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小小说「谈改革开放40年的影响」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小小说「谈改革开放40年的影响」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日前,由中国作协《小说选刊》杂志社、中国小说学会主办,青岛市作家协会承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小说论坛暨最有影响力小说评选活动,在青岛重磅发布了改革开放40年来最有影响力的40部小说,其中包括15部长篇小说、15部中篇小说、10部短篇小说。

之前我们分享了15部长篇小说、15部中篇小说。

链接:改革开放40年最有影响力中篇小说,《人生》等15部经典上榜

改革开放四十年,最有影响的15部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等上榜

汪曾祺《受戒》

首发于《北京文学》1980年10期

推荐理由:《受戒》以典雅、明快的文字写出了美和健康的人性,探究“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小说情节性不强,以充满诗意的笔触表现了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少女小英子朦胧而纯美的初恋。小说中的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诗意盎然,塑造了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空间;世俗的伦常和寺院的戒律,又衬托出了天性的自由和爱的无暇;描写和叙述从容有致,抽茧剥丝,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同小英子和明海手中的桨,推动小说的小船缓缓前行。作品提示我们:在潮流之外,生活有另一种样子,小说有另一种写法。——黄发有撰


刘心武《班主任》

首发于《人民文学》1977年11期

推荐理由:刘心武的《班主任》打开了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大门,开启了新的文学时代。小说通过一位班主任的新的工作和几个不同状况的中学生的命运,反映了经历过十年动乱之后,国人最初的开放意识的萌动,以及向过去告别的勇敢决心。作品真切地感应到中国走向开放和面对改革的氛围,为一个大时代写下了最初的见证。《班主任》用人性和文明的光芒反射出正在走向未来的社会的新希望。它的故事虽然单纯,却有不一样的价值和意义。——张颐武撰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首发于《青年文学》1983年1期

推荐理由:史铁生是当代作家中不可忽视的存在。他正值人生壮年之际丧失了行走的能力,却因身体的残缺而获得写作的丰满。他的写作饱含着因苦难而引发的对于生死、命运的哲学拷问,但他却未曾因自身的不幸而对世界丧失信心。相反,在他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人性的善意和持久的忍耐始终温暖着那个满目疮痍的凋敝乡村。史铁生内心的悲悯和宽阔,语言的节制和优雅,造就了小说悠远而绵长的抒情性,使这部作品成为当代小说的经典之作。——赵利民撰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首发于《人民文学》1979年7期

推荐理由: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为新时期文学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之一,成为“改革文学”的开山之作,工业题材创作的鼎新之作。小说塑造了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改革家乔光朴的英雄形象,也刻画了改革面临的种种社会阻力,现代性历史诉求的内在动因,揭示了社会进步的宏伟前景,显示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强盛生命力。作品产生有广泛深远的社会反响,主人公的硬汉性格、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凸显了一个时代的美学特征。——胡平撰

铁凝《哦,香雪》

首发于《青年文学》1982年5期

推荐理由:这是一个关于等待与追梦的故事。每天停留一分钟的火车,打通了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台儿沟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也为香雪和一群山村少女开启了一扇感受现代文明的窗口,唤醒了她们埋藏于心的、对爱与美和理想的追求。小说描绘了八十年代初的社会变革给山村少女精神世界带来的变化,她们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她们逐梦的执着与艰辛。香雪纯真善良、渴望文明、自尊自爱,小说以纯净的诗情,隽永的意境,完成了对生命和生活的礼赞,树立了新时期文学一个独特的美学典范。——何子英撰


高晓声《陈奂生上城》

首发于《人民文学》1980年2期

推荐理由:纵览四十年来当代文学长廊中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陈奂生是不可或缺的一位,他是继阿Q之后又一个具有深层次文化含义的农民形象。陈奂生的价值在于他折射出社会转型期农民在观念上的重塑。他由默默无言,到村上人人都要听他讲,他从没有帽子,到舍得花钱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很显然,高晓声的笔触已经楔入温饱后农民的精神肌理,毕竟,“说话”是自由的体现,而“帽子”则是自尊的象征。——老藤撰


王蒙《春之声》

首发于《人民文学》1980年5期

推荐理由:王蒙的《春之声》毫无疑问是为新时期新生机画像最为准确最为传神的力作。小说采用放射性的结构,以岳之峰的意识流动,将历史与现实、中国和外国、城市和乡村、新与旧、先进和落后浑然相融,交织于一曲生机盎然的《春之声》中,展示出了八十年代初期粗粝而旺盛的勃勃生机。作者以欢欣珍惜的心情诠释着“春天的旋律,生活的密码”,形式本身亦构成了内容,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气韵发轫于此。——王山撰


刘恒《狗日的粮食》

首发于《中国》1986年9期

推荐理由:在八十年代文学向历史、生活与人性深度掘进的创作背景上,《狗日的粮食》以对底层人生存的审视,出人意表而有力地拓展了小说的表现领域与精神空间。杨天宽和他的女人“瘿袋”为生命本能所驱使,在食与色的循环中演出的生存悲剧,仿佛是无法抗拒的历史宿命,让人感到沉重而悲凉。讲述生命为存活与延续所做的奋斗和挣扎,又是对生命的本质与底蕴的探问和揭示,引人慨叹沉思。小说对悲剧主人生存情态的准确摹写尤为成功,体现了作家的悲悯情怀和高超的叙事才能。——毕光明撰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首发于《北京文学》1979年11期

推荐理由:张洁的短篇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1979年在《北京文学》甫一发表,即刻引起了强烈反响。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一位大龄女青年珊珊对现实婚恋的不满为由头,引出母亲——作家钟雨与老干部的一段注定不能实现的刻骨铭心的神圣爱情故事,唤醒了人们蛰居多年的理想主义情爱的夙愿,这种剔除了肉欲的纯粹精神之恋,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时代精神的象征。小说主观抒情色彩浓郁,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郭宝亮撰


尤凤伟《为国瑞兄弟善后》

首发于《人民文学》1998年7期

推荐理由:《为国瑞兄弟善后》以悲悯的人文情怀和深刻的生命体验,通过讲述乡村小学教师于国祥为死刑犯弟弟善后——到大舅、二姨和大姑父家还钱的故事,细致入微地描写并剖解着纠结了亲情、伦理、欲望、道德、羞辱、灵魂撕扯和自我质疑等复杂矛盾的人物行为及其背后的隐痛,看似单纯的情节在顺序推进中不断横向宕开关于”我”和弟弟、“我”和蝎王、“我”和老哑巴等人的过往场景和细节,勾连起乡村丰富的社会现实人生。文字生动鲜活富有表现力,具有体恤人性认知命运的沉静和宽厚。——李掖平撰

这10篇经典短篇小说,你读过哪些?留言和大家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