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同样是最难演的乾隆 聂远跟霍建华演得都不是最好的吗「聂远两次演乾隆皇帝」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同样是最难演的乾隆 聂远跟霍建华演得都不是最好的吗「聂远两次演乾隆皇帝」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清宫皇帝不好演,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爷。都是康乾盛世的主儿,从政功绩颇多,后宫妃嫔也颇多。历史故事与民间故事造出了各式各样的皇上,如何演出最令人信服的那一个,是件很考手艺的事儿。

今年《延禧攻略》和《如懿传》撞在了一起,讲的都是乾隆后宫那点事儿。聂远跟霍建华同时演乾隆,也难免不被放在一起比较。

虽然乾隆本人并不是故事重心,但他却是撑起整个故事框架的力点。毕竟,作为一个“众星捧月”的男性角色,所有争斗都是因他而起,也都是因他而灭。宫女可以乱来,但皇帝不能乱来。妃嫔可以轻佻,但皇帝不能轻佻。

只有皇帝立住了,后宫云云的妃嫔才能跟着立住,那些来来回回的宫斗才不至于跑偏。

研究研究这些年演过乾隆的男演员,就会发现,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演员,演出来的乾隆,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早在十几年前,聂远就在《天下粮仓》里演过一次乾隆。那时他才23岁,刚出道不久。跟他对戏的都是王庆祥、杜雨露这样的老戏骨。聂远戏份不多,演技也着实有些稚嫩,但好就好在,他不怯场,入戏也快。

戏里乾隆登基第一年,就遇上了全国饥荒蔓延,国家粮仓吃紧的急迫形势。一方面他年轻气盛,一心想励精图治作出一番成就,另一方面呢他孩子心气还在,也会有贪玩调皮的时候。

给群臣看《千里饿殍图》谈到饥荒灾情的时候,盱衡厉色,一个眼神就可以震慑在场的贪官

放烟花的时候,乾隆又变成了乾小四,点燃了烟花还不肯撒手,还说要让自己变成千古一帝独臂乾隆。

聂远可以比较自然地在这两种状态之间游移,将少年皇帝这种天真稚嫩但又意气风发的气度演了出来。

当时的导演吴子牛就夸聂远很适合演皇帝,“聂远表演的乾隆既有君临天下、四海之内莫非王土、普天之下惟我独尊的气派,又有大智慧、大才华的一面,是表演比较到位的演员之一。”

一个年轻演员适不适合演皇帝,这个很容易看出来。

古天乐在出道之初,也演过一版少年乾隆。帅是帅的,但总觉得乾隆这种收紧拘束的帝王状态,跟古天乐本人的街头气质有些出入,就是穿起龙袍也像是被人挟持上位。后来事实也证明,还是那个无拘无束冷感逍遥的杨过更适合他。

中年乾隆,比少年乾隆的层次就要丰富些了。正史里的乾隆,经历了一系列的吏治整顿,开始懂得官场百态,看透人心冷暖,奉行“中庸之道”的他,中年总是在群臣与后宫之中巧妙地斡旋。

于正这次拍《延禧攻略》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找回了聂远来演乾隆。40岁的聂远,再演乾隆,明显成熟很多。

聂远爱用体验派演法,就是全情把自己放入角色情景中,把自己完全当作乾隆本人那样去演。所以里面好些小细节都是他自己临时发挥的。

比如皇帝在延禧宫里住了一晚,第二天出门的时候,聂远不经意伸了个懒腰。这个动作是剧本里没有的,却让人浮想联翩。这种偷偷开车的隐喻,比什么吹灯脱衣放蚊帐的俗烂侧写都要有趣得多。

魏樱珞病了,皇帝去探望他,心里虽有芥蒂但又忍不住怜惜。剧本里写的是乾隆抱了抱魏姐,结果聂远演出来就变成了犹豫又用力的一推。这样的改动,既消除了煽情的意味,又体现出了皇帝的傲娇。

还有那场皇后薨逝,乾隆孤坐在那读皇后遗书的戏。信里通篇都没提到自己,乾隆不禁黯然落泪。明明是一场很煽情的戏,聂远演得却很收敛。并没有嚎啕大哭,也没有汹涌泪奔,他只是把手枕在脸旁,悄悄地拭泪。这也跟符合乾隆贵为天子无法示弱的身份。

无声仿有声,最后只留下一个颤抖着的沉默背影。这种留白式的演法,比声嘶力竭的悲嚎实在要高明许多,也真实许多。

不光自己爱琢磨戏,聂远在片场还特别爱给人讲戏,各种抠细节。

吴谨言演得出比较刚的魏姐,但要争宠撒娇的女人戏时就比较吃力。结果聂远就很仔细地教她怎么投怀送抱,怎么撒娇装可爱哈哈哈哈

按照剧本里的设定,皇帝就是个一会儿爱皇后一会儿爱魏姐的大猪蹄。但聂远真的是靠着自己一点点儿垫上去的细节让这个人物显得更有血肉也更真实。而且他用正戏里的演法去演乾隆,刚好平衡掉了于正戏里惯有的夸张言情腔调,将电视剧的质感拉高不少。

有了聂远的珠玉在前,霍建华这一版的乾隆就有点吃亏。他的前期形象,大概是更接近郑少秋那一版的乾隆,风流多情有余,威严野心不足。

但郑少秋演的乾隆,精气神是不错的,英姿勃发,风神俊朗,就连一把扇子都摇得气韵万千。

相比之下霍建华演的乾隆,总多了一种力所不逮的疲惫感。内秀斯文的气质感觉也不太容易压得住三千后宫。

不过这也怪不了霍建华。因为按照流潋紫的原著,乾隆就是一个因为生母是汉人而变得自卑多疑的皇帝,倒是也贴合霍建华偏柔的气质。

可惜就可惜在,原著里的乾隆与现实大家认知的乾隆,差异还是有些大。一个盛世皇帝,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收藏个帖子都要题记70多次,到处戳满章,自恋之情溢于纸端,怎么可能优柔寡断期期艾艾的。

而且乾隆生平最被大家熟知的,就是他的农家乐审美,看看乾隆年间制的那些杯盘碗盏,全都是大红大绿大碎花。而霍建华看上去就是一副禁欲冷感的高级知识分子模样,怎么看都是会偏爱莫兰迪色系的主儿啊。

要说霍建华就不适合演皇帝,那也有些武断。早前霍建华演过《倾世皇妃》里的北汉皇帝,穿起皮草倒也是有一种皇家的雍容华贵。不过呢,他确实更适合演扶不起的太子,末代的皇帝,要是演个李后主或者溥仪,可能争议会小一些。

所以,即便是恋爱大过天人物全虚描的清宫言情戏,也得有真实的细节作为铺垫,才容易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宫廷氛围,让人入戏。演清宫皇帝的演员里,最写实也最有根基的,当属焦晃老师了。(光是长相,就是百分百写实哈哈哈哈)

康熙与乾隆,焦晃都演过。相较起来,《雍正王朝》里的康熙,更为人熟知。焦晃将老年皇帝那种宽厚贤明同时深谋远虑威而不表的状态琢磨得非常到位。这些都无法直白地去表现,焦晃全都是通过台词节奏、语气快慢、形体语汇,还有眼神,细腻有层次地表达出康熙的各种状态。

比如演到九子夺嫡那一段,康熙见到内耗严重,兄弟不睦,二阿哥胤礽让他很不省心,于是康熙跟胤礽闲话家常的时候,表面和颜悦色,但从身体的姿态说话的语气里透出一股风轻云淡的嫌弃。

康熙见到自己倾心的四阿哥胤禛从江南办差回来,依然是和颜悦色,但表情里明显多了一份期待与赞许。

可是一听到四阿哥要求皇阿玛降旨褒奖一同治水的十三阿哥,还想跟十三阿哥合作的时候,康熙不悦了。焦晃把这种不悦演得很微妙,一边听一边翘起二郎腿,右手将袍角用力盖在右侧腿膝上面,右足靴子轻轻转了转,冷冷说道,“胤祥就不要参与这个事情了。”

康熙一心想把四阿哥扶正,希望他成为一个孤臣。这番对话是绝密的,也是审慎的。康熙不能把话说得太露,但又要能把四阿哥点醒。所以焦晃也要演得小心翼翼不露声色,但又能让观众体味到个中变化,这种精细的表演把控程度,真的不亚于象牙上雕花。

后来,焦晃又演了《乾隆王朝》里的乾隆。碍于剧本限制,这个乾隆不如雍正出彩。但焦晃说,这个乾隆是他最为费心的一个角色。

“皇帝的外表差不多,演来很容易相似,其实深入他们内心就绝不相同。康熙是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尽管它不是故宫最华丽的,但是最有分量的,他人文的定位,一生的追求,一生的理想,一生的焦虑,一生的痛苦,都积聚在这儿。”

“乾隆是个浪漫主义者,仅从他一生写了4万多首诗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他已经把很多事情归入了审美的范畴。他充满了对事物热情、奇特的想法,在治理国家时怀有“造园”的意识。但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内心是孤独的。”

焦晃认为,虽然身处相同的环境,身穿相同的皇服,但是人物线条、气韵都应该不一样的,《艺术人生》里,焦晃如是说,“我坐在这张椅子上,光打在我脸上,但我要反映出我背后的光,椅子面给我的反压力……”

老爷子确实也做到了,光是从大殿之上的坐姿,就能轻易分辨出康熙与乾隆。康熙是倚着龙椅,仿佛“压着殿堂”,而乾隆是搭着手正坐,仿佛“托着殿堂”。

焦晃至今也没演过“戏说”的清宫剧,因为他觉得,皇帝是在治理国家中成长的,不是在谈恋爱中长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