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中东铁路哈尔滨俱乐部旧址「哈尔滨城乡路大都会酒店」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中东铁路哈尔滨俱乐部旧址「哈尔滨城乡路大都会酒店」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这些如今已被改造或荒废的欧式老建筑,一百多年前,是哈尔滨这座城市崛起的象征,也是这座城市的移民史见证。不同于中国其他城市的经历——比如上海、广州、青岛等,外国人来到中国人聚居的城市,修建自己的街区,哈尔滨一开始就是俄国人建起的一座新城,随着城市建设,中外移民不断迁徙而来。

松光电影院曾经热闹非凡。

随着中东铁路建设,大批欧洲移民来到中国东北,主要是俄国人。起先是铁路员工和家属,后来商人也发现了哈尔滨巨大的商业空白和消费潜力,纷纷来到东北开设店铺。1917年,俄国移民占了哈尔滨全城人口的四成。而十月革命后,更多的白俄来到哈尔滨,他们当中有地主、富商、旧军官和贵族。

在哈尔滨的红军街,俄国商人契斯恰科夫曾有一栋漂亮的大楼,那是他的茶庄。一百多年前,契斯恰科夫的茶庄经营着俄国、蒙古、满洲三地之间的茶叶贸易。这座茶庄后来变成荷兰领事馆。当年在东北的外国商人,大多混迹外交圈,与政治的关系密不可分。

比如斯基德尔斯基,哈尔滨曾经的三大富豪之一,是在哈尔滨外交圈子里四通八达的人物。当时,他两处私邸都被当作领事馆使用,一处是法国领事馆,一处是葡萄牙领事馆,他本人同样是葡萄牙驻哈尔滨领事。但斯基德尔斯基本人并不是葡萄牙人,也不是法国人,甚至不是俄罗斯人,而是个犹太人。

斯基德尔斯基当时在哈尔滨有一个老对手,波兰裔犹太人葛瓦里斯基。葛瓦里斯基靠林业起家,围绕着中东铁路线的城市建设需求,创办了家具厂、造纸厂和胶合板厂等。十月革命之后,他意识到无法回到故乡,于是在今天的哈尔滨颐园路1号(现在的“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修建了极其华丽壮观的别墅,准备定居下来。可惜,1920年代末经济危机爆发,葛瓦里斯基被竞争对手打压破产,别墅被迫出租给日本“满铁”理事会,成为后来土肥原贤二的特务机关驻地。

哈尔滨的领事馆

中东铁路带来了哈尔滨的繁荣,使这座东北荒原上的城市变成远东的国际化都市。随着铁路建设,各国大量移民在哈尔滨出现,这些移民的祖国也纷纷在哈尔滨设立自己的领事馆,最多时有十九国领事馆。

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这些领事馆在哈尔滨乃至俄国远东干涉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那些领事馆建筑如今大多作为历史保护建筑,有的很早就被当作事业单位或商业公司的办公楼,有的变成居民楼,还有的目前暂时搁置保护。

在哈尔滨最繁华的红博广场正北方,万达广场的牌子下面,矗立着一座古典欧式城堡式的建筑,与周围现代化商业区风格对比强烈。

曾经的意大利领事馆(左图),墙壁上的浮雕清晰可见,精美华丽。这座大楼修建于1919年(右图)。

这座建筑名叫吉别洛-索科大楼,是曾经的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1920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第一任领事叫吉别洛-索科,他是修建中东铁路兴安隧道的意大利设计师。1919年,他在哈尔滨修建了这栋巴洛克折衷主义建筑作为自己的私邸,在被任命为意大利领事后,这栋房子就成了领事馆。

吉别洛-索科大楼外墙上布满华丽的花纹浮雕,显出巴洛克建筑的特征,花纹浮雕包括天使形象和花卉植物等。墙壁边缘和窗沿周围,布局细腻优雅。原本三楼突出阳台的柱头上,有两尊半身四面裸体雕像,铸铁的围栏柱头尖上还有类似天线的装饰物,可惜已被拆除。

吉别洛-索科1925年离任后,意大利领事馆也迁往别处。伪满洲国时期,这栋房子被当作日本宪兵司令部,解放后归黑龙江省电力公司使用,目前已作为保护建筑妥善维护。吉别洛-索科本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移居上海,1943年病逝在上海,在他病逝前两个月,意大利向盟军投降。

从红博广场向东北方延伸的东大直街上,距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几个路口左拐,能发现一栋隐藏在街边的三层老房子。这座老房子呈现古典主义风格,正面左右两侧窗子上,有两只威严而栩栩如生的巨大鹰浮雕,显现出这决然不是一栋平常的建筑。

曾经的苏联、捷克领事馆(左图),领事馆旁边附属的领事官邸(右图)。

这座老房子曾被来自三国的四个主人使用过。1905年,这里是俄国犹太商人克罗尔的私宅,克罗尔1900年来到哈尔滨,做面粉、饮料和啤酒生意发了财,盖起这座豪华的府邸。1924年,刚成立不久的苏联政府,把驻哈尔滨领事馆选在这,克罗尔本人不知所踪。

苏联领事馆在这里待了三年就迁走了。1931年,捷克斯洛伐克又把领事馆设在这座房子里。1937年后,日军抢占了领事宅邸,作为731部队的联络站,到了1942年,捷克斯洛伐克领事馆被伪满洲国当局封闭,外交人员被驱逐出境。解放后,这栋房子短期作为幼儿园使用,现在是居民楼。

这栋房子看起来破旧,但依然不失当年的气派。这栋房子举架特别高大,走进去虽然昏暗却不拘束。木制的内门与窗框依然在日常使用中,看起来是当年留下的老物件。这栋房子里居住的,大多是过去被安置于此的老住户。房子年久失修,尤其是水电线路老化,居住采光也很糟糕。

哈尔滨有很多这样的老建筑,很多今天依然在使用中,但又不能进行改造,以免破坏老建筑外观和原有格局。这造成一种尴尬局面。一方面,这些建筑必须妥善保护;另一方面,在商业使用、政府监管与改造成博物馆等多种方案之间,权衡利弊又颇为艰难。

捷克斯洛伐克与中东铁路有一段紧密的关系。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简称捷克军团)原本是协约国,与俄国一起对抗德国和奥匈帝国。因苏俄退出战争,六万多人的捷克军团,准备从西伯利亚铁路回国,结果捷克人与匈牙利人在路上发生冲突,进而对苏俄政权不满而发起暴动。

反苏俄干涉军抓住这一时机,利用捷克军团来对抗苏维埃政权。捷克军团迅速占领了远东的一些城市和火车站,尤其是重镇符拉迪沃斯托克,暂时控制住远东局面。在哈尔滨的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在捷克军队保护下,把“全俄临时政府”迁到符拉迪沃斯托克。

当时的中国人把捷克斯洛伐克称为赤赫斯拉克,并记载了赤赫军在中东铁路沿线的军事活动。捷克军团在民国政府的要求下,不允许在铁路沿线驻军,但可借道在哈尔滨运送物资,运送军需物品。期间有一些摩擦,因为中东铁路工人罢工,捷克军团司令盖达发布公告,要对罢工人员执行军法审判,被北京政府抗议侵犯主权,这位盖达司令就是捷克讽刺小说《好兵帅克》作者哈谢克的上司。

1919年底,高尔察克政府倒台,捷克军团随着干涉军撤离西伯利亚地区回国。回国的捷克军团,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民族独立的重要力量,其在远东的战绩,也使得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实力得到列强重视。哈谢克本人在战争中站在苏维埃一边,加入了红军,没有去远东,而是留在伊尔库兹克,回国之后受到曾经的战友冷遇,不久去世。

与这两栋领事馆建筑相比,哈尔滨其他领事馆的状况稍好一些。原苏联领事馆是其中最有故事性的,最早这里是中东铁路建设局总监工茹戈维奇的住宅,而后归中东铁路局局长霍尔瓦特居住,直到他下台为止。后来这里经历了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各政治派别的斗争、苏联与中国关系的浮沉。不过或因缺乏必要的修葺,这栋建筑目前闲置而不开放。

霍尔瓦特大街

从哈尔滨火车站出来的那条大街,以前就叫霍尔瓦特大街,后来改名叫红军街。

在俄国革命开始后,哈尔滨乃至中东铁路问题迅速国际化,成为了各国列强和俄国各政治派别的纠纷舞台。首先是二月革命之后,哈尔滨的俄国人迅速表态,祝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因为哈尔滨的俄国人大多是资产阶级工商阶层,他们期待临时政府会带来自由与和平,而中东铁路管理局上层则感到迷茫和担忧,决定暂时观望。不久之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任命霍尔瓦特继续担任中东铁路行政长官,此时哈尔滨的工兵代表苏维埃也成立了,双方矛盾开始激化。

十月革命之后,中东铁路管理局与工兵代表苏维埃呈对峙状态,这引起各国的关注与忧虑,外国领事团要求霍尔瓦特增派军警维持秩序。对此最为关注的是日本人,日本希望由日方派出警察部队进入哈尔滨维持秩序,被霍尔瓦特拒绝。而在列宁致信哈尔滨苏维埃要求夺权之后,各国又开始极力保护霍尔瓦特,主张各国派兵维持秩序。经过艰难的谈判,为了避免外国势力进入,霍尔瓦特与苏维埃暂时达成互相妥协。

一个重要节点出现在1917年的最后一个月,之前霍尔瓦特和中国政府谈判,希望由中国军队维持中东铁路沿线秩序,遭到哈尔滨工兵苏维埃反对,认为是向中国出卖俄国利益,要求罢免霍尔瓦特。此时,英美等国也敦促中国派兵进驻中东铁路,保护当地外国人安全,维护社会秩序,同时避免日本人势力进入哈尔滨地区。1917年12月26日,中国军队进驻哈尔滨,解除全部俄国军队武装,从此中东铁路在中国军队保护之下。1920年底,中国政府正式收回中东铁路沿线及其附属地的一切权力。

如今一切历史纷争早已平息,夜晚从圣索菲亚教堂广场走到中央大街,历史沉淀在那些街道两旁的老建筑中,两旁晚上总会看到音乐表演,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有提琴、手风琴和一些民族乐器,游客拍照围观。一路漫步到松花江边的斯大林公园,热闹的江边万达美食街是年轻人的喧嚣世界,临江转而宁静,有老人在拉着手风琴,唱着俄语歌,风度翩翩,这是哈尔滨的文化底蕴。

铁路小镇:一面坡

在哈尔滨东面的县级市尚志,有个如今略显萧条的铁路小镇:一面坡,这座小镇曾有一个很有趣的名字——五卡斯,俄语中是“段”的意思,指铁路机车段。一面坡火车站最开始为三等站,后升格为二等站,站舍为砖木结构,采用俄罗斯传统砖砌墙体,人字木屋顶铁皮屋面,双坡或四坡屋顶。

因靠近哈尔滨,这里成为在哈尔滨定居的俄国贵族和商人们休假的地方。离火车站不远的地方,一座与周围小房子不相匹配的高大建筑屹立,这就是曾经的铁路俱乐部。当年中东铁路东部线的高级雇员们在此休假疗养,大楼外观的石柱、雕栏、木质窗框都是当年的样子,楼内还保留着老式吊灯,现在这里是尚志一面坡医院。

曾经的铁路俱乐部,建筑高大考究,现在是一面坡医院。

小镇另一端有一座白色的堡垒式的建筑,当地人称为“大白楼”。最早是火车乘务员宿舍,据说也有俄国护路队在其中秘密驻军,后来被日本军队征用。如今这座建筑完好无损,墙面上有清晰的俄文“机车乘务员值班室”。这栋大楼设计的巧妙之处是,正面与背面是两种风格,朝向街道的是背面,像堡垒一样,朝向河边的是正面,更像一座华丽的礼堂,现在作为漂流游客中心。

大白楼临街的背面,呈碉堡状(左图),大白楼临河的正面,像一座礼堂(中图),大白楼墙壁上的俄文,意思是机车乘务员值班室(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