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老北京的老规矩「老北京人饭桌的规矩」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老北京的老规矩「老北京人饭桌的规矩」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都说满族人礼儿多,其实这老北京的规矩,也真不老少。您瞧影片“老炮儿”中的六爷就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人儿,什么事都讲个规矩。没错,其实只要是这北京城圈子里的人就一定得讲规矩,这规矩就是北京人常说的一句埋怨话,“您瞅这人嘿,怎么连个礼儿面儿都不懂啊”。老北京人顶在意的就是礼儿面儿,都是从小就立规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娃娃抓起”。早年间,家里就是揭不开锅,这些个礼儿面儿不 能忘,忘了让人笑话。所以外地人都说北京是天子脚下,规矩大,礼儿多。这么说吧,从您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到您灭了灯歇下,全躲不开个规矩。

从早起说,一早出门无论您碰上谁,街坊也好,同事也罢,一照面儿就得(音:DEI读三声)打招呼。“起了您恁?”、“起了”;“喝了吗您”,“刚喝过”,“得,我哪儿正沏着哪,没喝我哪儿喝去(音:QI读四声)”您瞅啊,就这么几句就透着那么近乎。还有一点得跟您掰饬清楚,这老北京人一大早头挡子事喝茶,可不是吃。但头年个有个玩笑,好象连国际上都知道了。这玩笑说啊,一大早,俩(音:LIA读三声)人在厕所门口碰上了,一进一出的还忘不了打招呼见礼,一个说:“来了您恁,吃了吗”,“没哪,得(DEI读二声)会儿哪”。不管是喝,还是吃,反映出了老北京的礼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

头晌午了,街坊哥俩碰着了先得打招呼。“大哥做着哪?”,“可不,刚做。炒个扁豆,熘馒头熬点儿粥”,“您忙着,我也做去”,“要不您这儿对付点,咱哥俩喝俩盅”。“不用了,我这儿有剩的,一热就得,省事,哪什么,大哥您先忙着回头咱哥俩再聊!” “好您呐,好您呐!”。您瞧,够有客气,听着也舒坦。您听明白了吧,这过了早上,到了中午以后才问吃没吃哪。

据老人儿说,这早年间不兴问好,问吉祥。这两朋友在当街碰着了,是先道吉祥后请安。张三爷先生碰上李五爷了,张三爷赶紧作揖:“呦!五爷吉祥,我这儿给您请安啦!您家都挺好的您恁”,“挺好挺好,承您惦记着。您家里(音:LOU读四声)挺好的?赶哪天我去府上拜望拜望老祖儿去,您回去给怹带个好儿”。“得,一定带,谢谢!谢谢!”,“回见您恁”。

街坊四邻的住着,家里要有点稀罕的嚼谷儿,一准都不是独享,无论多少各家儿都得送点。“他李婶在家吗”,“呦,王大妈啊,在家”,“嗨,这不孩子都两天儿给捎来点小米儿,给您崴了点儿,尝个鲜儿吧。东西不多,您套着喂吧”。您瞅啊,真是应了那“远亲不如近邻”的话了。再有就是得跟您说一句,这“套着喂”是老北京的一句客套话,意思是说啊,东西不多,就是那么个意思。这是一句顶好的话。我第一次听说这话的时候,还真闹了点别扭,也搭着是不懂事儿。在我十一、儿岁的时候,隔壁韩奶奶给送来一碗鲜枣,说是乡下亲戚带了的,临走是对我祖母说,东西不多,套着喂吧。我一听这话怎么那么别扭啊,就摔出一句“我们家是牲口啊”。这话登时让韩奶奶的一下就脸呱嗒下来了,祖母赶紧打圆场。后来祖母说,这是好话,并给我讲了这话的意思。后来我给韩奶奶道了歉。

北京人的规矩也多,论起婚丧嫁取、请客吃饭,有个规矩叫“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论起白事有“老二抱盆,老大摔”的规矩;来客接待您得想着“酒满敬人、茶满送客,或者就是“茶七饭八酒要满”;斟酒倒茶您得来个“金鸡三点头”。

您就拿这“三天为请,两天为叫,当天为提溜”来说吧。有亲戚或过的着的两姓旁人家里要办喜事,就是事先知道了,这老北京人也得一准抻着,不能上赶着去问,您知道人家本主请不请啊。如过是三天前本主家里来请了,那可真实看的起,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地老天荒,满脸堆笑的一准应承下,准备份子钱或礼品;要是头两天才请,本主要是懂事的话,保准在请的时候解释一番,要是过的着的被请的话里话外的得说点什么,但不会不去参加婚礼,也会去凑个份子,但内容可能会随着天 树的减少而下降;要是当天才把人想起来,那本主家儿就趁早别动这心思了,挨顿臭骂或数落不说,这亲戚或朋友、四邻的关系也许就这么着结下梁子了。而且说不准我们家儿子结婚的时候,也照着样来或者根本就不请了。

还有个关于老人的规矩或者说是习俗吧,有句话叫“七十不留饭、八十不留住”。要是够这岁数的老人来串门,一般是不留饭或留下住宿的,万一吃着半截儿或第二天一早穿不上鞋,纵有千般嘴也说不清了。所以七十多岁的老人来了不留吃饭,八十岁的老人您就别留在家里住了。

怎么样?其实这才说到哪儿啊,皮毛而已。

(文字:360doc图书馆 画:京味画家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