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记者席位一个都不能少于一位「高级记者」
最近很多人关心30个记者席位一个都不能少于一位「高级记者」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30个记者席位一个都不能少于一位「高级记者」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冬奥会开幕在即,海陀山脚的“雪游龙”蓄势待发。2月2日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场馆媒体中心正式运行后,中外媒体将在这里采写第一手新闻。作为新闻运行经理,刘洋和团队将为中外记者提供服务,而混采区记者席位的设置则是她们之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混采区是比赛一结束媒体立即对运动员进行混合采访的区域,转播商工作人员扛着摄像机抢机位、文字记者追着运动员提问,聚集在所难免。
记者与记者之间间隔1米,记者与运动员之间间隔2米。为做好疫情防控,第一版混采区设计方案严格落实防控要求,415平方米的空间全都用上了,只能设置20个文字记者席位。方案提交到国际奥委会被驳回:“要有30个文字记者席位,而且要遵守防疫要求⋯⋯”
“冬奥盛会机会难得,记者们从世界各地远道而来,都希望在现场采访到一手新闻。”刘洋说。曾当过记者的刘洋深知一个记者对现场采访的渴望,也理解国际奥委会的要求。可本届冬奥会不同以往,要保障记者充分采访,更要严格遵守防疫规定。场地面积就那么大,防疫规定不能突破,再增席位,无异于“无米之炊”。
去年5月以来,刘洋团队就在想方设法啃这块“硬骨头”。坐下来仔细想,记者席位设置都跟哪些部门相关,要走哪些流程,再去跟他们一一协调。找相关业务部门踏勘场地“挖潜”,与奥林匹克转播公司确认增设席位是否影响转播画面、与流线涉及各方对流程、请设计单位出新的图纸⋯⋯
经过反复踏勘、磋商、报批审核,刘洋团队终于找到了新方案:通过平整边角地,争取到74平方米新增面积。重新规划,又挖出来9个席位!
“30个中外记者席位,一个都不能少!”刘洋不敢松劲儿,带领团队在现场画标线、摆铁马做试验,实地一个席位一个席位落图。到去年10月第三版方案,终于挤出了第30个席位,前后历时5个月。
1月23日,6位姑娘手提肩扛,按照图纸,将64块铁马护栏在混采区码放整齐,30个文字记者席位一个都没少。
1月24日,国际奥委会新闻运行工作人员科林·班克斯来“雪游龙”考察,在去往混采区的路上,他还有些许担心,但到了现场,他对着图纸逐一确认记者席位后,竖起了大拇指:“这比我们想象得更好,我们很满意!”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冬奥会刊。
(原标题:我在冬奥做保障 |30个记者席位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客户端 冬奥会刊 | 记者 李瑶
流程编辑:U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