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张汶祥刺马案「清刺马案故事」
最近很多人关心清朝张汶祥刺马案「清刺马案故事」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清朝张汶祥刺马案「清刺马案故事」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张文祥刺马案”,是150年前发生在南京的“清代四大奇案”之一。案情牵扯到宫廷、刑部、兵部、督省、湘军等要害部门与环节,错综复杂的背景深不可测……
一起发生在150年前的刺杀案究竟有多少难解之谜?有史料说,1870年8月21日,也就是时任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的前一天,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自南京急匆匆赶到天津,与曾国藩密谈良久。22日,曾国藩回拜丁日昌,也就是这个时候,远在南京的马新贻被张文祥刺死。事后,曾国藩与丁日昌日日密谈,谁也不知他们究竟谈了什么?这更让本已扑朔迷离的“张文祥刺马案”,又平添了一层神秘。
马新贻上任前交代后事
据史料记载,1868年9月27日,马新贻在赴任途经济宁时,在济宁直隶州衙门接奉廷寄:“调补两江总督,毋庸来京请训。”随即又奉上谕:“新授两江总督马新贻,着充办理通商事务大臣。”而在这之前,马新贻是奉旨补授闽浙总督。在赴任闽浙总督的途中,又改任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这在清朝后期历史上是罕见的。
就在此前,马新贻奉旨进京请训,向慈禧太后请安,当他从养心殿出来时,大汗淋漓,朝服湿透,惊恐万状。据马新贻的后人说,慈禧太后授以他密旨,要他秘密调查金陵沦陷后,太平天国国库金银的下落及有关事宜。他深知此事重大,凶险极多,故此失态。
在赴任前,马新贻还把两位家兄招至身边,叮嘱说:“我此次去,凶多吉少,万一有不测,千万不要到京告状,要忍气吞声,方能自保。”两位兄长听了也惊恐不安……
当年11月,马新贻抵达南京,从曾国藩手中接过两江总督、两淮盐政及钦差大臣关防,开始了他仕途最后的一程。
马新贻被湘军集团谋杀
1870年8月22日,两江总督马新贻来到江宁府的校场,循例阅射。江宁府衙门在现今的南京内桥南首,校场即在衙门的西边,也就是现今的南京市第一中学附近。马新贻身着黼黻袍褂,头戴翎顶,佩挂朝珠,大摇大摆地迈着靴步,煞是威风。校场有箭道直通督署后院西便门,来往皆可步行,无需乘轿。上午10时左右,马新贻首先阅毕,先行从督署后院西便门步行回署。旗牌在前引道,后有众多扈从随侍。每年一度的总督阅射,是当时江宁的一大盛典,允许百姓参观。因此马新贻回署的箭道两旁,挤满了围观的百姓。
就在总督回衙途中,只见一人快步走至马新贻面前,打千请安,忽然右手就从靴筒中取出匕首,亮光一闪,便刺进了马新贻的右肋。马新贻“啊呀”一声,声音未落,已扑倒在地。跟随差弁方秉仁迅速上前抓住刺客的辫子,夺过匕首,其他差弁一拥而上,将其扭住。中军副将喻吉三听到呼喊,急忙赶到,喝令将凶犯捆缚。刺客却并不逃跑,操着北方口音高声嚷道:“刺客就是我张文祥,养兵千日,用在一朝,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当。”说毕仰天狂笑,从容就缚。家丁张荣急忙扶起马新贻,见其面如土色,双手紧抱胸部,萎缩着身子,众差弁忙将其抬进督署。江宁将军魁玉、江宁布政使梅启照以及司道各员闻讯后,即刻飞奔督署探视,但见伤口深至数寸,血迹模糊。此时马新贻已经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生命垂危。至23日下午,终因伤势过重,救治无效,马新贻命丧府衙。
历史上关于马新贻被刺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般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说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文祥为友复仇,刺杀马新贻。第二种是说马新贻因审理江苏巡抚丁日昌之子丁慧衡致死人命一案,造成督抚不和,从而招致杀身之祸。第三种是因为马新贻力剿海盗,张文祥为友出头,刺杀马新贻。第四种则是马新贻“私通回匪”,张文祥为之不平,决意刺杀。然依据史料,笔者以为正是他肩负秘密调查金陵沦陷后太平天国国库金银下落的秘密,使命泄露,因而被湘军集团设谋而杀。
李鸿章曾一语道破天机地说:“湘人习气之重,他人视为棘手……选州必选湘人,朝廷亦深感顾虑。”他还给曾国藩交了底:“两江地大物博,断非师门莫办。”而马新贻独犯其忌。
张之万采取“拖”的战术
案发后,朝廷立即组织了由江宁将军魁玉、江宁布政使梅启照等官员组成的审理小组,可审了几天,什么也没有审出来。
一周后,动用酷刑,案情有所进展,领衔主审的将军魁玉急奏朝廷:凶手张文祥曾经参加过太平军,并根据他的供述,已将其女儿张宝珍、儿子张长幅缉拿归案。可朝廷要的是务必把背后指使人缉拿归案,认为江宁将军魁玉说的全是废话。于是,增派大学士、时任漕运总督张之万赴江宁会审。
这个张之万,道光廿七年(1847年)以进士第一名及第,官至大学士,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深知“刺马案”案情牵扯到宫廷、刑部、兵部、督省、湘军等要害部门与环节,错综复杂的背景深不可测。
张文祥背后有指使人是肯定的,所以,这个案子不管怎么审、怎样结,都是两头落不到好。审不出背后指使人,马家不满意,朝廷更不满意;审出指使人,敢谋杀两江总督的会是一般老百姓吗?能让你随便缉拿归案吗?阿猫、阿狗都懂这个道理。
于是,他采取“拖”的战术,一面和张文祥玩文的,谈诗书,谈人生,一面在等。案发一周后,朝廷就急令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
曾国藩回任姗姗来迟
1870年8月30日上午,曾国藩在天津接到调他回任两江总督的上谕,他开始心惊肉跳,急召幕僚和从江苏跑来的江苏巡抚丁日昌密商。
事实上,他接到这道谕旨应高兴才对,因为,他正在处理天津教案,因而一直受到中外抨击,列强嫌他惩处不力,国人骂他是走狗汉奸,他自己心理压力也很大,此次让他回任两江总督,把他从泥塘里拉出来,应该是一件好事。但在朝廷一再催促下,他均以年事已高,头晕眼花,经不起漫漫长途而推脱,迟迟不南下,可暗中,他一直在关注“刺马案”的发展,江宁将军魁玉一直在向他密报案件的审理进度。
不久后的一天,一条信息传来,是关于江苏巡抚丁日昌的,有舆论说马新贻被刺,是因为总督与巡抚不和,朝中大员听风就是雨,开始把这种舆论传扬开来。丁日昌闻之大为惊慌,他在这个时候十分希望曾国藩来处理此案,曾毕竟是自己的上司,很多问题自会摆平。于是,已回南京的他,急上一道折子,希望朝廷下旨命曾国藩迅速赴任。
曾国藩只好起程。1870年11月7日开始南下,一路上,磨磨蹭蹭,用了36天才到了江宁。12月14日,才接印视事,从朝廷调他回任两江总督,到他正式上任,历时3个多月。上任后,他迟迟不提案子,张之万等来了他,他也在等一个人,就是那位刑部尚书郑敦谨。
刑部尚书发誓不再为官
1871年2月19日,刑部尚书郑敦谨亲临江宁,开庭审理“刺马案”。可审理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只有他一人在发问,与他并坐正堂的曾国藩始终闭着眼睛不知在想什么。几天审下来,郑敦谨明白了,一切似乎都有人安排好了,张文祥什么都不说,曾国藩也不配合。郑敦谨只能结案,不然,等大清灭亡了,这个案子都审不出结果来,原来这世界上有些事是不能深究的。一旦深究下去,自己就会掉进去,就像这个案子,怪不得那么多人都审不出来,只能结案。
1871年3月19日,郑、曾上奏朝廷,维持魁玉、张之万的审理结果:马新贻力剿海盗,张文祥为友出头,刺杀马新贻。这样就避开了宫廷、刑部、兵部、督省、湘军等要害部门,而皆大欢喜。郑敦谨还加了一条,对张文祥的量刑,除了要凌迟处死,还要摘心致祭。
朝廷最终也接受了这一事实,认为张文祥是受海盗指使,刺杀了马新贻。3月26日,朝廷下达了谕旨,肯定了郑、曾的奏结。4月4日,曾国藩奉旨监斩,将张文祥凌迟处死,并摘心致祭。据说,那天天降大雨,张文祥被摘下的心挂在旗杆上,等雨停后,居然不翼而飞。其实郑敦谨心里明白,已死之人的心是不会飞走的,更不可能是被老鹰叼走,一定是老百姓拿走了,老百姓是把张文祥当成了英雄,可在他眼中,张文祥只不过是一个棋子。
就在处决张文祥的第二天,郑敦谨还没等朝廷圣旨下达令其回京,就愤然离开了南京。曾国藩送他程议,他分文不受,曾国藩送他到江边,他板着面孔,头也不回地扬帆而去。
事后,曾国藩得知,郑敦谨并未回京交差,走到清江就停了下来,打发两个随从代他回京交旨,声称有病不能回京,从此,他发誓不再为官。
马新贻被刺死,正死在密查太平天国藏宝之谜及湘军在南京的其他劣迹这个关节上,曾国藩也许不是主谋,但主谋必然是湘军的重要人物,而案发后,曾国藩也可能知道谁是主使,但形势迫使他不得不为亲者隐。这不仅关系到湘军利益,也可能牵涉更多祸端……(来源《读者报》 资料原出处:《文史春秋》 作者|樊斌)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读者报》封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