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新闻头条井陉新闻「石家庄日报电子版阅读」
最近很多人关心石家庄新闻头条井陉新闻「石家庄日报电子版阅读」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石家庄新闻头条井陉新闻「石家庄日报电子版阅读」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2月11日,石家庄日报在第5版以《宣传电动车管理政策》为题,对井陉交警为山区农民“送法充电”进行了报道……
宣传电动车管理政策
井陉交警为山区农民“送法充电”
2022年02月11日
记者 胡雁冰 通讯员 李忠勇 刘 倩
虎年春节过后,井陉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针对偏远村庄交通安全宣传存有“死角”,群众对交通法律法规了解不够的情况,紧紧抓住正月农闲时机,组织宣教民辅警深入21个偏远村庄,为农民“送法充电”,普及电动车管理政策等交通安全常识,努力提高山区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
2月7日至2月10日,该大队宣教民辅警便带着《春运安全出行指南》《省会交警加强电动车规范管理明白纸》等宣传材料,驱车行程600余公里,先后深入井陉县南陉乡薛家庄、方山村,小作镇的八里沟、北马峪村,辛庄乡黑水坪、朱砂洞等21个行政村,向山村群众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在活动中,宣教民辅警每到一村,都运用村委大喇叭和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结合交通事故典型案例,进行法律法规讲解,宣传酒后驾驶、疲劳驾驶,摩托车、电动车驾乘人员不戴安全头盔,农用车、拖拉机载人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从多角度告知群众严禁酒后驾车、不乘坐超员车辆、不乘坐无牌无证车辆、不驾乘改装电动车等,引导群众要加强自律、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抵制不文明交通行为。在居住极为偏僻分散的村庄,民辅警还入户宣讲,发放宣传材料,并解答群众提出的交通安全问题。
民辅警通过“送法充电”,普及交通安全常识,对提高山区农民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预防交通事故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来源:石家庄日报)
2月11日,石家庄日报在第7版以《井陉拉花遍地扭》为题,对井陉拉花进行了报道……
井陉拉花遍地扭
2022年02月11日
□本报记者 杨惠玲
井陉拉花是一种井陉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井陉周边乡村,自古以来就以深沉朴实的风韵、刚健苍凉的艺术特色以及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舞姿深受百姓的喜爱,可谓是“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人人都会扭”。2006年,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伞起、彩扇落,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拉花动作一气呵成。
载歌载舞反映生活
对井陉人而言,红白事上扭拉花、广场健身扭拉花,甚至学校和各单位的体育休闲项目里也有拉花,正可谓“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井陉拉花遍地扭”。花伞起、彩扇落、拧肩、翻腕、扭臂、吸腿、撇脚……一气呵成的动作里,流露出几多韵味、几多喜悦、几多辛酸。
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时的民间街头花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虽然拉花产生并形成于何时何地史无记载、无文字可考,但拉花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井陉县的地理环境、经济历史、民风民俗紧密相联。
早在先秦,一条长约百里的驿道贯穿了井陉的东西,沟通了燕晋,成为天下九塞之六塞。这种特有的通衢要塞之地,也成为历代民间游动文化的生存地带。特别是明朱元璋推行“移民屯田”政策,从人口密集战争少的山西晋南、晋中、晋东南的两次大规模移民,使井陉增添了一百多个晋籍村庄和数十个晋籍姓氏。自然,一些外地民间艺术形式也随之而来,并在井陉开花结果,逐渐形成了拉花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相传,宋末元初,井陉深山里有一个占山为王的土匪,经常抢劫民财、残害百姓,当地百姓恨之入骨,便想除掉这个恶贯满盈的山大王。有一年春节,他们选拔了一伙胆大心细、武艺高强的青年男女,装扮成村姑、花童、渔妇、田公、货郎等,身着五颜六色的彩衣,手持精巧美丽的花伞、花扇、花瓶、花篮、霸王鞭等物件,暗中携带着各种兵器,佯装途经山寨,故意让土匪劫掠入山。深夜,趁给山大王献艺之机,村民与被劫去的人里应外合,除掉了山大王。自此以后,每逢年节,当地百姓都打起花伞,舞起彩扇,挑起花瓶、花篮,打起霸王鞭,结队欢舞,以示庆祝。这一舞蹈形式就这样世代相传到了今天。
古时在井陉一带的深山密林里,勤劳、质朴的农民依靠狩猎、砍柴、采药为生。他们攀悬崖、跨峻岭,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助、困难中相帮、贫苦中相怜,建立了真挚的爱情。拉花舞蹈中的一对对男女,互相搀扶着登山跨涧,彼此间情真意切,男女双方对天三拜(即“凤凰三点头”),意在海誓山盟。载歌载舞的拉花,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与甜美的爱情生活。
刚柔并济风格独特
“传统的井陉拉花虽然属于北方秧歌范畴,但又有它自己的艺术特色。”井陉县拉花艺术研究会会长荣晓丽介绍,井陉拉花以“拧肩”“扭臂”“翻腕”“吸腿”“撇脚”等动作为主要舞蹈语汇,以“花瓶”“花伞”“彩扇”“霸王鞭”“太平板”等为主要表演道具,加之可称为独立乐种的拉花音乐伴奏,形成了刚柔并济、粗犷含蓄的独特艺术风格。“拉花的每一种道具都有它的象征意义。比如,伞象征着风调雨顺,包袱象征着丰衣足食,太平板寓意四季太平,霸王鞭寓意文治武功,花瓶象征着平安美满,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拉花是一种不受场地限制的群舞表演形式,既可街头、场院演出,也可登台献技,时间可长可短。演出方式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行进中的演出,称为“过街”,这种表演因受行进的限制,仅能用“一根鞭”“二龙并进”等简单的队形,一般在参加“拉会”和“踩街”时采用。另一种为场地演出,其队形多变,能充分发挥演员的表演技能,而且演出完整。“参加演出的演员一般为6的倍数,现在大规模的拉花队伍如18人拉花、36人拉花等等都是继承了拉花的这一特点。”荣晓丽介绍。
井陉拉花的音乐既有河北吹歌的韵味,又有民歌、民间曲牌和戏曲曲牌的音调,还有浓厚的寺庙音乐和宫廷音乐的色彩,古朴典雅、深沉美妙、刚健稳重,与拉花舞蹈的沉稳、含蓄、刚健、豪迈风格交相辉映。
现在的井陉拉花,既保持了传统风格,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阵容庞大时,气势恢宏;队伍精炼时,特点突出。舞蹈语言多姿多彩,音乐旋律扣人心弦,更具丰富完美的情感容量和精彩动人的艺术张力。
培养新人是拉花传承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代一代传承创新
“井陉县是中国拉花艺术之乡,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非常受群众的喜爱。”井陉拉花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武新全介绍,拉花的舞姿刚柔并济,舞乐苍凉凄美,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曾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最高奖“山花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武新全与这种民间艺术相伴几十年,对拉花情有独钟、难以割舍。“1957年3月27日下午,井陉拉花‘扭’进了中南海怀仁堂,我们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每每回想起当年的情景,武新全仍是难抑激动之情。
2008年2月,68岁的武新全再次进京。这一次,他是参加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颁证仪式,并与徒弟们献上了代表作《六合同春》。“传统的井陉拉花以东南正流派的《六合同春》最为知名。”武新全介绍,为取吉祥之意,传统的《六合同春》是由六名演员合作完成。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井陉拉花不断探索革新,由小舞台转型为适应广场演出的形式,表演人数由6人增至36人甚至更多,节奏加快,气势增强。
对于井陉百姓来说,拉花几乎人人都会扭,热爱扭井陉拉花的男女老少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到广阔舞台上去展示这种独有的民间艺术,荣晓丽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荣晓丽和她的拉花舞蹈队成员一起,为研究传承拉花不断地实践着。“我们井陉县拉花艺术研究会作为一个民间的社会团体,努力为更多的拉花爱好者切磋交流搭建桥梁、编织纽带,也为更好地将这一民间艺术传承创新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