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发展成这样 百年前这个清末穿越小说作者就有了神预言
最近很多人关心今天的中国发展成这样 百年前这个清末穿越小说作者就有了神预言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今天的中国发展成这样 百年前这个清末穿越小说作者就有了神预言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水之秋,无授权禁止转载
“穿越小说”是现在的网络文学中非常流行的一种题材,其内容不外乎是主人公借助神秘力量,穿越回古代社会,然后凭借其掌握的历史知识和现代社会的思想、理念和知识改变历史、主宰江山,顺便抱得美人归之类。其实,“穿越小说”这种形式,早在清末就很流行了。只不过,清末的“穿越小说”和现在流行的“穿越小说”穿越的方向正好相反——清末的“穿越小说”,主人公往往是穿越到数十年乃至百年之后的未来,亲眼看到中国如何富强民主,威震全球。一个往回穿越,一个往前穿越,这实在是一个颇有趣味的现象。
清末的“穿越小说”里,最有名的当然就是《新中国未来记》了,这主要是因为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梁启超。梁启超在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作了这部章回体的穿越小说,前后虽然总共只写了五回,却是神思飞扬,令人赞叹。在这部作品里,梁启超幻想六十年后——即1962年的中国,因维新变法成功,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各国都来朝贺。在这部小说中,梁启超耐人寻味地将中国实行宪政之后的第一任“大统领”(即大总统)的名字设计为“罗在田”。所谓“罗在田”,其实就是光绪帝的名字“爱新觉罗•载湉”的谐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维新派的领袖人物,梁启超几乎把未来中国实行维新变法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已被慈禧太后囚禁的光绪帝的身上。而在这部小说中,继“罗在田”之后的第二任大统领,则是一个名叫“黄克强”的人。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克强”是辛亥革命的领导人物黄兴的字,黄兴日后也正是以“黄克强”的名号名扬九州。然而在此书创作时的1902年,黄兴才刚刚被官派到日本留学,完全是个默默无闻的人物,梁启超居然未卜先知地在书中提到了这位人物。其实,梁启超设计“黄克强”这个名字,只是出于“黄种人战胜列强”的意思,只是万万没想到,日后真的出现了一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黄克强”。对于这样的巧合,辛亥革命之后,梁启超自己也不得不感叹:“如符谶然,岂不异哉!”
(新版的《新中国未来记》)
然而对未来中国做出神预言的穿越小说还不止这一部,有一部发表于1908年的名叫《新纪元》的穿越小说,作者署名“碧荷馆主人”,真名不详。在此书之中,作者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堪称神预言的幻想。例如,书中说:“十九世纪乃汽学世界(蒸汽时代),二十世纪上半世纪乃电学世界(电气时代),二十世纪下半世纪乃光学世界(激光时代)”,又说:“(二十世纪末)中国三十二省,铁路的轨线也早已密如蛛网,没有一处不是四通八达的了。”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还预言,从此刻(即小说创作的1908年)开始,过了四十年,各种不平等条约皆行废除,这个时间段和1949年新中国废除全部不平等条约正好吻合。又说,到了1999年,中国人口超过10亿,常备军达到250万。这些数字都和后来的历史事实惊人地吻合,实在让人感叹作者是不是真的是穿越者了。
(《新中国》的作者——清末小说家陆士谔)
然而还有比这部小说更疑似穿越者的,这就是陆士谔创作的小说《新中国》。陆士谔乃是清末上海的一位作家,他在1910年创作了一部穿越小说《新中国》。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幻想自己做了一个长梦,梦里看到了100年后的上海。在那个未来的世界里,上海“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又有“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陆氏梦中关于浦江大铁桥、地铁(电车隧道)、越江隧道等三大工程及方位,竟与现在上海的南浦大桥、地铁一号线及延安东路越江隧道出奇相仿。作者又说,当年洋人修建的上海跑马厅早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大戏院。而事实上,现在的上海大剧院正是修建在当年西方人修建的跑马厅的位置上,这又是一个惊人的巧合。最神奇的是,作者在书中说,100年后将要开办万国博览会,“为了上海没处可以建筑会场,特在浦东辟地造屋。”而恰恰正好是在100年之后的2010年,上海召开了世博会,而且主会场正是位于浦东。小说中的幻想竟和后来的现实巧合到如此程度,实在使人不能不怀疑作者陆士谔到底是不是个从现代穿越回清末的穿越者。
(小说《新中国》及其插图)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说,穿越时空是不可能出现的。之所以清末穿越小说中出现这么多的“巧合”,与其说是穿越者的预言,不如说是中国知识分子们心中对中国美好未来的坚定信仰和憧憬在起作用。即便是在清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他们心中对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希望也从未断绝过。正如陆士谔在《新中国》的结尾中所写的那样,作者一梦醒来,对妻子说了自己梦到的一切,妻子说:“这是你痴心梦想久了,所以,才做这奇梦。”作者却回答道:“休说是梦,到那时,真有这景象,也未可知。”这足以说明,在作者看来,这美好的未来并不只是一种没有可能的幻想,而是有可能实现的美好前景。也正是这种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美好未来的坚定信仰,成为了中国走出近代的低谷、迎接民族复兴的坚强精神力量!参考资料:民国史(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