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吴三桂叛乱地图「吴三桂真的是叛徒吗」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吴三桂叛乱地图「吴三桂真的是叛徒吗」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康熙十三年,吴三桂的固守一方让康熙帝看到了机会。

此时的吴三桂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西安战事上,对于吴三桂而言,自己从岳州顺江而下进攻南京承担的风险显然要更大一些。

可是出兵西安则不然,一方面,如果进攻西安的大军能够打通西安这条要道,那么吴三桂的大军就可以从西线战场直接进入华北平原,而吴三桂如果趁着打开西安要道之后再趁势北上,这样的结果对于清廷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可是,吴三桂不会想到,自己屯集十四万的大军在岳州一带驻跸不前,同样也极为致命。


吴三桂在兴兵之初之所以能够侵占清廷统辖下的众多地盘,就是因为兵贵神速,清廷对于吴三桂的悍然发兵几乎毫无准备,才让吴三桂有了可趁之机。然而如今吴三桂停留在岳州,只是单独发展西线战场,这无疑为康熙帝统筹布局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在四川兴兵反叛的王辅臣是吴三桂的养子,按道理而言,此时的吴三桂可以说是占据优势,如果他能够分别从四川、岳州两路分别出兵,清廷兵力必然要被拖拉在各地的战线上。可已经六十二岁的吴三桂偏偏固守在岳州城,将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了西线战场。

吴三桂没有想到是,王辅臣的反叛其实并非响应他的号召,他之所以反叛的真正原因是被清军将领莫洛逼反。当时的王辅臣已经致信康熙帝吴三桂造反,清廷派遣莫洛前去四川稳定战局,莫洛下令征调王辅臣的军马,其实就是想要解除王辅臣的军政大权。

对于清廷而言,王辅臣是吴三桂的养子,握有统兵之权的他就是四川最大的潜在威胁。

莫洛的举动,触动了王辅臣敏感的神经,王辅臣部下将士因此在四川拥兵反叛,还杀害了清廷统帅莫洛。

此时年近二十岁的康熙帝明白,王辅臣在四川叛乱的真正原因其实并非是听从吴三桂的号召,他的异常举动其实就是以求自保。

同时,康熙帝令部将图海进入陕西,统辖陕西军政大军,图海在平凉重创王辅臣的反叛军,收降了王辅臣。

然而,陕西之变的平定没有传入到吴三桂的耳中,他依旧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西线战场。


康熙帝瞄准战机,命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征调清廷兵马于合肥发动反攻。

吴三桂的势力在西,耿精忠的势力在东,耿精忠虽然响应吴三桂的起兵号召,可是在短时间内无法合兵一处,将战线联结在一起,岳乐为了防止他们两个人合兵一处,开始火速进军拦截他们两个人的军队。

岳乐带领大军从合肥进军,顺利拿下了饶州、建宁,让耿精忠的兵力退回了福建境内,切断了耿精忠的进攻之后,岳乐开始将矛头指向了驻守在岳州的吴三桂。

吴三桂原以为清廷的进攻重点应该是以岳州为中心的防御点,哪儿会想到岳乐竟然带领大军从吴三桂防御薄弱的东侧冲杀过来,直逼长沙。


岳乐一路破袁州、萍乡,斩杀吴三桂大军一万有余,岳州城外的后方防线眼看就要丢失,吴三桂急忙亲自从松滋救援长沙,稳定战局。

长沙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他是目前吴三桂所能依仗的至为重要的军事要地,处于战略前线的岳州负责正面抗击清军,而处于后方的长沙则处于水路要塞,云贵之地的军用物资几乎都要凭借长沙这个关键的枢纽运往岳州以及周围的城池。

吴三桂在抵达长沙之后,屯兵于岳麓山。

同时下令分兵两路在城外扎营,互相支援,为了能够增强长沙城的防守吴三桂还调遣了岳州、松滋两地的大军前来增援长沙,力求加强长沙城的防守。


军情紧急,康熙帝眼看吴三桂被牵制在长沙,遂下令驻守的荆州、武昌两路的大军进军岳州。

勒尔锡从荆州进军,攻打岳州尚善从武昌进军,攻打岳州

吴三桂被牵制在长沙,此时是清军进攻岳州的最好机会。

可勒尔锡却延误战机,故意拖沓不前。而尚善出兵之后,也未能顺利拿下被重兵扼守的岳阳城,这次清廷的渡江战役无疾而终。


吴三桂的被动型防御不得不让他思考下一步的作战方案,如果一味的固守一地,对于清廷而言,吴三桂此举无疑是自取灭亡之道。为了打破这种被动防御的局面,吴三桂开始下令高大节挺兵进军,从醴陵出兵,准备切断长沙外围的岳乐大军的后路。

吴三桂帐下的大将高大节素有“战将”美名,在高大节领兵出征之后,疯狂的在高安、奉新横扫,防止南昌方面的清军援救岳乐。

为了能够彻底切断岳乐的后路,高大节让前锋部队前去拦截南昌方向的援军。

而高大节自己带领四千骑兵南下绕行,以切断岳乐后路的假象,引诱岳乐前来追击。同时在骡子山设伏,准备在岳乐撤军路上截杀,自己则趁机突袭了袁州。在长沙外围的岳乐听闻高大节在抄自己的后路,火速带领大军撤退,想要回守袁州。

但已经占领袁州的高大节早已经提前在骡子山设下伏兵,在岳乐撤退至骡子山休息的时候,山上突然噪声一片,岳乐以为吴三桂的军队前来进攻,急忙下令大炮朝着躁动声疯狂的轰炸,惊魂未定的岳乐还没有缓过神,高大节又带领着四千人马冲杀过来,岳乐在战场中屡屡陷于被动,马不停蹄的想要奔袭袁州,回防袁州。

可是在岳乐带兵撤到袁州城下的时候,却发现袁州城已经成为了高大节的地盘。

无奈之下的岳乐只能带领大军撤退到南昌,岳乐这次围攻长沙城的计划落空,让吴三桂的士气暴涨。


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吴三桂依旧是稳居岳州、长沙、衡州三地,压根就没有想着趁势夺取长江下游的江岸控制权,无论是东行南京,还是北上荆州,这两条路其实无论选择那一条,吴三桂都不至于在战场中陷于被动地位,就像战争之初的吴三桂牢牢的掌握着战场主动权一样。

很多人其实都会对吴三桂惋惜,他曾经一手打开了山海关,他曾经一手扫平了南明势力,如今的他又一手在江南之地掀起战火,可是没有人能够明白,为什么此时的吴三桂会选择驻跸不前?

是年龄?还是恐惧满洲八旗的兵威?

其实从任何一个角度而言,已经六十多岁的吴三桂应该都有一定的考量,但是年龄一定是吴三桂最为致命的短板。他戎马一生,见过了太多的杀戮,这些征战在他眼中早已经见怪不怪,在吴三桂的惯性思维中,这个年纪的他需要的是安守一方,能够颐养天年。

如果,没有康熙帝的悍然削藩,恐怕吴三桂也不会毅然决然的反叛。

削藩之前的吴三桂,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在清廷中有很高的声望,清廷也给与了他很多人穷其一生都无法享受的尊荣,而这一切,一旦被康熙皇帝剥夺,他就再也无法拥有。在长江边的吴三桂屡屡上书康熙帝想要划江而治,并非真的想要打过长江,摧毁清廷的政权,可是康熙帝驳斥了他,也拒绝了他。

康熙帝所要的就是他的身家性命,因为为清廷戎马半生的吴三桂又足够的威信和能力,再次掀起战事,除掉他比留着他更有安全感。


本文地图绘制于“发现中国”——地图分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