最近很多人关心名篇品评哦 香雪 用 铅笔盒 丈量山村与城市的 距离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名篇品评哦 香雪 用 铅笔盒 丈量山村与城市的 距离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哦,香雪》是作家铁凝的成名短篇小说。1982年发表于《青年文学》,1983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3月25、26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全文转载了《哦,香雪》这篇小说。要知道《人民日报》是不常转载短篇小说的,这次转载了《哦,香雪》,这是给了作者无限的荣光啊,至此,铁凝也从一个业余作者一跃成为了“专业作家”。

作者发表《哦,香雪》时年只有25岁,那时她供职于河北省保定地区文联。我想那时的铁凝在未发表《哦,香雪》时也可能只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作者,发表此篇小说后,在《人民日报》转载“加持”下,国内的主流文学大家、评论家、以及社会各界,开始注意关注这位女作家了。

铁凝对自己的作品的评价

铁凝自评:

我还是怀着一点希望,希望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还有别的什么?能感觉到生活本身那叫人心酸的严峻吗?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变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也许这是我的奢望。(《青年文学》1982年第5期)

文学界对《哦,香雪》的评价

作家孙犁:

《谈铁凝新作<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作家成一:

《谈铁凝新作<哦,香雪>》:以那婉丽的调子,发此严峻之恩;给那僻远的山地涂上柔美的色彩。却又分明渗出心酸来,我是有些被感染了。这种题材也许并不算新,但你发现了新意,特别是你发现了内涵那么深沉的“一分钟”,抓住写了这“一分钟”。这是挺佳的短篇素质。“一分钟”,真是属于你自己的发现,香雪她们对这“一分钟”的期待,对这“一分钟”的享受,以及这“一分钟"过后立刻呈现出的寂静,真是一支婉约而冷峻的短歌。她们的期待是那么真挚,她们的享受是那么快乐,她们在寂静之中又是那么热烈地回味着很快逝去了的享受,而正是在这真挚、快乐、热烈的后面,叫人感到了那沉重的东西。自然,在沉重之中,又叫人感觉到新的希望毕竟已在向旧的方面渗透了。香雪以及那个凤娇,都写得挺牵动人的,虽然你不是用写实的笔墨刻画人物。(《青年文学》1983年第2期)

作家李清泉:

《短篇小说的年度记事》:《哦,香雪》这篇小说的机钮,全在于铁路修通。姑娘们从火车窗口窥望着、探究着。呵!世界上原来竟有这么多新鲜而引人的事物!香雪却缱绻于取得她心爱的漂亮的铅笔盒。我认为作为表现了处于封闭的、落后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姑娘们,对于大千世界的向往。……作者铁凝的形象感受力是敏锐的,生活观察异常精细。火车只停留一分钟,倘不是如此,怎么能够从一分钟里挖掘出这么多生活蕴藏!(《文艺报》1983年第6期)

作家白烨:

《评铁凝的小说创作》:1982年发表《哦,香雪》,标志着作者的创作又上了一层楼。乍看起来,作品似乎比较单薄,细一琢磨,方见出其中丰厚意蕴。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而被火车带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一次平生未有的徒步30里夜路之苦。愿望委实不大,但又多么的庄重、坚定;所得也微不足道,然而她又是何等的自得和欢欣。假如我们把她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念(哪怕是微小的)的坚韧追求,也理解为她对由学习文化所带来的新的生活的热望所作做出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她的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她的精神多么值得赞美!一列火车,使我们看到了沉寂的山村所发生的变化;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人生追求!铁凝把她以小见大、平中求奇的创作将长充分施展出来了。(《人民日报))1983年9月18日)

作家王蒙:

《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香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翻开作者最早的一批习作……我们不是都或隐或现地看到香雪的一双善良、淳朴、充满美好的向往,而又无限活泼生动的眼睛吗?在描写青年与青年写的作品里,这样的目光实在是凤毛麟角!那些作品里,出现在我们的读者面前的,多半是一些批判的、受过伤害的、深沉痛苦有时仍然是热烈执着,有时是冷峻严肃、有时甚至是“不怀好意”的眼睛。而铁凝的作品完全不同。(《文艺报》1985年第6期)

社会各界的评价

2018年,铁凝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关于写作《哦,香雪》时的文章。铁凝说起了她写作“香雪”时的背景和素材的搜集过程,最后谈了社会各界对这篇小说的评价以及影响力。

铁凝写到,小说发表后的1983年的那个春天,我不断接到读者来信,那些信来自不同的地方,写得热情、诚挚,信的主题是同一个:读者们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了《哦,香雪》,他们喜欢这个小说,喜欢并心疼着香雪。我读着那些字体各异的来信,感受到当年一张《人民日报》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正是通过这张报纸,更广大、更偏远、平日里不看小说的人们得以认识了香雪。我应当感谢的还有香雪,她从深山皱褶里出来,走进了那么多普通读者的心里。我那颗自我陶醉的心渐渐沉静下来,因为我所获得的荣誉,实在是那个变革的大时代给予一个青年作者远超出她文学才能之上的慷慨馈赠。

三十五年过去了,我也算写过一些小说。如今,当我在一些文学交流的场合同读者见面时,却还常常听他们讲起当年从《人民日报》上读《哦,香雪》的感受。

一位在铁路系统工作的记者告诉我,1983年他在村里念初中,读到了《人民日报》上的《哦,香雪》,便渴望将来当个列车员,又神气又好谈对象。几年前的一次文学讲座中,一位金融业的职员告诉我,他是湖南人,当年因为读了《人民日报》上的《哦,香雪》,就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从自己的小山村走出来见大世面。

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一个醒来的民族打量自己那积极的惊异目光,一个时代那求变的、期盼新生活的势不可当的行动力。

《哦,香雪》是成功的,它成就了作家,成就了无数个“香雪”和像“香雪”一样的山村女孩,以及所有农村的、城市的青年男女,为了理想,为了更加文明的新生活努力奋斗。

按理来说,这篇文章写到此应该收尾了,但是我觉得我得谈谈我对这篇小说的感受和想法,必定我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

火车停在台儿沟村“一分钟”的意义?

作者没交代为什么火车会停在台儿沟一分钟,甚至交代得很模糊。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也许是乘客的要求,也许有说了算的人和台儿沟沾亲;也许有男乘务员发现有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也许什么都不为,就因为台儿沟太小了……总之,台儿沟上了时刻表,每晚七点钟,由首都开往山西的列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


为什么作者不明确地交代火车停留台儿沟“一分钟”的真正原因?甚至“模糊”这种停留一分钟的原因呢?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这是一个暗含本篇小说主题的东西,她用一个“伏笔”把主题思想先“藏”起来,最后在结尾处也不明说,而是让读者通读全篇以后,自个儿品,自个儿悟。

外面的世界让人艳羡,主人公香雪却很“特别”。

为了这宝贵的“一分钟”香雪、凤娇以及村里的其他姑娘,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以求得到车上乘客以及乘务员“北京话”的青睐。这是她们世俗的“小心思”。

小山村的姑娘们,向他们打听火车上的“刀片子”是什么?你们在火车上怎么烧开水?开到没路的地方怎么办?……,有的羡慕火车上男女乘客的发饰和穿戴,甚至有的为了帅气的男乘务员而争风吃醋……

凤娇就是最典型的。她为了“北京话”,被众姐妹们揶揄,为了能和他多拉一会话,故意磨蹭时间,等车开了她才把自己整筐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的、心甘情愿的,为的是下次来“北京话”捎给她的十斤挂面、红丝巾,他捎的挂面,她也一定要分给他一些挂面,她觉得这是她和“北京话”最好的交往。“北京话”是少女凤娇美丽的梦……

香雪却有着和别人不同的“想法”。同样是“一分钟”,香雪不羡慕别人穿得有多时髦,更对帅气的男乘务员也不感兴趣,他向别人打听“配乐诗朗诵”。她为什么要打听配乐诗朗诵呢?因为香雪是个学生,是一个上了初中的学生。

一次,同车上乘客讨论吃几顿饭的时候,当别人吃三顿饭,她只能吃两顿,她感到自卑。上初中时,同学问她:“你上学为什不带铅笔盒啊?”她指了指桌角的木制铅笔盒,“那不是吗。”最后肯定被同学嘲笑,小说里没有交代,可以想象得到。于是,香雪开始注意同桌那个可以扣得“啪啦啪啦”响,带磁铁的,可以自由合上的“铅笔盒”了。拥有一个自动铅笔盒,成了少女香雪的梦,一开始羡慕,最后发展到迫切希望得到。最终,她在列车在发现了梦寐以求的“铅笔盒”……

香雪是一个眼睛像水晶一样的姑娘,有着“一分钟前才诞生”的脸蛋,柔软得宛若红缎的嘴唇,一看她的眼睛你就不相信世界上还会“上当”,你看她的嘴唇,你的情感立即“美好”起来。她是一名学生,有着同本村辍学姑娘本质的“区别”。就是这点“区别”,她就自然而然地“特别”起来了。她发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铅笔盒,于是就有了想得到的冲动,怎样才能“得到”呢?她发现在车下她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有了想上车的“想法”……

上车后的香雪除了得到铅笔盒外,看到了什么?

香雪上车了,为了自己理想的“铅笔盒”上车了,她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铅笔盒,可车却开走了,她不能跳车啊,只能到下一站的西山口下车,那里距离她们台儿沟还有30里,天黑了,她该怎么办?

好多好心人帮她出主意,“北京话”让她住在她爱人的亲戚家里,乘客让她住旅馆,她有自己的“主意”。

上车除了得到铅笔盒,她也看清了“差距”,衣着整洁的乘客,有爱人的“北京话”,有“冶金学院”校徽的大学生……她为自己生在大山而自卑,也为好姐妹凤娇而不值,凤娇得到了一个玻璃发卡,却缱绻在一个“空梦”。同时,她也看到了“希望”,自己的“希望”,这个希望的“发现”就是那个印有“冶金学院”校徽的大学生身上看到的。虽然自己用40个鸡蛋和他交换铅笔盒,有可能让父亲打母亲骂,但她觉得很值得。于是,她坚决地在西山口下了车。

下车后的香雪,心里升腾的东西足以让她徒步30里而无悔

火车为小山村开了一扇“窗”,小山村除了和乘客进行“不对等”的交换外,他们还能得到什么?得到什么?他们该怎么办?或许就是小说的“灵魂”所在,也是小说结尾时香雪的心理描写的意义。

铁凝的文字是擅长心理描写的,其文笔很细腻也很灵动。就本篇小说对下车后香雪的大篇幅的心理描写也是此小说成功之处。

香雪是怕走夜路的,她平时那么胆小,性格那么绵软,今晚她怎么有这样的胆量呢?——因为理想。

得到一个铅笔盒,不光是为了女孩子的虚荣心,更重要的是,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力量。有了“铅笔盒”,她还怕夜的黑暗吗?有了铅笔盒,她还怕路的长远吗?有了铅笔盒她就有了勇气和力量……

我们羡慕别人未必就能成为别人,我们羡慕别人的生活,未必就能拥有别人的生活,怎么样才能拥有和得到你想要的人生和生活呢?答案永远是——文化知识。

拥有一个铅笔盒,在现在看来,确实有点“土”,为什么我们觉得“土”呢?因为时代变了;要是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它不土,反而新颖、时髦的;当然放在当下,它也不“土”,铅笔盒所代表的人生意义和精神追求永远也不会过时;因为,知识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发霉”,追求知识努力改变,永远是任何时代的“主旋律”。知识是改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