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爱 甩锅 的孩子 懵懂中跳出了悲观的坑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爱 甩锅 的孩子 懵懂中跳出了悲观的坑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在杜牧的这首《题乌江亭》中为西楚霸王项羽而惋惜,尤其是最后一句“卷土重来未可知”,包含的遗憾直抵人心。

假如项羽能在最后关头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重返江东,以项羽的能力,再整旗鼓,反败为胜也未可知。

为什么项羽不过江东呢?除了自尊心外,强烈的悲观情绪恐怕也是重要原因。

这提醒我们,在培养孩子时,能力建设固然重要,避免悲观失望,拥有良好的心态同样不可或缺。否则,即便如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也会因悲观失望,丧失翻盘的机会。

01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过于悲观呢?可以观察孩子在学习或游戏中有没有下面这些表现:

一旦遭到失败,就会担心接下来都不顺利,从而产生退出的念头。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情绪低落,认为都是自己没能力才会搞砸。一旦碰上点阻力,就会往坏处想,进而否定自己,消极对待。

如果孩子频繁出现上面的表现,那他在心理倾向上很可能就属于悲观型!

悲观型的人总是觉得未来不会顺利,事情也迟早要变糟。就像《套中人》中别里科夫的口头禅所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这种心态会拉低人在各个方面的能力。比如不擅长应付压力,也不擅长与人交往,在学习、工作、运动方面的竞争力也很低。

他们在人生和事业上更容易遭受困难,甚至在疾病面前复原的能力都很弱。

关于产生悲观人格倾向的解释,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悲观的性格倾向主要来自于对于失败和不幸的解读方式出现了问题。所谓解读方式,指的是我们心中如何对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

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幸和失败,然而,对于悲观者来说,他们习惯将原因和自己的性格弱点相联系。也就是说,悲观者在解读失败时总是习惯性向内分析原因。

比如,工作不顺利是因为自己不够开朗,考试失败是因为自己不够细致。

反观乐观者往往会寻求自身以外的原因。工作不顺利,可能是客户心情不好;考试失败,可能是题出偏了。

当然,乐观并不是碰到挫折就让别人背锅,而是能从多角度思考失败的原因,而不是一味责怪自己。

悲观的心理倾向并非一朝一夕就会形成,它是从孩子时期就不断受到各种影响导致的。

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指出,有4种因素会导致孩子形成悲观思维。分别是:

1.遗传。孩子不仅仅会继承父母的智商和身高,还会继承悲观和乐观的性格特征,只是这种性格特征的遗传性比智商要低一些,大约在50%以下。

2.对父母的模仿。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如果父母经常采取消极的人生态度,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悲观地解读世界。

3.老师或教练的消极批评。在学校或是兴趣班上,老师或教练在指导孩子时,如果使用过于悲观的词汇语气,也会让孩子变得悲观。

4.产生无力感的消极经历。如果孩子经历太多类似亲人离世、宠物丢失等无能为力的现实,也会受到很大悲观情绪的影响。

在这4种因素中,父母对待事物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最大。这提醒我们,一定要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轻易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02

既然悲观坏处多多,那如何改变孩子悲观的习惯呢?

可以先从平复悲观的情绪开始,主要分三步进行:

第1步是发现。在孩子遭遇失败和挫折时,父母要特别留心孩子的外在表现。也可以通过体贴地询问了解情况。

如果此时孩子不愿意和父母分享烦恼,那么要忍住立刻解决问题的冲动,转而更多在情感上表现出共鸣,让孩子感到父母始终在关注他。

第2步是安抚。可以说,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多情况都需要先解决孩子的心情。推荐两句安抚效果非常好的话“没关系”和“随他去吧”。当孩子听到这两句话时,会从父母身上吸收平静的力量,从而让不安在无形中消散。

第3步是推迟不安感。不安的情绪来源于对将来不好的预测。如果强行压制这种情绪,反而会让不安越来越强烈。因此,想要改变这种想法,我们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延后感受”将其推迟。

比如,通过安抚,孩子还是无法从不安和悲观中解脱出来,那么,我们可以继续说“咱们先去吃顿饭,吃完饭回来你再继续担心好吗?”

小孩子的注意力不会长久集中在一件事上,通过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可以让不安的情绪在强度和牢固性上都有所减弱。

03

除此之外,治标还得这本,当孩子的情绪缓解后,我们还得着手改变他的思维方式才行。

正如同样是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说只剩下一半了;而乐观的人会说还有一半可以用。虽然性格上的因素不容易改变,但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却可以通过练习得到改变。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改变悲观思维定式的可能。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不只寻求内因也要寻找外因。所有的事情都是内外因两方面导致的,我们的文化和哲学习惯于归因到个人的影响,有人定胜天的倾向。其实,外部因素对于成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当孩子陷入失败之中时,帮助孩子从外部切入找原因,让他练习练习“甩锅”的技巧,会让孩子更全面地去看待问题,从而缓解悲观的情绪。

当然,还是刚刚提到过的,甩锅,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是为了全面客观地查找原因,家长要做到实事求是,千万别矫枉过正变成了刻意推诿。

二是将失败看作特例。容易出现悲观情绪的孩子面对失败时,经常会把问题看的过于严重,有扩大解释的倾向。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就事论事地去寻找失败的原因,而是习惯于用一次失败的经验来指导以后的所有行为。

因此,要让孩子明白失败仅代表当下没有成功。每次失败都是个案,并不会对后面的事情产生影响。

04

经过上面两步,大部分孩子都应该对于悲观有所改变,但是如果孩子的悲观习惯很顽固,那我们还得继续下面这些工作,进一步帮助他改变。

1.想象最坏的情况

既然孩子顽固地认为事情必然会变糟,那就顺应孩子的不安情绪,问问他如果担心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会怎么样呢?

当他给出答案后,家长可以继续追问“接下来呢?”“再之后呢?”直到他说出最坏的情况。

孩子往往处于一种因为恐惧而恐惧的状态,就像怕鬼一样。这时你把他的恐惧具象化,看到了最坏的结局后,他的内心反而更容易战胜恐惧。

2.反过来思考最好的情况

得到最坏的结果后,我们可以再反过来问孩子:“如果把这些担忧都放在一旁,假设它们不会发生,让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你会觉得到底能够有多好呢?”

然后和第1步一样,不断地重复追问“还能更好吗?会继续好吗?”通过提问,逼迫孩子转变思维,让他体会到最美好的愿景。

3.考虑可能的情况

通过前两步的铺垫,孩子的心情已经经历了大起大落两个高峰,这时,父母再引导孩子理性地去思考。告诉孩子,最好的和最好的概率都很小。去掉一个最高分,再去掉一个最低分,才是现实中最容易出现的结果。通过理性思考,改变孩子过于悲观的倾向。

可以说,悲观的心理倾向是人一生的绊脚石。战胜悲观,要从小做起。雪莱曾说,“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虽然人的心理倾向不容易改变,但是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入手,持之以恒,让每个孩子都积极、自信地去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