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捡漏小说 小说「捡漏在线阅读」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捡漏小说 小说「捡漏在线阅读」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作者:黄世海

“一眼准”蹲在地摊前,头向前倾成八十度,眼睛像锥子似的盯着地摊上那个青花栀子花纹盘,心想,这个盘子一准没错,是一件大开门的。这些年来,在罗马古玩市场上就没出现这么好的货了。

这时,王奇走过来,将盘子翻过来看了看,见一眼准还没有开口讲价的意思,便打趣地说:“这东西是一件大开门的,怎么还不下手?”

一眼准没有理他。

片刻,一眼准若有所悟。他站起来,拍拍手说:“一万五倒是不贵,千值万值,我就不和你争啦,你捡了它吧!”说完,没有理睬王奇,便自个儿朝二街方向走去。

一眼准的真名叫吴红江,他原来是一家电机公司的老总,自从王奇介绍他认识了行道上的几位专家后,他就把公司转让了出去,一门心事经营起瓷器收藏来。其实,王奇给他介绍的这几位也不是什么专家,他们中要么是开古董店的,要么是会写一些瓷器鉴赏文章的,还有两个,一个在大学当老师的,一个是博物馆退休的。但在一眼准的眼里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专家,听他们讲起古董鉴定的招数,个个都是口若悬河,眉飞色舞,头头是道。

据行道里的一个铲子说,王奇买过一个专家的几件青花、粉彩,都是落下康熙、雍正款的到代品,让一眼准十分的羡慕。但后来又听行道上的消息说,王奇挑了几件去参拍,不料拍卖行的人员连连摇头,说几件都是仿品,只有一件是普通民窑货,没有什么价值。王奇有些不相信这个事实,于是又找了两家拍卖行,得到的回答大体都差不多。可以说,王奇花出去的钱,百分百地都打了水漂。

但这件事到底是真是假,一眼准并没有听王奇在他面前说起过。一眼准心想也许是行道上的那些同行们看自己与专家打得火热,有些眼红,故意编故事骗自己的吧。但他还是有些怀疑起其中几个专家们的眼力来,于是仔细审视这几位专家的生活状况,想来猜度他们的实际鉴定能力。

先说那个古董商,他叫周志强,大约七十多岁,个头不矮,不胖不瘦。他每次来逛市场,总端着水杯子笑呵呵地转店铺。一路走来,跟熟人招手打招呼,脚步轻松,神态自如,一副有钱人气定神闲的模样。据王奇给他说,周志强入行初期,先是靠着资本优势和临时抱佛脚交起的朋友,买到了不少的老货,积攒了许多的经验。因为他财大气粗,敢于出价,从不斤斤计较,深得行道上铲子们的爱戴。一时间,大家以跟周志强交易为荣,有人买东西,出价不好,铲子就会用周老板做挡箭牌。

另一个是闵子浦,六十多岁年纪,在罗马古玩市场租了一间门面房,开了古玩店铺。每星期二晚上他就赶到市场,在店内住一宿,星期三开一天店,下午五点钟后准时回家。时间一久,这种有规律的行为变成了他的习惯,雷打不动,简直像钟表一样准。店铺开门的日子,他总是待在市场上走走停停,东张西望,在人堆里、地摊上搜寻,不紧不慢、不言不语地浏览每个地摊。偶尔遇到熟悉的同行,他也客气地和人打招呼,顺便交谈两句,然后再重新漫步。他不急于回铺子,更不急于卖货,他超脱的态度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可让他着急的,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掌握之中。久而久之,许多人感到他不务正业,不像为了开店卖货,倒纯粹是来休闲的。

其实别看闵子浦其貌不扬,但在老古玩商堆里,他身上隐藏的传奇可是最耀目的。二十多年前,他初涉古玩行也是从铲货开始的,后来在小县城一个破落的小街上开了一家古玩店。那条街破破烂烂、偏僻清静,零零星星地分布着几家店铺。古玩行属于偏门,是很冷清的买卖,面向的群体有限,客户也不多。大多数日子里,各家店铺只有店主独守,偶尔来个人逛店,待上半天,既不说话,也不花一分钱,最后就默默地离开了。闵子浦那时候年轻,头脑也活络,做生意会算计,几年下来,就成了当地有名的暴发户。这不,他不仅买了豪车,而且还在市中心买了大别墅,听说最近又与人合作在搞什么无人机之类的生意。

第三位叫李成松,此人多年来一直在宋仙桥和罗马这两个古玩地摊市场出没,在地摊上淘些小东西在行里出售,也就是赚个几十元、几百元的差价。他从来不去高档拍卖行买货,也没有什么好货能送到高档拍卖行去出售,这样的人应该也有一点眼光,即能识别一些民窑货什么的,因为地摊上的真品,就是那些民窑的碗盆罐瓶什么的,就是这些东西养育了他的眼力。一眼准也买过他几件货,价格也不便宜,原本这些东西都是几百元,一眼准却花了几千买了下来,至今也没有出手。

第四位叫张博良,是个教师,在大学里教授古代文物鉴赏,但他从来不做买卖,大学里虽有博物馆,但根本没有什么好的实物,只有几件民窑的展品,因此张博良是没有机会接触真正高级的实物的。不过他会写一些瓷器的鉴定文章。一眼准仔细阅读,又上网查询,发现这些文章多是人云亦云,抄袭得来的居多。张博良倒算得上是一个理论家,这没有一点问题,但他自以为很懂得瓷器鉴定,为此在行道上,十分的沾沾自喜。

最后一位就是谭小洋,他是一个退休的老文物工作者,原先一眼准以为他应该很懂,但接触多了,才发现他已很长时间不接触市场了,虽是一位老专家,却连真赝都分不清楚。慢慢地一眼准对他就开始疏远了起来。

难怪行道上有人说,谭小洋帮王奇买的那些明清瓷器,全都是些仿品。让王奇损失了十多万。其中有两件,一件是万历青花瓶,一件是雍正粉彩碗,现在一眼准知道,如果都对,前者要二十万,后者要三十万,王奇只花了三分之一的价格,说捡漏了。现在,一眼准才知道,其实王奇是被别人捡漏了,白白损失了十多万元。

不久前,一眼准跟着王奇到国外淘宝,特别是看了纽约一年一度的中国古董展销会,一眼准才恍然大悟,国内的古董展销会怎么能跟这个比啊?里面摊位不多,但一家是一家,大多是真品、精品,不像国内的展销会,绝大部分是假货、烂货,把人们的眼光都糟蹋了,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会有好的眼力?之后,一眼准又跑了好多家博物馆,发现好多文物,在国内根本没有看到过。所以听到有人说,中国古董精品大半在国外,不出去,是很难学到真本事的。

一眼准明白了原委,原先的那几位专家,其实根本没有入门,即使懂一点,也只是停留在初级的层面上,根本没有真正进入真正的古董行,根本没有看到过真正的精品文物。从那以后,一眼准就开始频繁出入各大拍卖行,也渐渐掌握了一些鉴定方法,眼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因此,他在行道里经常对同行们淘的物件开始评头论足起来,说出来的道理大家也还算认可。久而久之,大家就认为他叫“一眼准”的这个外号也就名副其实啦。

正如上个星期三,他们在古玩市场那个萃华茶楼里就“眼光”这个问题探讨时,一眼准讲的道理大家都十分的佩服。

一眼准说:“我认为一个人的眼光问题,首先要看他是不是在博物馆里工作的,特别是在仓库里工作的,他们的眼光不会差,因为他们整天跟物品打交道,上手掂量,耳濡目染。当然这必须是一个大型的博物馆,如果小型博物馆,看不到什么好货,自然也学不到真本事。”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

而王奇却说:“我认为,还是大古董商有眼光,他们自己掏钱、自己到拍卖行去举牌,他们不会守着一家小店,也不会蜗居在自己的家里,而是满天飞的人。这类大古董商应该是天南海北四外出击觅物收货、出国淘宝的古董商,而且常常到世界上最重要的文物城市,比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这些人的眼光是跑出来的,是见多识广后练出来的,当然凶狠的眼光是买出来的,在大型拍卖会常常竞买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文物,这样的古董商才是真正有眼光的。”

这时谭小洋站起来说:“我个人认为,一个专家眼光的好坏,还得取决于他是不是真专家,我还是相信一眼准说的真专家在博物馆里,因为这些人经常出入市场,还参与买卖,那么这样的专家应该很有眼光,比如当今大收藏家马未都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他的眼光就十分的毒道,据说他收藏的东西从来就没打过眼。”

但张博良则认为:“当今古玩市场很乱,其中原因也十分的复杂,但那些眼光差的假专家混迹其中,显然更加扰乱了市场,使得不少初涉古玩的,望面却步。因此,要想进入古董行,要想投资买古董,一定得找有眼光的真专家替你掌眼,当然前提是要找到真正的专家才行。但最根本的还是自己要懂行才行,自己要有一双火眼金睛,否则即便是真货摆在你面前,你也会说它是假的!”

这些观点,在一眼准看来,一点都没有错。他深感学古董鉴定就是要多看货、多上手、多交流,更不能蜗居在家,必须迈开双腿,打开眼界,才能学到真本事。因此,他几乎是每周三和星期日都要到罗马古玩市场来转一转,即便是不淘货,也要和行道里的同行们在一起交流交流各自的体会。四年多来,一眼准成了罗马古玩市场的常客,除了那些从外地来这里临时出摊的外,他和那些摊主混得比较亲热。一些摊主进了货也乐意找他鉴定,只要他想要的,摊主们也都按他出的价优先给他。

刚才那个青花盘的卖家就是从外地来的,一眼准也是第一次见,所以他只是问了价就没有还价。加之王奇也说,这件盘子是对的,他也就深信无疑了。

王奇见一眼准走后,他来到五街边上的那几家古玩店盘桓,每一家店都堆着满满的东西,大多是当地的一些玻璃器皿、银质餐具、字画、拐杖之类,偶尔有几件陶瓷也都是民国时的民窑盘碗,他很快扫了一遍,正准备离去时,突然发现在楼道柺角那家铺子的橱柜里放着一只盘子,盘形和发色告诉他,这件盘子是开门货,他开口问老板:“让我看看这只盘子,老板熟练地打开橱门,小心翼翼地捧出了它。另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太太动作麻利地在柜台上铺好了柔软的毯子,老板把这只大盘放在了上面。

王奇非常小心地将盘子翻了过去,看了下底款和圈足,那微微塌陷的盘中心部位,十分明显地昭示了当时特殊烧造工艺的时代标记。一上手,比预想要轻的分量,修削规整的圈足,笔法利落劲挺的六字楷书款,细腻泛着油光的胎质……符合康熙朝的特点,是大开门的到代器。一问价,老板要五万二千元。他立即说:“太贵了,刚才我在四街看见一件青花盘子,和你这件差不多大,也是大开门的,人家才开价一万二。”老板十分干脆地说:“都是老熟人了,就给你三万二,要就拿走,不要我就收起来了。”

王奇见这大盘子稀有难得。首先稀有在它的大,直径约40多厘米。其次稀有在它的青花和釉里红的发色上,特别纯正。釉里红绘制的画面往往比较模糊,因氧化铜在高温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晕散现象。因此,釉里红画面既要呈色鲜红明亮又要画面清晰十分不易,真是千里挑一,属极少的珍品。此盘青花发色纯青翠蓝,而它釉里红的五条金鱼呈色鲜艳,条条形态自然动感强,与亭玉立的翠荷动静和谐,画面繁而不乱,密而不堵,特别是上半部的大片留自给整个画面留下空旷的延伸感,让观者进入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意境中,此属于康熙宫窑中的精品。

王奇正准备回老板的话,他突然想起这个月他早就买超了,加之近年来光进货也没出货,资金早就周转不过来了,他咬咬牙出了门,又朝刚才一眼准看的那个摊位走了过去。

此时,他远远看见摊子前围了一堆人。人堆里有一个人向自己招手,正是一眼准。他手握着那个盘子,正跟卖家讨价还价。卖家死咬一万二不松口,一眼准也毫不示弱,坚持要他再让点。人们都围上来凑热闹,七嘴八舌,跟着起哄,这种阵势一般是遇到好货时才会发生的。

卖家是个老油条,了解瓷器的行情,也明白他的要价是超行情的,可他看一眼准是真心想买那个盘子,所以要趁机拿一把憋高价。而且此时他又成了大家瞩目的对象,所以完全不在乎得失,而是越发得意,很享受周围人的目光。一眼准也上了劲,六十几岁的人也变得不太冷静了,握着那个盘子不松手,生怕有人抢了便宜,那架势是势在必得。买家和卖家相持不下,争得难分难解。人们见有热闹可看,也都上了情绪,大呼小叫,嬉闹起哄,搅得现场异常躁动。此时,一眼准已经是骑虎难下,不好做决定了。越是这样,人们的兴致越高,谁也不走开。而这种氛围反过来又给一眼准加大了压力,还价就更难了。

在这种情况下,一眼准主动向王奇求援。他悄悄问道:“东西值吗?”在古玩行,遇到此类情况是不容易处理的,一方是朋友,另一方虽然说不是朋友,却也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大家常在一个市场上混,免不了打交道。再说,不卖假货的卖家就是好同志。古玩行最忌讳明火执仗地坏人家生意,“踹锅”行为被干夫所指,没人愿意因此树敌,对自己不利的事做起来也不值。而话又说回来了,既然一眼准问了,自己也不能置之不理。便说“东西没问题,价钱说不上便宜!”话说到这个份儿上,王奇算是尽了心。可一眼准一时犯浑,竟没搞明白王奇的意思,居然咬牙买下来了。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

王奇看一眼准包好盘子后,心想,故而比行情价多花了近千元,但他又转念一想,当然,买贵了总比买假了好,算是捡了一个小漏。收藏一段时间之后,贵东西也会变得不贵,时间久了,甚至还能赚到钱。古玩就是这样,挨时间等升值,不过花比较大的代价买货对于资金有限的生意人仍然是不划算的。

他们一前一后到茶楼时,看见周志强和那几个专家也在。谭小洋和闵子浦在争论着什么,而李成松拿着放大镜正在看一件青花笔筒。见一眼准他们走过来,立即停止了争论。这时一眼准立即把盘子拿出来往茶几上一放,十分得意地说:“今天,总算捡了一个漏,请各位专家们给我掌掌眼,看一两万元值不值!”话音刚落。

闵子浦立马从包里拿出高倍放大镜,小心地捧起盘子看了起来。他说:“这个盘为广口、弧腹、圈足底,造型匀称精美,形态端庄稳重,沉着大气,所用彩料取青花一色。整器造型周正规整,足墙内敛塌底,胎质坚致厚重,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其中左右两枝盛放争艳,中间花骨朵昂扬向上,且含苞待放,枝蔓上又饰以三五叶片,造型团簇完整,又疏密得当,应该是到代品。”

李成松以他一惯的大家风范,从闵子浦手中接过盘子,煞有介事的用手在盘子边沿摩了摩,又顺手拿起茶几的强光手电筒照了照,才不紧不慢地说:“你们看,盘内中心圆与盘边缘皆以青色线双钩,内壁绘葡萄、荷花、石榴、柿子四式祥花瑞果,外壁绘缠枝花朵,间以花叶装饰,节奏齐整,画法古拙典雅而不失艳丽,青花渲染细腻,釉色丰腴厚润,上下映衬,素雅高贵。不错,不错,应该是捡漏啦。”

张博良看看落款后也符合李成松的话说:“我赞同成松兄弟的说法,你们看大明正德年制这六字小正楷款,笔法利落劲挺,是大明朝典型的款型,恭喜眼兄捡了个大漏!”

谭小洋没有接张博良的话,他欠了欠身子,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水,又给大家发了一支烟后,才站起来慢条细里的给大家说:“我个人认为,从胎质看,还算细腻,也泛着一些油光,使用痕迹不明显,肯定到不了官窑。个见,应该是一件民国时期的仿官器。一万多元钱,不算捡漏,只是可以玩一玩而已。”

王奇和李成松他们听了谭小洋的话,有些不服气,马上和他争了起来……这时,一直坐在那里看手机的周志强站了起来说道:“你们争个锤子!”,边说边把手机递给闵子浦说:“你们看看,你们看看,我的这张图片是不是这一件东西?!”

一眼准听到周志强这么一说,立刻伸手接过手机,还没等一眼准发话。周志强就问:“是谁让你买的?”一眼准说:“这东西是一眼货,难倒还要人帮忙不成!”王奇见一眼准十分的自信,也就开口说:“我帮他参谋的,只是认为他多出了一点血而已!”

周志强转过头来大声的对一眼准吼道:“我看,你俩就是一对打眼货,红江阿红江,你那个一眼准的外号应该改名叫眼不准才对!这个盘子不是我去年低价出手给西安那个古董小贩的高仿货吗?!”

大家听了周志强这话,都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加之盘子与周志强手机里的照片一模一样,就都不敢再吭声了。只有一眼准拿起那个盘子看了看王奇,又看了看盘子。他的手在发抖,险些把盘子掉到了地上,脸红一阵、白一阵的,呆呆地坐在那里,连一杯十五元的茶水也没敢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