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三国成语故事 败军之将出自「败军之将说的是哪位将军」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三国成语故事 败军之将出自「败军之将说的是哪位将军」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六回,发生在伐蜀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昭、钟会和许仪。原文如下:



司马昭谓西曹掾邵悌曰:“朝臣皆言蜀未可伐,是其心怯;若使强战,必败之道也。今钟会独建伐蜀之策,是其心不怯;心不怯,则破蜀必矣。蜀既破,则蜀人心胆已裂;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会即有异志,蜀人安能助之乎?至若魏人得胜思归,必不从会而反,更不足虑耳。此言乃吾与汝知之,切不可泄漏。”却说钟会下寨已毕,升帐大集诸将听令。



时有监军卫瓘,护军胡烈,大将田续、庞会、田章、爰青、丘建、夏侯咸、王买、皇甫闿、句安等八十余员。会曰:“必须一大将为先锋,逢山开路,遇水叠桥。谁敢当之?”一人应声曰:“某愿往。”会视之,乃虎将许褚之子许仪也。众皆曰:“非此人不可为先锋。”会唤许仪曰:“汝乃虎体猿班之将。父子有名;今众将亦皆保汝。汝可挂先锋印,领五千马军、一千步军,径取汉中。兵分三路:汝领中路,出斜谷;左军出骆谷;右军出子午谷。此皆崎岖山险之地,当今军填平道路,修理桥梁,凿山破石,勿使阻碍。如违必按军法。”许仪受命,领兵而进。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司马昭发动伐蜀之战,西曹掾邵悌担心钟会将意图不轨。司马昭却认为即便钟会有异心,也终将无法得逞。而此时的钟会并不知道司马昭已经在暗中提防自己,还在进行战前兵力部署。猛将许褚之子许仪主动请缨,要求担任大军先锋。钟会同意了许仪的请求,并调拨六千步骑给许仪。至此,伐蜀之战拉开了序幕。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司马昭口中的“败军之将”, 意为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淮阴侯列传》中的“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邵悌疑心钟会及司马昭的回答,都是真实的历史。据《三国志•钟会传》载:“初,文王欲遣会伐蜀,西曹属邵悌求见曰:‘今遣钟会率十余万众伐蜀,愚谓会单身无重任,不若使余人行。’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夫人心豫怯则智勇并竭,智勇并竭而强使之,適为敌禽耳。惟钟会与人意同,今遣会伐蜀,必可灭蜀。灭蜀之后,就如卿所虑,当何所能一办耶?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心胆以破故也。若蜀以破,遗民震恐,不足与图事;中国将士各自思归,不肯与同也。若作恶,祗自灭族耳。卿不须忧此,慎莫使人闻也。’”与这段记载对比,小说只是在个别词语上稍作修改。



不过,与司马昭与邵悌的谈话几乎照搬历史记载不同,小说中描述的许仪担任大军先锋一事却并非真实的历史。据《三国志•许褚传》载:“(钟会)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先命牙门将许仪在前治道,会在后行,而桥穿,马足陷,于是斩仪。仪者,许褚之子,有功王室,犹不原贷。诸军闻之,莫不震竦。”



从这段记载来看,许仪并非大军先锋,而是一位小小的牙门将,因为没有完成道路修整而被钟会所杀。钟会此举目的非常简单,一是为了增强自己在军中的威信,二是为自己将来的背叛做准备。而许仪则是曹魏原来许褚之子,虽然职位不高,但毕竟背景不同凡响,钟会拿他祭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