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住宅成交量大增「楼市寒冬终于来了」
最近很多人关心一线城市住宅成交量大增「楼市寒冬终于来了」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一线城市住宅成交量大增「楼市寒冬终于来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11月,房地产政策环境仍然偏紧。部分城市推出限售、预售资金监管、备案价格管理等方面收紧政策。其中,西安升级调控打击“万人摇”,深圳主管部门调查处理“代持炒房”情况。
从机构数据上反映出的市场状态是,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楼市整体表现较好,11月,东莞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1.14%;杭州、金华等17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在0.5%-1.0%之间。而在新建住宅交易量上,北京成交面积涨幅达到7成,深圳成交面积环比上涨超4成。
今年最后一个月,在全年销售目标压力下,业内人士预计,房企推盘积极性依然较高,降价促销、抢收业绩促回款仍将持续,而购房者也在抓住年末促销时机购房。由此,部分城市市场仍将保持一定活跃度。
11月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涨幅收窄
房价一直是房地产市场最受关注的指标。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1月,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5755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32%,涨幅较10月收窄0.08%;同比上涨3.63%,涨幅较10月扩大0.11%。
业内人士认为,百城新房价格环比涨幅收窄,是部分城市楼市政策调控效果显现。综合来看,11月,房地产政策环境仍然偏紧。其中,台州、昆明等城市分别从限售、加强预售资金监管、收紧备案价格管理等方面收紧政策。比如台州明确市区新购买住房3年后方可转让。当然,另有部分城市如福州、常州、苏州等地出台人才新政,内容涉及放宽落户限制、增加购房补贴等内容。
11月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仍占绝大多数。 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1月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71个。其中 ,东莞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1.14%;杭州、金华等17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在0.5%-1.0%之间;保定、苏州等53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涨幅在0.5%以内。马鞍山新房价格与上月持平。
在全国重点十大城市中,8个城市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杭州和南京新建住宅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93%、0.85%;成都和北京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在0.5%-0.6%之间;天津、上海、广州以及武汉新建住宅价格环比涨幅均在0.5%以内。深圳和重庆(主城区)新建住宅价格环比均下跌,跌幅分别为0.31%、0.06%。
而从贝壳百城价格指数看,三季度以来市场的“以价换量”持续进行,拉低成交价格,预计年底新房市场成交价格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
一线城市新建住宅成交活跃,北京成交面积环比涨近7成
11月市场供应仍然积极,出于业绩压力,房企延续“金九银十”增加推盘的举措。因为供应的增加,也带动了市场的交易量。从机构分析来看,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楼市整体表现较好,上海、广州、杭州、武汉等整体去化较好,南昌、青岛则去化表现一般;长三角部分城市市场依旧较为活跃。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11月,一线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上涨14.54%,其中北京升幅较大,为66.85%;而在同比上,一线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上涨50.07%,其中深圳升幅较大,达到90.79%。
不过,11月二线及三线的代表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面积环比、同比均呈现下降走势。其中,二线代表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3.34%,同比下降5.35%。三线代表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5.22%,同比下降0.67%。
如果仅从新建住宅成交面积环比来看,泉州降幅较为明显,降幅达72.4%,福州次之,降幅达56.14%。在新建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上涨的城市中,北京升幅较高,近7成,西安和深圳升幅也超4成。
“2020年北京市场出现了暖冬,11月在‘金九银十’基础上继续活跃。”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今年北京新建住宅网签已经高达4.26万套,全年有望接近4.8万套,这也是最近5年的最高点。如果单独看月度数据,11月北京新建住宅网签5843套,这个数字已经是2015年7月以来,连续64个月最高值。
对于北京新房交易大涨的原因,张大伟认为,全国其他城市新房交易普遍上涨,而北京已经连续跌了3-4年,性价比出现。此外,北京市场供应结构出现变化,不限价项目出现,成交均价逐渐企稳。
从贝壳带看和认购指数可以看到区域的购房热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带看和认购指数环比保持原有增长趋势,年底市场保持热度,预计成交量将保持增长。不过,京津冀和中原城市群带看、认购指数环比跌幅超过20%,市场动力明显不足。
临近年底,易居研究院研究员沈昕预计,房企推盘力度和促销力度将加大,以期加快去库存、促回款、降负债,购房者也可以抓住年末促销时机购房。
此外,中指研究院分析人士也认为,楼市调控将依旧严格,各地方政府也将在“三稳”目标的政策导向下,继续深化因城施策,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预计房企在冲击全年销售目标压力下,推盘积极性依然较高,降价促销、抢收业绩促回款仍将持续,部分基本面较好的城市市场仍将保持一定活跃度。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编辑 武新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