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高更同时期画家「生前不被认可的画家」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高更同时期画家「生前不被认可的画家」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家中,不乏有高寿且艺术成就斐然者,比如明代的文徵明、齐白石、黄宾虹等等,但是艺术家高寿就一定会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并且名流青史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家一直从事着艺术创作并且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但却终究没能进入到一流画家的行列之中,其名字生平也只是默默的出现寥寥的几笔,这也充分的说明艺术的成就与年龄看似并无太大的联系,在这其中,有一位无锡籍、活跃于乾隆时期的国画家虽活跃于一时画坛,雅留下了不少传世的作品,但却终究没有进入到一流画家的行列。

他就是享年八十余岁的国画家华冠。

华冠 (1740——1822),原名庆冠,初名点,字庆吉,号吉崖,江苏无锡人,生卒年不详。官广西同知,工写照,擅长白描。乾隆帝南巡,写御容称赏,旋征召入都,供绘事,为藩邸所赏,声溢公卿,归里后求画者麇至。年七十余尝画邑庙径丈仙像壁画。兼工山水、木石、花卉。

对于华冠的艺术成就,现代著名美术史家俞剑华在《中国美术家辞典》一书中有比较客观的记载华冠:

原名庆冠,初名点,字庆吉,号吉厓,江苏无锡人。为广西同知。工写照,以白描擅长。高宗南巡,写御容赏赍优渥。旋征入都,供绘事。相传其少时曾于邑庙壁间作径丈仙像,岁久完好。及年七十余,见之意有不惬,命更粉笔为重画。阖邑来观。传为盛事。并工白描人物,兼善山水、木石及花卉。卒年八十外。

此外,清代书画家、画学史论家冯金伯的《墨香居画识》、杨岘的《迟鸿轩所见书画录》、蒋宝龄《墨林今话》等也曾记载过华冠其人其艺,这些文献记载对于华冠艺术的描述保持了大体的一致。

华冠曾居京师多年,期间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与京城里的皇族、官员以及文人都多有往来,这卷《晋川先生遗像》无疑为华冠的京城游历提供了一个图像和文字上的文本依据。这些跋文有些题于画家生前,有些则是画家逝后所题。其中闵鹗元、冯光熊、顾光旭、秦瀛等人,多为无锡名士,英和则是清乾隆朝重臣,这些题识反映出华冠交游的圈子—文人学士;《秋林待月图》则反映出华冠交游另一群体—清朝宗室。这些画作以图像为核心,和着诸多清朝宗室、文人学士以及官僚贵族等的题识,显示了无锡籍画家华冠在乾隆时期活跃于朝堂的史实。

华冠的画风主要以工细为主,同时辅以小写意,形成兼工带写的艺术面貌。其山水的笔墨尤以元人倪瓒影响为甚。如现藏无锡博物院的《听其观止图卷》,该手卷引首处有清人佚名玉箸篆书“听其观止”四字,字体笔画俊秀,字形修长,结构左右对称,整个字形挺拔秀丽。图绘大江之上,一文人携书册静坐小舟之中,凝神注目,若有所思。画面布置极为简洁,以小舟为画面中心,近景和远景皆布以山石林木,山石造型简单,皴擦多用折带皴和披麻皴,略有元代大画家倪瓒山水画的因素。整体感觉浑厚硬朗,但也不失文人气息,显然是画家融南北技法为一体的处理手法。色彩处理明净淡雅,人物形象刻画极为逼真,显示出画家高超的肖像画处理技巧。

华冠绘事活动持续时间较长,一是师承较多,元明二朝皆有,但以元人倪瓒为主,偶有“浙派”因素,但不多见;二是绘画题材和技法都比较广泛,涉及人物写真和神仙道释,以及一些具有文人情怀的水墨写意之作,显示出画家较广的创作路子;三是华冠的绘画技法与审美变化终其一生具有十分正常的变化,即早年用笔用墨,构图与造型都十分严谨,画面气息鲜活,中晚年则笔墨略微疏放,写意之笔渐成主流,这一情况在中国绘画史上属于极为正常的风格演变。

但究竟为何作为一位艺术生命力较长、且高寿的艺术家为何未能进入一流画家的行列,且后世效仿的书家鲜有,就不知道是何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