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泰山为何是五岳之尊」
最近很多人关心为什么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泰山为何是五岳之尊」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为什么东岳泰山是五岳之首「泰山为何是五岳之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在西部地区,高山一座接着一座,青藏高原上,海拔四五千米以上的山峰不可胜数,在它们面前,1545米的泰山不算什么,不过在传统中,“川以四渎为大,山岚五岳为尊”,五岳中又以泰山独尊,在厚重的历史、文化面前,泰山独一无二。
山东中部,是低山丘陵地形,泰山突兀其中,主峰海拔1545米的泰山凌驾于齐鲁山地之上,与低山丘陵、与坦荡的华北平原形成强烈的对比,因此有拔地而起、雄风盖世之气魄,在历史时期,无论是帝王,还是平民百姓,对泰山有尊崇之情,泰山沉淀下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盛名广为流传。
岱宗、岱岳是泰山的别称,《诗经》中有“泰山”之名,“泰”有高大、通畅的本意,成为山名后,就出现了稳如泰山、泰山压顶、国泰民安等词语,在五岳中,为何是泰山独尊呢?下面,以地理角度再看泰山。
山岚五岳为尊
春秋以前,掌管大山的官吏称为“岳”,岳山在战国初期《禹贡》中就有所体现,但只有东、北、西、南四岳,除了东岳岱宗,不言其他三岳为何山;《周礼》开始出现五岳,同样的,除了东岳岱宗,不言其他四岳为何山。
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说了五岳之山,他总结了上古时期至秦朝的岳山变化过程,说秦统一天下之前,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不可胜记”,秦国统一后,把崤山以东的嵩山、恒山、泰山、会稽、湘山命为五山,接着在《封禅书》一篇中指出当时的五岳,即岱宗、衡山、华山、恒山、嵩高,也即“嵩高为中岳,四岳各如其方”。
也是在司马迁所处时代,确立了五岳制度,汉武帝时将南岳由衡山移往霍山(天柱山),时隔600余年后,隋文帝重新诏定衡山为南岳,废霍山为名山;而北岳恒山,明中期之前是河北的曲阳恒山,后来曲阳恒山损毁严重,浑源附会传说,称浑源玄武山为恒山,清朝后对北岳的祭祀转移到浑源恒山。
在传统文化中,中土的所有山岚以五岳为尊,表面上是自然山岚的祭祀系统,其实是古代早期国家土地上的地理地标,是国土的地理标识,从这角度看,也就能很好理解岳山中为何变化最大的是南岳和北岳,没变的是岱宗了。
华山、嵩山、泰山连成一线,是我国最具久远历史的地带;而对于南岳、北岳,在西汉及之前,华夏文明所能影响到的地区,南北方向上大致就是它们所标示的地方,西汉初期所能实质控制的地方,也是最初的南岳北岳,再往南去是南越国,再往北去则是匈奴的地盘。
作为早期国家的地理标识,受于海洋所限,无论是更早的四岳,还是后来的五岳,东岳一直是泰山,没有变化,那么,它是何时屹立于此的呢?
泰山有多少岁?
泰山山体的岩石,最古老的是地质年龄为37亿年的锆石,最普遍的是则是25亿年左右的花岗岩、变质岩和混合岩,当然,作为山体的泰山,年龄没有20亿年;至今6亿年左右,到1亿年之前,泰山地区还处于海陆变化时期,在加里东、海西、印支运动中,随着华北板块的交替升降,泰山地区时而升出海面,时而沉入海中。
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在燕山运动中,泰山地区的南部产生了北东向的泰前断裂带,后来至新生代初不断遭受风化剥蚀,古老变质岩出露地表,形成了泰山雏形,直到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中期,泰山的基本轮廓才形成,作为山体的泰山,年龄为3000万年左右,是一座较年轻的断块山。
在3000万年的新生代构造运动中,泰山总体抬升,而且上升幅度不等量,构造运动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间歇性,所以在今天,才能看到泰山的深切河谷、三级阶地、三级夷平面、三层溶洞、三叠瀑布和三折谷坡,由此造就了泰山的步步有景,也塑造出了泰山的巍峨雄姿,它们是孕育泰山文化的地理基础。
泰山文化的地理基础
第四纪以来,对东亚和中国而言,四大事件对地史发展有变革性作用,即青藏高原迅速隆升、东亚季风形成、黄土高原出现、人类诞生,以泰山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山东半岛这一圈地带也深受其影响,河流带来黄土高原的土壤在这里沉积,东亚季风造就这里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气候。
到了文明的孕育时期,海平面不断变化,海侵海退交替进行着,泰山所在的山东丘陵区显现出了应有的作用,大汶口文化得以持续发展,接着龙山文化沿承了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先民对高山产生的崇拜也形成了传统,进入文明时期后,泰山成为不同凡响的山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泰山的岩石很大部分为变质岩,具有垂直节理、裂隙发育的特点,在地壳变动中露出地表,受漫长的自然风化后形成孤立块体,并崩落、滚入沟谷河道,经流水冲刷和砂石磨砺而成为便于携带、易于雕琢的泰山奇石,泰山南麓由此衍生出了石敢当文化。
也得益于这些变质岩的特点,在泰山上,大片岩石脱落下来后,留下平坦的岩石面,成了古人留下大量泰山石刻最好载体,在泰山的景观中,石刻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汇集了从秦始皇时代到以后历朝历代的许多有名书法家、文人留下来的痕迹,与泰山岩石本身的特点有很大联系。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在泰山南北,很多习惯有继承联系,对泰山的感知或崇拜也有继承性,后来人以泰山为尊的理念可以追溯很远。
东岳泰山独尊
泰山之所以雄伟,与地质构造因素有关,更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它的周围都是平原和低山丘陵,只有泰山是最高大的山体,泰山南部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发现了不少刻划符号,其中由“日、火、山”组成的符号很值得考究,可以联想到大山顶上燎祭于日。
这与后来君王封于泰山很契合,古人在山上筑坛祭天有久远的传统,在《史记》中,司马迁说远古时期,泰山就有很多圣贤登临,在此进行祭祀、会盟,虽然他说的72君绝大多数是上古时期的人物,真实性有待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司马迁那个时代,泰山的地位就非同寻常了。
春秋时期,作为霸主的齐桓公也想封禅,但管仲不同意,认为诸侯国之君不能封禅,又不好明说,只能委婉地对齐桓公说:封禅既要有功德,还要有祥瑞,等到东海出现了比目鱼,西海出现了比翼鸟,才能进行封禅祭祀。齐桓公想必很明白还没人见过比目鱼和比翼鸟,封禅泰山就不了了之了。
《管子》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曰“封”,在梁父祭祀土地,报地之德,曰“禅”;泰山与梁父之间相距100里左右,在古人的感知中,在泰山上筑坛祭天是报天之功,在梁父祭祀土地是报地之德,泰山代表皇天、梁父代表后土,“封”是为天增加高度,“禅”是为地增加厚度,也即“天高地厚”。
古代帝王封禅有两番含义,一是天子之位乃天所赋予,封禅是表明自己存在的礼仪,泰山封禅表示获得正统地位;二是大一统观念,表明天子统领这个国家和这片土地。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封禅,古人对封禅赋予了神话内容,泰山因此也被赋予神圣的地位。
现代的泰山
到了20世纪,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并没有减弱,30年代,“九一八”、“一二八”战火相继燃起,以易君左为代表的民间人士主张把泰山定为国山,他列出泰山德性与民族精神文化、泰山历史事迹、泰山象征等理由,在《定泰山为国山刍议》的引题中直书:“用泰山的精神消灭富士山之魔影”,以激励国人反侵略、保国家。
再后来的泰山,成了享誉海内外的旅游胜地,成了齐鲁大地的对外名片,人们心目中的泰山还有非同凡响的地位,1990年,新加坡画家赖桂芳直言泰山是圣山、国山和精神寄托;2004年,著名哲学家任继愈直言泰山是精神家园;2005年,国学大师季羡林直说:“如评国山,非泰山莫属”;2005年,在12家民间机构关于名山的评选中,泰山被命名为“中华国山”。
现代的泰山,即使抛开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这一头衔,以它所沉淀的深厚历史文化传统来说,其他山岚无法望其项背;在地质运动和外力作用中,缓坡、斜坡、陡坡构成山势,古人借助既有山势,营造出“登天”意境,今天去登泰山还能感受到登山过程犹如步步登天,南天门高插霄汉、两山夹峙,往下俯视则天宽地阔,无怪乎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对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也深有体会。
泰山是华北平原东部一座孤立而起的大山体,由此而形成崇拜山岳传统,与帝王、与江山、与正统性连为一体,以地理角度还无法道清它的一二,古代的早期国家起步于东部地区,泰山无疑是这区域的东方大山,泰山所容纳着的深厚的传统文化、历史内涵,需要更深层、广阔的视角才能真正读懂吧。
参考资料:
《新生代构造运动与泰山形成》,作者:张明利、金之钧、吕朋菊、刘国林《试论泰山崇拜》,作者:吕继祥《名山文化的地学解读——以泰山为例》,作者:王雷亭、彭淑贞、张伟、魏云刚、李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