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水果中的贵族「水果餐」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水果中的贵族「水果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水果是如今的人们不可或缺的食物,今天就来说说水果的历史。

在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无花果、小麦、大麦和豆类是最普遍的早期农作物。到了公元前四千年,新月沃土的居民们已经种起了橄榄、椰枣、石榴和葡萄。拥有大片土地的苏美尔人、埃及人和希腊人则偏爱挑战,栽培少数难养活的果子,到了罗马帝国时代,这些物种就得以广泛培植了。

在那个时期,许多果实得晒干了再吃,或是加以烹煮,因为他们要比我们今天的果子小、硬,也更酸涩。橄榄,要用盐水腌渍,再压榨出油;葡萄,主要用于酿酒,鲜有人直接食用;无花果,在成熟时节里可以摘下就吃,但也经常烘烤,或制成蜜饯。其余的水果,无需食用,通常都要经过加工才能吃。只有经由人类栽培,果实才会改良,才会选择性地催生出令人向往的特点:种子更小,果肉更多,口感更精纯。

古欧洲对水果的看法古欧洲医学报告,想长寿就不要吃水果

传统医药派认为许多生鲜水果不利于健康,这也不奇怪。罗马学者普林说,所有的梨子都该晒干或煮熟了吃,否则难以消化。罗马作家科鲁迈拉警示人们,桃子沾满了险恶的毒素。医生们也如此劝诫,吃完杏子,你该反复呕吐,直到吐光为止。

古希腊名医盖伦(Galen)在二世纪写下的著作普及了一千五百多年,奠定了欧洲医学的基础。他也警告世人,食果要慎重,因为会引发各种麻烦,头痛、咽喉痛、腐坏、发热,甚至早夭。但生果子也有好处,促进消化──毋宁说催泻,绝不是口腹之乐,最好是置放于入厕口。

盖伦认为,水果的裨益无外乎是让人放松,他在《本能》这样写:“我们从不把果实当主食,只是用它们入药罢了。”盖伦上门就诊时,会给饱受便秘之苦的病人开水果药方,服用梨和没熟透的石榴。他得意地写道:用这么时髦的偏方,病人的肠子很快就能疏通。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人仍坚信水果只能入药。

君主带头,百姓跟风,水果成为贵族的宠儿

保罗.弗里德曼所着的《食物》一书中写道:“生吃水果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被视为危险的事,哪怕那使人愉快。”

新鲜水果的食用量直到19世纪60年代还沉在谷底。在这件事上,十六世纪的贵族堪称欧洲先锋,最先认为生鲜水果格外美味。路易十四不顾御医的叮嘱,大啖野草莓。俄国沙皇也曾命骑兵快马加鞭去采拉普兰的野草莓。

亨利八世的旗舰“玛丽玫瑰号”在1545年沉没,打捞海底财宝的后人发现了大量青梅。波希米亚的腓特烈皇帝下令终年点燃火炉,以使海德堡皇家城堡里的橘子树结果。查理斯二世委托画家绘一幅肖像,画中还要有凤梨──作为他执政时代的终极象征物。

1667年,阿塔纳修斯.基歇尔神父写道:“凤梨的美味无与伦比,无出其右,最得中国和印度的显贵达人之宠爱。”

1698 年,弗朗西斯写道:“水果只会被端上贵人的餐桌,甚至还有小编号。仅凭水果,就能划清上层阶级和穷人、破落户的界限。傲慢的贵族们,总是趾高气扬地随身携带喷过香水、撒过香料的水果,美其名曰香丸 ,以挡住街头的恶臭。每当臭气迎面扑来,他们就把鼻子塞进香丸盒,躲到香氛中去。”

君主带头,百姓跟风,水果成了贵族的宠儿。当时,果子比现今市面上流通的水果要小,水分也少。虽然人类已经掌握了培育和繁殖水果的技法,但我们才刚明白该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塑造它们的特性。

建立果园蔚为风潮,各式各样的采摘活动也成为贵族阶层的癖好。果园象征着富庶,全职园丁和仆役整日忙碌,他们代表了品位、精致,甚至是权力。贵族们精挑细选高级果品,栽种人工培育的果苗,随之而来的便是口感的提升。

此外,大多数人的饮食选择都乏善可陈,稀粥、麦片粥、芜菁(大头菜)、甘蓝(卷心菜、高丽菜),腌咸肉是稀罕之物,偶尔还能来点面包。直到十九世纪早期,除了少许地主和贵族之外,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活在贫穷和肮脏中,平均寿命维持在四十岁上下。

在美国,大多数水果都被制成苹果酒、梨子酒或莫比酒(桃汁白兰地),因为人们认为喝水不够安全,喝果酒才是正道。约翰.福特斯库大法官就曾指出:英国人总是醉醺醺的;他们不喝水,除非出于宗教目的。亨德里克则写道,“美洲人从种植水果伊始直到其后两百年,所有的产出都拿去酿制酒水了。”

历史学家们纷纷撰文著书提醒世人:美洲人从喝果酒到吃水果,绝对是一番剧变。不过,这只限于高质量的新鲜水果。华盛顿、杰佛逊等政界富豪都对水果崇敬有加,餐后小点时最喜欢聊些水果的八卦,并拥有众多仆役打点他们的果园。他们都曾是“绅士农夫”,谁享有独立,谁就能出于快乐去种地,这和种地才能养家糊口的广大农民有着天壤之别。

工业革命以后人们对水果的看法防腐技术提升,开启水果的全球之旅

工业革命爆发之前,乡村人口占了北美人口的绝大数量。人们自力更生,种什么吃什么。夏季的新鲜水果极少,冬季就更别提了,城市居民的水果就更少了。欲出售的水果要花很久才能从产地运到市内,没等卖出去就烂了大半。

殖民地催生了咖啡、茶叶和巧克力的需求量,饥肠辘辘的城市劳工阶层出现,饿瘪的空腹喧嚣着对卡路里的渴望。这时,一线曙光出现──糖价下跌,水果防腐剂问世,到处都能买到草莓酱和橘子果酱。

十九世纪的美食作家萝拉.梅森在《糖李和冰冻果子露》中写道,水果口味的糖果:

“被视为水果的替代品,而且价廉物美──至少对穷人而言 ,给水果注入糖汁也是既方便又便宜的商业诡计,催化了全民渴望。”

如今超市糖果柜上的大多数产品都在模仿水果或是水果的衍生物,比如,瑞典果糖、彩虹糖。过去的泡泡糖是用树胶做的,而那种树赫赫有名的果实便是人心果。在欧洲人还没发现美洲大陆前,阿兹特克人就开始嚼树胶了。二十世纪早期,美国口香糖制造商们雇用千余名南美工人搜集人心果树液,他们就叫“泡泡糖收割者”或“树胶工”。

二战后,随着石化产品的引进,这种人工采集业才渐渐终止。今天的口香糖是由PVA制成的,亦即聚醋酸乙烯酯──塑性树脂的衍生物。

1809 年首度问世的罐头令水果更普及

哪怕尝起来会带点金属味,这项技术革新毕竟能让水果经年不腐。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包括唐宁在内的美国作家对农夫们大为诟病,指责他们种的水果根本没法吃,“那些人在这个国家有大片土地,身在日新月异的繁荣时代,却只会种垃圾和噎死人的梨,受一切有识之士的蔑视也是活该”。

1869年,奎因记下了这么一笔,“优质水果是奢侈品,只有富人阶级才放纵得起”。就是从这时候起,北美人开始大规模地培育好口味的果子,但依然无法快速运送到人口快速递增的市区。

马和马车让位于汽车和火车后,水果的运输问题得以解决,但农夫们又发现新问题,他们得种出经久耐运的新果品。乔治亚州素有“桃子州”之美誉,阿尔伯塔镇更是翘楚之地,他们率先把桃子成功运到纽约城,而且没有烂成一摊泥。亨利.福德开创的装配线成了标准生产线。在冰箱的发明、超市的开张、家用汽车的普及等推动下,城市居民有更多办法获得水果了──尽管口感欠佳。

1880年到1921 年,七百万意大利移民的涌入,他们对农产品的热爱,对美国人的饮食习惯和农业结构造成了巨大影响。直到二十世纪,英国的许多果子仍然烂死在树上。水果长得少,再加上英伦三岛潮湿的气候,根本无法晒干果子。19世纪90年代,苹果成了英国的“国果”,政府推广“多吃果”运动。

结语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专家们将更加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品种的开发中,种植者将继续钻研如何种出好味道,运输商们则想办法让水果在时令季节赶得上热潮。直到现在,我们才得以赏识水果是多么丰富多彩。除了多年来精选培育的上千种浆果,还有上百种野生浆果遍布世界。园艺界有所记载的梨子有五千种,全球果农共栽培出一千两百多种西瓜,有超过六百种的椰枣。

我们都明白,尚有诸多原因造成我们至今没把这些果子吃遍。但无论如何,重点在于,水果世界永远在进化中。


参考文献:

《食物》

《自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