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中医儿科变蒸学说「北京看小儿脾胃名医」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中医儿科变蒸学说「北京看小儿脾胃名医」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入冬后,婴幼儿病患,都是发中低烧而去打点滴,但详问后,基本不是病,而是〝小儿蒸变〞现代医学的无知,不知小儿的生理规律而误导年轻父母,导致不少悲剧发生!年轻的父母读读以下的有关内容吧!别再当白老鼠了….


中医认为,人体有320块骨头(是和现代解剖学有些出入,但不能就此而否认古人的智慧),婴儿生下来以后,骨的发育以1天10段而论,32天,总计为320段,以此为一周期,称为一“蒸”。


骨之余气,自脑入龈,长成32颗牙齿。每个“蒸”周期完毕,小儿都会发虚热或一些别的“病症”,每变蒸一次,小儿的情绪性格都会和以前不一样。


十个周期即是小蒸完毕,一共320天。在“蒸”的同时,内脏(经络)也以这个周期生长发育,分别为肾(经);膀胱(经);心(经);小肠(经);肝(经);胆(经);肺(经);大肠(经);脾(经);胃(经)。具体“变蒸”情况如下:


1、32天,肾(经)发育,生“志”(原文“志”,指小儿有自己的意识)
2、64天,膀胱(经)发育,在耳及脊骨的末端会发冷
3、96天,心(经)发育,为喜(会笑)
4、128天,小肠(经)发育,小儿容易出汗和微惊
5、160天,肝(经)发育,小儿容易哭
6、192天,胆(经)发育,小儿会产生两眼不闭和面红的现象
7、224天,肺(经)发育,小儿开始发出声音
8、256天,大肠(经)发育,小儿容易发热出汗,也有不出汗的情况
9、288天,脾(经)发育,脾脏主思虑
10、320天,胃(经)发育,小儿容易不思饮食,腹痛或呕吐食物



经过这十次变化以后,小儿就开始长牙齿,学习说话,懂得喜怒哀乐,小儿的第一阶段的成长就完成啦。

所以在一岁以内,小孩的发育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多次的变蒸,会引起生理的变化,而又往往认为是疾病,引起误哉`治。钱乙引用老师的话说:无汗的发热,用发汗法来退热;有呕吐者,用微下(轻轻的泻药)的方法来治疗,不能用其他的治疗方法,不能抑制小儿的变蒸过程。


很多小儿注射了过量的抗生素后,都会有生长发育迟缓的现象,这就是抗生素抑制了变蒸过程。对于小儿,什么是病,什么是变蒸,应该如何处理……………………..

1、小儿发烧,如果耳朵不热,就不是病,是“蒸”。

2、小儿受了风寒发热,没有汗出,可以适当让小儿喝稍热牛奶,洗温度稍高的澡(可以加点点酒),引发小儿出汗,汗出烧退。

3、小儿发烧,一阵阵的,下午晚上比较严重,通常是大便不通内热引起的。让小儿多喝水,拉大便。大便不出,可以用削成铅笔状的肥皂塞到宝宝的屁股,几分钟后就可以拉出大便啦!但千万别给小儿喝蜂蜜,蜂蜜里含有一种微量病毒必须用开水煮10分钟才能死掉,大人抵抗力强,是不会有问题的,但是小孩抵抗力弱,肠胃等功能发育还不完善,喝蜂蜜会中毒的。

4、变蒸过程会产生很多类似疾病的现象,比如:发烧(虚热);几天甚至10来天不大便;呕吐;不吃东西,不喝奶;爱哭闹等等。如何分辨是变蒸还是疾病呢,通常变蒸的症状比较单一,比较轻微,而且小儿的精神比较好,还有就是看看时间,是不是上述的变蒸时间附近。比如小儿多日不大便,但不发烧,不哭闹,除了食欲稍减,精神很好,这就是变蒸,只要注意给他多喝水,太长时间不大便,适当通通便就可以啦,没什么好担心的。

5、小儿大便发硬发黑,发红,很臭,就是内热。小儿大便发青,很稀,有不消化的东西就是内寒。

变蒸的过程是不是只是一岁以内的小儿才有呢,其实不是的,变蒸其实就是一种生长发育过程。在人生的很多阶段都会碰到,比较明显的是7、8岁换牙的阶段,这是个“蒸”的过程,很多小孩换牙前会低烧,家长得注意,别当成病乱用药。14-16岁长身体,来月经的过程,这也是“蒸”的过程。2-30多岁长智齿的过程,也是一个“蒸”的过程



历代有关“小儿变蒸说”摘录

一、王叔和最早提出变蒸说

小儿变蒸说是晋代王叔和最早提出来的,他在《脉经•平小儿杂病证第九》中说:“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而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则吐哯者,脉乱无苦也。”[2]认为小儿变蒸是一种生理现象。

二、变蒸的定义

对于变蒸的含义,历代医家有不同的解释。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变蒸候》认为:“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3]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变蒸论》说:“小儿所以变蒸者,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竟,辄觉情态有异。”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则对变蒸作了进一步详细解释:“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变者,易也,又生变蒸者,自内而外,自下而上,又身热,故以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变每毕,即有情性有异于前,何者? 长生脏腑智意故也。”[4]

元代朱丹溪《幼科全书•变蒸》认为:“此小儿正病者,盖变者易也,每变毕即情性有异性于前,何者?生长脏腑之智意也。蒸者,蒸蒸然热也。万物生于春,长于夏者,以阳主生长也。于人亦然。所以变蒸足始乃成人,血气充实、骨肉坚牢也。小儿此证如蚕之有眠,龙之脱骨,虎之转爪,而变化同也。”

明代万全《幼科发挥•变蒸》云:“变蒸非病也,乃儿生长之次第也。儿生之后,凡三十二日一变,变则发热、昏睡不乳,似病非病也。恐人不知,误疑为热而汗下之,诛罚太过,名曰大惑。或误以变蒸得于胎病者。或曰:儿之生也,初无变蒸,既生之后,当以三十二日一变,至于三百八十四日之后,又无变者,何也? 曰:初无变蒸者,藏诸用,阴之合也;中有变者,显诸仁,阳之辟也;终无变者,阴阳合辟之机成也,故不复蒸也。故儿之初生,语其皮肉则未实也,语其筋骨则未坚也,语其肠胃则谷气未充也,语其神智则未开发也,只是一块血肉耳。至于三百八十四日,然后脏腑气足,经络脉满,谷肉果菜,以渐而食,方成人也。”[5]

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变蒸》云:“初生小儿变蒸者,阴阳水火变蒸于气血,而使形体成就,是五脏之变而七情所由生也。变者性情变易也,蒸者身体蒸热也。”


明代李梃《医学入门•变蒸》云:“小儿初生,形体虽具,脏腑气血尚未成就,而精神志意魂魄俱未生全。故变蒸既毕,学语倚立,扶步能食,血脉筋骨皆牢。禀气盛者,暗合而无外证,禀气弱者,乃有蒸病。”[6]

宋代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概括前人对变蒸的含义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小儿在母腹中,胎化十月而生,则皮肤筋骨脏腑气血,虽已全具而未充备,故有变蒸者,是长神智、坚骨脉也。变者易也,蒸者热也。每经一次之后,则儿骨脉气血稍强,精神情性特异。是以《圣济经》言:婴孺始生有变蒸者,以体具未充,精神未壮,尚资阴阳之气,水火之济,甄陶以成,非道之自然以变为常者域? 故儿自生每三十二是一次者,以人两手十指,每指三节,共骨三十段,又两掌骨,共三十二段以应之也。足亦如之。太仓公曰:气入内支,长筋骨于十变者,乃是也。《圣济经》又曰:变者上气,蒸者体热。上气者,则以五脏改易而皆上输,藏真高于肺也。体热者,则以血脉敷荣,阳方外固为阴使也。故变蒸毕而形气成就者也,亦犹万物之生,非阴阳气蕴热蒸无以荣变也。”[7]

清代夏禹铸在《幼科铁镜•辨蒸变》中说:“小儿生下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一蒸。变者,变生五脏;蒸者,蒸养六腑,长血气而生精神、益智慧也。”[8]也就是“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即指小儿变蒸是小儿形体发育(生脏腑、长血脉百骸)和精神发育(变其情智、发其聪明,声音、笑貌、举止、灵敏皆进一步)的生理现象。



三、变蒸时日与变生脏腑

对于小儿变蒸的时间日期,比较一致的见解是生后每32日一变,64日一蒸,共十变五蒸,后又三大蒸(即64日第一大蒸、再64日第二大蒸、再128日第三大蒸)毕,则变蒸全部完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又载另一法,为九变四蒸,计288日。


《颅囟经》则认为每30日一变,60日一蒸。明万全《幼科发挥》把十蒸改为十二蒸,共384日变蒸毕。


还有45日、49日、60日为一周期的(《冯氏迥颐劁洝贰ⅰ队子仔声贰ⅰ讹B卤经》)。都与八卦历法周期有关。这与现代医学观察小儿生长发育过程按1月及智力按33天来算,与32日基本一致。


至明方贤《奇效良方》则说:“若及三十齿者,变蒸足也。”把变蒸的时间范围延到智齿萌生时,即20—30岁了,这一说法太离谱了。

另外,不少医家认为多不依法而变,这是没有临床实践基础的人的说法。也有人认为有暗变者。

对于以32日为变蒸的周期,至少有5种解释:

1、钱乙以周天365度,应人身365骨,除手足45碎骨,余320骨,人一日长10骨,32日后320骨均长一次。

2、《小儿卫生总微论》以人两手十指及掌骨共32骨节应之。

3、方贤《奇效良方》以人32齿应之。

4、万全以五脏六腑、十二经络以应64卦爻,其中六腑配阳卦32,五脏配阴卦32。

5、赵佶《圣济经》因肝应生长之气,而肝数八,八得四而治,四八得32日为一次变化。

我们要择善而从。

至于变生脏腑,是指体形大小的生长发育,不是指生出。出智慧,则是指精神上的生长发育。变生脏腑说是符合实际的。但自古以来,变生脏腑的先后顺序说法不一,也有不少医家如明代张景岳、清代陈复正等对此持否定态度。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变蒸候》云:“其变日数,从初生至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九十六日三变,……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一百六十日五变;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三百二十日十变,变且蒸。积三百二十日小蒸毕,后六十四日大蒸,后百二十八日复蒸,积五百七十六日,大小蒸毕也。”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少小婴孺方》记载的变蒸时日与《诸病源候论》相同。但该篇中又记载一法,仅至九变四蒸,即二百八十八日。其云:“又一法,凡儿生三十二日始变,变者身热也;至六十四日再变,变且蒸,其状卧端正也;至九十六日三变,变者候丹孔出而泄;至一百二十八日四变,变且蒸,以能咳笑也;至一百六十日五变,以成机关也;至一百九十二日六变,变且蒸,五机成也;至二百二十四日七变,以能匍匐也:至二百五十六日八变,变且蒸,以知欲学语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以亭亭然也。凡小儿生至二百八十八日,九变四蒸也。”


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变蒸》对变生脏腑、长骨添精神作了详细论述:“何谓三十二日长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数。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计三百二十段,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余气,自脑分入龈中,作三十二齿。而齿牙有不及三十二数者,由变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即至,长二十八齿,已下仿此,但不过三十二之数也。凡一周遍,及发虚热,诸病如是,十周则小蒸毕也,计三百二十日生骨气,乃全而未壮也。故初三十二日一变,生,肾生志:六十四日再变,生膀胱,其发耳与尻冷。肾与膀胱俱主水,水数一,故先变。生之九十六日三变,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小肠,其发汗出而微惊。心为火,火数二。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胆,其发目不开而赤。肝主木,木数三。二百二十日七变,生肺声;二百五十六日八变,生大肠,其发肤热而汗或不汗。肺属金,金数四。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变,生胃,其发不食、腹痛而吐乳。此后乃齿生,能言知喜怒,故云始全也。太仓云:气入四肢,长碎骨于十变,后六十四日长其经脉,手足受血,故手能持物,足能行立也。经云:变且蒸,谓蒸毕而足一岁之日也。……足以小儿须变蒸,脱齿者如花之易苗。所谓不及三十二齿,由变之不及。齿当与变日相合也,年壮而视齿方明。”


宋代刘昉《幼幼新书•卷七》对变蒸变生脏腑顺序提出不同观点:“一蒸肝生魂,肝为尚书,蒸后魂定令目瞳子光明;二蒸肺生魄,肺为丞相,上通于鼻,蒸后能令嚏嗽;三蒸心生神,心为帝王,通于舌,蒸后令儿能语笑;四蒸脾生智,脾为大夫,藏智,蒸后令儿举动任意;五蒸肾生精志,肾为列女,外应耳,蒸后儿骨髓气通流;六蒸筋脉伸,蒸后筋脉通行,九窍津液转流,儿能立;七蒸骨神定,气力渐加,蒸后儿能举脚行;八蒸呼吸无停息,以正一万三千五百息也,呼出心肺,吸入肾与肝,故令儿呼吸有数,血脉流通五十周也。”以上八蒸,即十变中的五小蒸,复十变后的三大蒸。

明代万全在《幼科发挥•变蒸》中提出12变合384日的变蒸时日,变生脏腑也与钱乙所论稍有不同,是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来相配的。他说:“变蒸之日必以三十二日者,何也? 曰:《易传》云:生生之谓易,易者变易也。不变不易,不足以见天地生物之心。人有五脏六腑,以配手足十二经络。腑属阳,以配阳卦三十二;脏属阴,以配阴卦三十二。取其一脏一腑,各以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阳卦之爻一百九十二,阴卦之爻一百九十二,合岁并闰月凡三百八十四爻。所以变蒸一期之日,三百八十四,以应六十四卦爻之数也。或曰:三十二日一小变,六十四日一大变,所生者何物也? 所生之物亦有说欤? 曰:形既生矣,复何生也。所生者,五脏之知觉邉右病9食跎一变,生足少阴肾癸水,肾之精也;六十四日二变,生足太阳膀胱壬水,而肾与膀胱一脏一腑之气成矣。此天一生水也,水之精为瞳子,此后始能认人矣。九十六日三变,生手少阴心丁火;一百二十八日四变,生手太阳小肠丙火,而心与小肠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二生火也,火之精为神,此后能嬉笑也。一百六十日五变,生足厥阴肝乙木;一百九十二日六变,生足少阳胆甲木,而肝与胆一脏一腑受气足而神合矣。此天三生木也,木之精为筋,此后能坐矣。二百二十四日七变。生手太阴肺辛金;二百五十八日八变,生手阳明大肠庚金,而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地四生金也,金之精为声,此后始能习人语矣。二百八十八日九变,生足太阴脾已土;三百二十二日十变,生足阳明胃戊土,乃脾胃一脏一腑之气足矣。此天五生土也,土之精为肉,脾胃主四肢,此后能匍匐矣。三百五十二日十一变,生手厥阴心包络;三百八十四日十二变,生手少阳三焦,三焦配肾,肾主骨髓,自此能坐能立能行矣。变蒸已足,形神俱全矣。……凡一变之时,则筋骨手足以渐而坚,知觉邉右詽u而发,日异而月不同。”

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变蒸》则对钱乙论与刘昉所引有了新的认识,认为“二说俱通”,但“亦有不依序而变,如伤寒不循经之次第也。”

对变蒸依期而变生脏腑持否定态度的代表人物有明代张景岳、清代陈复正、任赞,以及民国时期的奚瓒黄。

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小儿则》中云:“小儿变蒸之说,古所无也。至西晋王叔和始一言之,继隋唐巢氏以来,则日相传演,其说益繁。然以余观之,则似有未必然者。何也? 盖儿胎月足离怀,气质虽未成实,而脏腑亦已完备,及既生之后,凡长养之机,则如月如苗,一息不容有间,百骸齐到,自当时异而日不同。岂复有此先彼后,如一变生肾,二变生膀胱,及每变必三十二日之理乎?又如小儿之病与不病,余所见所治者,盖亦不少,凡属违和,则不因外感,必以内伤,初未闻有无因而病者,岂真变蒸之谓耶! 又见保护得宜,而自生至长,毫无疾痛者不少,抑又何也? 虽有暗变之说,终亦不能信然!”[9]

清代陈复正《幼幼集成•变蒸辨》也说:“小儿脏腑骨度,生来已定,毫不可以移易者,则变蒸应有定理。今则各逞己见,各为臆说,然则脏腑竟可以倒置,骨度亦可以更张? 是非真伪,从何究诘?谓天一生水者为是,则木火相生、木金相克者非矣。谓木火相生、木金相克者为是,则天一生水者非矣。徒滋葛藤,迄无定论,将使来学,何所适从? 所幸变蒸非病,可任其颠倒错乱。假使变蒸为病,率宜依经用药者,岂不以脾病而治肾,膀胱病而治胃乎? 总之,此等固执之言,不可为训。盖天地阴阳之理数,可限而不可限,如五吡鶜鉃橐欢ú灰字帲袘敛恢粒粦炼粒鶃韯傺},主客加临,有应不应之殊。天地尚且如斯,而况婴儿之生,风土不侔,赋禀各异,时令有差,膏藜非一,而以此等定局,以限其某时应变,某时应蒸,予临证四十余载,从未见一儿依期作热而变者。有自生至长,未尝一热者,有生下十朝半月而常多作热者,岂变蒸之谓乎? 凡小儿作热,总无一定,不必拘泥,后贤毋执以为实,而以正病作变蒸,迁延时日,误事不小。但依证治疗,自可生全。”[10]

清代任赞《保赤新编•卷上》则提出四点不解之处:“人既成形以生,气血渐长,日异而月不同,本享通利遂,自然之理,岂必烧热而后变乎?不可解者一也。三十二一变之期,不过约略会计,非三十二日以前尚未变,三十二日以后复止不变也? 变既有热,自应无时不热,何以偏临此数日间而始见耶?不可解者二也。儿之初生,脏腑形骸已具,所少者神智耳。据五行生成精理,是变生脏腑之神智,非直生脏腑也。又何以按心包络三焦两经为无形状而曰不变不蒸? 且谓长碎骨于十变后,更有三大变乎? 不可解者三也。有则为明变,无则为暗变,其说已属渐移,况虚弱不耐风寒之儿,身热常见者有之,岂他时俱属邪病,而此数日独为正病乎?抑所辨者全在唇内白泡及耳尻冷乎? 不可解者四也。”

近代奚瓒黄所着《小儿病自疗法》对变蒸日期亦予以否定,但对生长发育表现出的气质变化现象,却是赞同的。他说:“变蒸之期不可信,而气质变化之微必有因。比如四时代谢,四时必有寒热温凉、风雨晦螟之变纪,而小儿之气质变化,神情上岂无一种现象? 其乍寒乍热、精神不畅,或不乳吐口见等证,皆是气质变化表露于精神上之现象也。”

在整个变蒸过程中,小儿的生长发育是连贯的,从一变到大小蒸毕,“一息不容有间”。但各阶段的生长发育速度不尽相同,各有特点。从出生到1岁的婴儿期生长发育速度最快,1岁到3岁的幼儿期随着年龄增长生长发育相对减慢,符合小儿的生长发育规律。故将变蒸576日之期分为十变、五小蒸、三大蒸等阶段,且每阶段间隔时间逐渐延长。如在320日内经历十变五小蒸,每变32日,每蒸64日,320日后历两大蒸,每蒸64日,再历一大蒸128日。


四、变蒸的临床表现与治疗

对变蒸的临床表现一般认为轻重不同,也有认为无临床表现者为暗变。变蒸的临床表现一般出现在变蒸期交换的前后数日。因变蒸是小儿生长发育的正常生理现象,属正病而非邪病,一般无需治疗,但症状较重或有兼证者则需用药治疗。兹引录具有代表性的几位医家论述予以说明。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变蒸候》云:“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变蒸有轻重。其轻者,体热而微惊,耳冷尻亦冷,上唇头白泡起,如死鱼目珠子,微汗出,而近者五日而歇,远者八九日乃歇;其重者,体壮热而脉乱,或汗或不汗,不欲食,食辄吐观,无所苦也。变蒸之时,目白睛微赤,黑睛微白,亦无所苦,蒸毕自明了矣。先蒸五日,后蒸五日,为十日之中热乃除。变蒸之时不欲惊动,勿令旁边多人。变蒸或早或晚,依时如法者少也。初变之时,或热甚者,违日数不歇,审计日数,必是变蒸,服黑散发汗。热不止者,服紫霜丸。小瘥便止,勿复服之。其变蒸之时,遇寒加之则寒热交争,腹痛矢娇,啼不止者,熨之则愈。变蒸与温壮、伤寒相似,若非变蒸,身热耳热尻亦热,此乃为他病,可为余治。审是变蒸,不得为余治。”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少小婴孺方》对变蒸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基础上照录《诸病源候论》,但有所补充,对于要紧处再加说明。比如对目睛症状又云:“目白者重,赤黑者微。”“单变小微,兼蒸小剧。”“儿生三十二日一变,二十九日先期而热,便治之如法,至三十六七日蒸乃毕耳。恐不解之,故重说之。”对于治疗则更为谨慎,初变之时“有热微惊,慎不可治及灸刺,但和视之,若良久热不可已,少与紫丸微下,热歇便止。若于变蒸之中,加以时行温病,或非变蒸时而得时行者,其越韵嗨疲┒板晖幔谏蠠o白泡耳。当先服黑散以发其汗,汗出温粉扑之,热当歇,便就瘥;若犹不除,乃与紫丸下之。”这样变蒸与时行的鉴别和治疗就更为明确了。

明代万全认为,其轻者不用治疗,重者根据症情施治,若夹杂他病则治他病,并认为古方黑子散姑可置之。他在《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变蒸门》中说:“轻者不需服药,重者以平和饮子微表之。热甚便结,以紫霜丸微利之。若吐泻不乳多啼者,调气散治之。”又在《幼科发挥•变蒸》中说:“古方黑子散,姑置之可也。其间或有未及期而发热者,或有变过热留不除者,抑有他故,须详察之。如昏睡不乳,则不需治,待其自退。变蒸兼证:变蒸之时,有外感风寒者,宜发散,惺惺散主之,按摩法亦可用也:有内伤乳食者,宜须消导,胃苓丸主之;轻则节之可也;有被惊吓及客忤者,安神丸、至圣保命丹。如变蒸而后受病,以治病为主,慎勿犯其胃气。……如受病后而变蒸,以养正补脾为主,钱氏异功散加对病之药。”[11]

明代鲁百嗣《婴童百问•变蒸》云:“变者易也,蒸于肝则目眩微赤,蒸于肺则嚏嗽毛耸,凡五脏六腑、筋脉骨节,皆循环各有证应。其治法,平和者微表之,实热者微利之,或不治亦自愈,可服紫霜丸一丸或二丸,并黑散子、柴胡汤。变蒸者,有寒无热,并吐泻不乳多啼者,当归散调气散主之。”[12]

明代徐春圃《古今医统大全•变蒸》云:“但看何脏见候而调之为妙,如蒸于肝则目昏而微赤,蒸于肺则嚏咳而毛竖,蒸于脾则吐乳或泻,蒸于心则微惊而壮热,蒸于肾则尻冷而耳热,五脏六腑各见其候,以意消息调和,不必深固胶执而返求全之毁也。抑此自然有是变蒸之理,轻者不须用药,至期自愈,甚者过期不愈,按候调之,着中而已。”

明代龚廷贤对变蒸的治疗也是很慎重的。他在《万病回春•小儿初生杂病》中说:“凡变蒸不宜服药,或因伤食,因伤风,因惊吓等项夹杂相值而发,令人疑惑,亦须守候一二日,俟病势真的,是食则消食,是风则行痰,是惊则安神。若变蒸而妄投药饵,则为药引入各经,证遂难识,而且缠绵不脱,盖药有所误也。”[13]


对变蒸的临床表现,明代方贤在《奇效良方•变蒸》中对头额上脉纹的变化作了细致观察。他认为:“观诸变蒸热作惊,须视日角左边眉间脉红是也。大凡初蒸见一条,长一二分,在眉上者轻,自日角垂至眉上者重。变蒸发热,见二条红者,两次蒸,热在内不解,脉红带叉;因惊而蒸,脉青。变蒸多次,青在左太阳,因伤风而蒸。自囟门青至眉之上,因惊而蒸。三处皆青,三证皆见。”

(以上整理参见以下著作)

--------------------------------------------------------------------------------

[1]孙思邈:《千金要方》,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82年。

[2]福州市人民医院校释:《脉经校释》第63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

[3]南京中医学院校释:《诸病源候论校释》第1247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4]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

[5]万全:《幼科发挥》第12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

[6]李梴:《医学入门》,上海逭聢D书局1930年。

[7]《小儿卫生总微论》,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年。

[8]夏禹铸:《幼科铁镜》第25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9]张景岳:《景岳全书》第725页,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4年。

[10]陈复正:《幼幼集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年。

[11]万全:《万密斋书·幼科发挥·育婴秘诀》,忠信堂藏版。

[12]鲁伯嗣:《婴童百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年。

[13]龚廷贤:《万病回春》第403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

@头条小助手 声明:文章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仅做信息分享,不作为医疗建议、推荐或指引。有问题可留言,觉得对您有所帮助,记得看后点击关注,后续内容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