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飞天征寰宇出自哪里「长征万里飞天阙」
最近很多人关心凌空飞天征寰宇出自哪里「长征万里飞天阙」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凌空飞天征寰宇出自哪里「长征万里飞天阙」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凌空飞天征寰宇
——访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光明日报通讯员 占康
在3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返回地球1个月后,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搭乘载人飞船奔赴中国空间站。面对首次挑战长达6个月的太空之旅,经过充分准备的3名航天员信心满满。
10月16日,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新华社发
翟志刚:“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神十三任务完成好”
担任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指令长的是“航天英雄”翟志刚。2008年9月27日,在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中,他完成中国人首次太空行走,因此被誉为“太空漫步第一人”。13年后的今天,55岁的翟志刚再次以指令长的身份飞向太空。
翟志刚性格外向,被称自带东北人特有的幽默细胞。与他熟悉的科研人员都说,但凡有他出现的场合都充满笑声。神舟七号任务结束后,翟志刚回忆出舱时的心情时说:“一打开满眼蔚蓝,但紧接着低头一想觉得不对劲,外太空应该是黑色的,怎么是蓝色的呢?哦,原来这是地球。”
翟志刚幽默风趣,却又不失沉稳。作为指令长,经验丰富的他曾经历生与死的考验。神七任务时,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的密切配合下,完成首次太空出舱行走,在343公里的太空轨道实现了中国人与宇宙的第一次直接握手。当时,费尽周折打开舱门的翟志刚准备出舱时,轨道舱却响起刺耳的火灾报警声。要知道,飞船火灾是全世界航天员在太空最怕发生的事故。尽管事后分析表明,轨道舱火灾警报只是一场虚惊。但这种巨大风险面前的临时调整,体现了航天员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力。
执行神舟十三号任务的翟志刚,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已有近24年航天生涯的他,知晓每一次出征太空的机会有多么难得。与所有航天员一样,支撑翟志刚的就是“热爱”两字,“我就是为飞行而生,而飞行也带给我荣耀和自豪,让我能一步一个脚印做好眼前的事。”翟志刚说。
随着年龄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翟志刚对训练非常熟悉,并形成了独到深刻的见解。但他多年来面对这些简单的、已无数次完成过的训练,仍然保持一个新航天员的心态,先按照要求把训练完成,之后再去和航天员教员沟通自己的想法,结合自己的太空经验,提高训练的针对性。翟志刚告诉记者,这是一名老航天员该做的,这样在未来的飞行任务中,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飞行。
“高高兴兴飞出去,兢兢业业飞行中,安安全全飞回来。我们乘组有信心、也有能力把神十三任务完成好!”翟志刚笑着说。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右)、王亚平(中)和叶光富即将开启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新华社发
王亚平:“期待在中国空间站过除夕”
航天员王亚平因“太空教师”被大众熟知,这次再度问鼎苍穹,她又将新添不少“首个”标签:中国首个进驻空间站的女航天员,首次太空驻留时间最长的中国女航天员,以及首个出舱的中国女航天员。
神舟十号任务时,王亚平在聂海胜、张晓光的支持配合下,完成了一堂为时40多分钟的太空授课,利用失重环境演示了多项物理实验。这堂课当时引起全世界高度关注,王亚平也被冠以“太空教师”的称号。此后她经常收到孩子们写来的信件,王亚平说:“这是作为航天员飞上太空之外的最美好体验。”
王亚平性格细致、认真,这可从“太空授课”看出来。当时在太空最难做的就是水球实验,看到王亚平持续往晃动的水球中注水,地面支持团队都担心水球会否破裂。但最终水球完美呈现,大家由衷惊叹!不仅如此,王亚平事后透露,实际上在准备过程中,更大的水量都曾试验过。
对王亚平来说,神十任务是她实现飞天梦的起点,她的航天员生涯和太空之旅才刚刚开始。果然,8年后的今天,她迎来了第二次太空飞行。
面对空间站任务,王亚平再次表现出不怕吃苦、不服输的个性。空间站任务中,出舱是超大负荷的活动。和男航天员臂力、体型和臂展的先天优势相比,女航天员对加压后舱外服的操控力,可能需花费更多努力才能达到。尤其是身着舱外服的航天员行动和操作主要靠上肢,必须提高上肢力量。一次舱外服的试验做下来,完全超出了王亚平的想象——在200公斤的舱外服中工作五六个小时,手已抖得拿不住笔。
为了提高能力,王亚平加大自己的训练强度,也放弃了很多假期。王亚平的体质训练教员说,每次王亚平都要针对出舱任务加练臂力,为自己的胳膊练粗了而欣喜。
为了此次太空“出差”,王亚平携带了乐器、家人和战友的照片、视频,还给两位男航天员提前准备了新年礼物,“我非常期待能再次在太空回望美丽的地球,在中国空间站过一个不一样的除夕,也期待能有机会到舱外去见识太空”。
叶光富:“想好好看看这颗蓝色星球和祖国大地”
在加入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11年后,叶光富第一次执行太空任务,但他并非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5年前,在意大利撒丁岛,6名满身泥土的航天员从探险6天6夜的洞穴中欢呼着走出。其中的一张中国面孔就是当时首位尚未执行太空飞行任务即公开身份的中国航天员叶光富。他作为中国航天员代表,与来自美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的5名航天员共同参加了欧洲航天局组织进行的为期15天的洞穴训练。
洞穴训练的目的是让人类在未来踏上其他星球时,具备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叶光富在这种极端环境中表现出了很好的意志耐受力,以及危机处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他作为关键项目勘探组负责人,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协助下完成了勘测任务。在探险过程中,叶光富敏锐地观察到有个别岩石往下滚落,立即招呼其他航天员撤回,随后的大片岩体滑坡证实了他的判断。整个洞穴训练过程中,叶光富获得了团队的信任,凭着10年战斗机飞行经验,擅长导航和领航能力的他带领团队安全顺利走出迷宫一样的洞穴,重见光明。
同行人员的评价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叶光富的特点,有国际航天员说“让他执行这项任务,我非常放心”。任务负责人评价叶光富“为人很友好,总是乐于学习新的东西”。
在担任飞行员期间,叶光富展露出过硬的心理素质和精湛的飞行技能。一次,他在驾驶战斗机返回过程中,遭遇浓雾,加上是逆光方向着陆,几乎看不见跑道。情况万分紧急,沉着的他严格按照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操作,在与指挥员的密切配合下,调转机头,逆向着陆,飞机不偏不倚地落在跑道上。
与飞行员常态化的飞行任务相比,航天员在职业生涯中只有两种状态——飞行和准备飞行。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准备飞行,甚至有的航天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没有实现飞天梦想。对于叶光富来说,训练过程也是一种历练,“人生的精彩就是体现在漫长而又艰辛的奋斗过程中。这是我一直用最好的状态训练的原因吧”。
对叶光富来说,第一次进入太空就是半年之久,内心难免忐忑,但更多的是踏实,“我已经做好了准备,力争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在地球轨道上生活和工作。”他笑着说,“当然,闲暇之余,我想透过舷窗好好看看这颗蓝色星球和祖国大地。”
《光明日报》( 2021年10月16日0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