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隋炀帝的运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隋炀帝的运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京杭大运河】

中国的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这是中国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它创始于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周敬王三十四年)吴王夫差开凿的从江都(今扬州)到末口(今淮安)的南北水道邗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

从此以后不断地开凿整修,直至公元1293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

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及其他局部地区的小运河未计在内),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比巴拿马运河(1914年竣工,全长81.3公里)长21倍,比苏伊士运河(1869年竣工,全长172.5公里)长10倍,比这两条运河开凿的时间早二千多年。

【隋炀帝】

如同提到万里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一样,每当人们说起京杭大运河时也自然地要联想起隋炀帝,甚至有“隋炀帝开运河”的说法,仿佛大运河的开凿,功在隋炀,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

隋炀帝出于当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需要,下令修凿大运河,真正付出沉重代价和辛勤劳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

隋炀帝继位后,为了满足他的享乐欲望,不断征发民工在长安、洛阳等地大修宫殿苑囿、凿通道、修长城,每项工程大的每年要役使一二百万人,较小的也要征发二三十万人,兵役和其他赋役负担也很繁重。

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能到他曾生活过十几年的江都(扬州)去巡游和北征高丽,他不顾人民疾苦又下令修凿大运河,而且所限时间极为紧迫。

大业元年三月二十一日下令修河,当年八月十五日他即乘龙舟巡游江都。在前后171天的时间里共征发民工200余万,男子不够,连妇女也被征用到开河工地,从事与男子一样的繁重劳动。

连年不断的徭役,使人民不堪重负,为了逃避沉重的劳役、兵役负担,农民不惜自残肢体,称为“福手福足”。

隋炀帝又派人到江南采伐木材为他赶造南巡时乘坐的龙舟和北征高丽时所用的赤舰、楼船等数万艘。

为赶工期在监工的督责下,人们被迫从事繁重的劳动,造船的工匠由于久站水中自腰以下都生了蛆,死者达1/3。

因此,当时人们对劳役负担深恶痛绝,对地方官吏十分惧怕,噤若寒蝉。有记载说:炀帝要到江都巡游,派一个叫麻胡的将军修河。此人暴虐凶残,百姓非常害怕,以致于谁家小孩夜里啼哭不止,常以他的名字吓唬小孩,只要说“麻胡来了”,小孩应声而止。

如此繁重的徭役换来了隋炀帝个人欲望的满足。《资治通鉴》中对隋炀帝首次下江都的场面予以翔实的记述,书中写道:炀帝从漕梁出洛口乘龙舟出发,龙舟有四重,高45丈,长200丈,上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间房,都以金玉装饰,下层为内侍住所。

萧皇后乘坐的翔螭舟比龙舟稍小,但装饰相同;另有9艘船称浮景,皆为三层,作为水上宫殿供隋炀帝临朝之用;又有称为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引武的船数千艘,供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蕃引客乘坐和载运内外百司供奉之物。

岸上两侧挽绳拉纤的民工达8万余人。拉漾彩以上船只的9000余人称之为殿脚,皆穿锦彩制成的衣服。还有称为平乘、青龙、艇舸等数千艘船只,供卫兵乘用,并载兵器、幕帐。整个船队首尾长达200余里,两岸有骑兵护船而行。

一时间山河照耀、旌旗蔽野。所过州县500里内都要费进献美食,最多有一州县献百种者,极尽山珍海味水陆珍奇,后宫吃不完多被埋于地下。这段史事的记载,真实地暴露出隋炀帝荒淫腐败,肆意挥霍民脂民膏的暴君本相。

隋炀帝为了满足其无休止的享乐欲望,在运河南部的江都大造官室。在城西7里处的大仪乡内筑江都宫,其规模巨大,作为举行大典之地;于城北5里的长阜苑内筑归燕、回流、松林等10大宫殿,于城南15里的扬子津筑临江宫,作为眺望大江、大宴百官的地方;最豪华的要数在城西北的观音寺蜀岗东峰所筑的“迷楼”。

据记载:“迷楼曲屋自通千门万牖,复道连绵,洞房亘互……入其中意夺神飞,不知所往,因以迷楼名之。其奢侈豪华为秦汉以来所未有也。”唐代咏扬州的诗中许多都提到迷楼,—可见其在当时名气之大。

首次江都之游给隋炀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江南秀丽的风光、豪华的宫阁,使本就向往江都的隋炀帝更加心驰神往。为此,他写下《春江花月夜》、《江都宫乐歌》、《幸江都作》、《迷楼歌》、《泛龙舟》等诗作来表达他对江都的赞美留恋之情。

5年后隋炀帝二下江都,这次江都之行规模可能小于前次,因此,各种史籍记载颇为简略。《隋书·炀帝纪》中仅记载:大业六年三月“幸江都宫”,四月“宴江淮以南父老,颁赐有差”,大业七年二月月“升钓台,临杨子津,大宴百僚,颁赐各有差”,半月后隋炀帝又由江都乘龙舟溯通济渠北上渡黄河,入永济渠来到运河最北端的涿郡巡幸。

此行“仍敕选部、门下、内史、御史、四司之官于船前选补,其受选者3 000余人”,这些人随船而行3000公里,一路上“冻馁疲顿,因而致死者什一二。”

隋炀帝四处巡幸游乐之时,正是隋朝各地水灾频发之际。人民四方流离,哀鸿遍野,山东河南一带黄河河道连年泛滥,30余郡被洪水淹没,运河也多处决口。统治者的肆意挥霍激起民众的反抗,一时间天下骚动、群雄四起,强烈地震撼着隋王的统治。

就在国家面临危机的时刻,隋炀帝一意孤行,下令伐高丽,二次北征的失败,几乎耗尽天下资财,使隋朝统治础进一步削弱。对此隋炀帝置若罔闻,依旧淫奢无度,仍密令江淮各地每年选美女进宫,供其淫乐,并于大业十二年七月登上新造的龙舟,开始了第三次下江都的旅途。

这次下江都多位宫女都不愿随行,纷纷哀泣劝说隋炀帝不要南行,而隋炀游心难改,给不随从他下江都的宫女写了一幅帛书:“我梦江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可见其昏庸荒唐到何种地步。

隋炀帝此次到江都一住就是两年,这时北方杜伏威率领农民军已逐渐强大起来,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大业十四年(618年),大将军宇文化及率兵攻人江宫玄武门。隋炀帝逃到西阁,被士兵捕获带至寝宫,被逼自巾带,交给一大将,被其勒死。隋炀帝死后萧皇后与宫人拆床板,钉了个小棺材将其盛殓,葬于西院流珠堂,此后,又一次迁葬,最终葬于雷塘(今扬州城郊雷塘乡槐泗镇槐二村)。

不可一世、威慑四方的暴君隋炀帝,终于身败名裂弃尸于一生都魂牵梦绕的江都之野。如今他的墓地已杂草丛生,仅几尺高的孤坟凸立在田野之中,惟有清嘉庆时扬州巡抚阮元题的一块书有“隋炀帝陵”4个大字的墓碑立在墓前,遥望着远运河向人们讲述着渐被淡忘的往事。

【运河民生图】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他的《汴河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就是说,隋朝虽然亡于运河之役,可是毕竟还是修通了绵延4000里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假如没有当年隋炀帝铺张奢糜巡游江南的事,那么隋炀帝的功绩和大运河给后世所带来的利益,甚至可以和治水的大禹相提并论了。古人颇具辩证色彩的评价,不仅道出了隋炀帝的功过,也指出了大运河的开凿虽劳民一时,但利在后代、利在民族的客观事实。

人民造就了运河,也受益于运河,经千余年的岁月洗礼、积淀至今流传下来许多有关运河的故事和传说,从这些记述中我们可以真实地看到,世代人民在运河上劳作、生息、奔忙的情景,如果把它汇集起来就可以连接成一幅形象的运河民生图。

古代交通所运货物量最大者当数粮食。运河贯通后航运船只运送江南租米的漕船占有很大比重。这些船成帮结队,浩浩荡荡一路北上。每条漕船都有押送货物的官吏和船夫、杂役。

每当遇到恶劣天气,在水势汹涌、航道狭窄的河段上,稍一疏忽就会船翻人亡。因此,漕运是一件异常艰苦而又十分危险的工作。在一些险段,虽开凿了栈道,供纤夫拉纤之用,但效果并不好,有时索绳一断,几十人就跌落栈道之下,“百无一存,满路悲号,声动山谷”。

运河上纤夫悲苦如此,撑船的船夫就更为危险。传说唐宪宗时有个叫宋衍的书生,在朋友的窜掇下要上运河漕船管帐。他妻子劝他不要去,对他说:船经三门,颇为险恶,恐有生命危险。

宋衍觉得报酬丰厚,没听妻言,随船北上。船行至中途果然遇到风暴,船队全部倾没,数十个船夫都遇难身亡。惟有宋衍落水后抱住一捆粟藁,从水中浮出得救,上岸后他打开粟藁,发现里面有一卷《金刚经》。

回到家中,他将此行遭遇讲给妻子听。妻子说,你走后我天天念金刚经,保佑你平安无事,这或许就是神仙显灵吧。宋衍不死实属侥幸,但从这一传说足可看出运河漕运旅途之凶险。

如果漕船倾没,押运的官吏要受到严惩。洛阳有个叫马子云的县尉,押本郡漕船赴京,在淮河上遇到大风,几万斛官粮沉入河中,结果他虽死里逃生,却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专心念佛,乞求神主保佑,5年后遇到皇帝大赦,才被释放出狱。从这两段传说反映出当时人们难以避免漕运的风险,只好求助于神冥保佑自己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运河之途虽险象环生,可是在没有更为先进的交通运输手段的古代社会里,它仍是最为便捷的运输通道。从首都长安到江南任职的官员或江南地方官北上进京,往往取道运河。他们乘坐着高大的官船,在运河之中威风凛凛不可一世,运河中所有船只都要避到河边给它让路。

《续玄怪录》中有个故事说:隋末时,有个叫裴湛的人曾和王敬伯同在山中学道。王敬伯受不了晨钟暮鼓、吃斋诵经之苦寂,离观下山弃道从政。十几年中,王敬伯苦心经营,结果官运亨通,到唐贞观初年已当上大理评事(掌管司法的官)。

有一次,他奉命到淮南办事,乘官船沿运河南行,一路上叱咤风云,舟船皆避,通行无阻,好不惬意。一天,有一海舟在船旁飞快驶过,船中坐着一位披蓑戴笠的老者,王敬伯不觉怒上心头,心想:我乃京中高官,威振四方,此渔夫竟敢越我而去,真是目中无人。

正欲发威,细看舟中之人,乃是多年未见的师兄裴湛,顿时肝火平复,接裴湛上船,欢欣叙旧。试想,如果不避官船的是普通渔夫而不是故友,其下场必然惨不可言。

在运河上给富绅贵人撑船的船夫也是战战兢兢,时刻小心,稍有疏漏,即遭责罚。据《抒情诗》中记载:李蔚去淮南赴任到扬州后,邀故友游河。当船行至一座桥下水流变急,船夫妻寓时水溅到歌妓身上,李蔚大怒,令人将船夫逮捕入狱,后来经李蔚故友说情,才将船夫释出。

南北富商大贾利用运河所提供的交通之便以获利为业,工济余缺,他们所乘用的商船,虽没有官船威风,却也富丽堂皇宏大壮观。官船、商船、舟船日日夜夜往来于运河之中,构成了一幅繁华的运河水上交通图。

《唐国史补》中记录了当时运河让商船的豪华景致。在唐大历、贞元间,有一位称俞大娘的人她的船比所有的商船大,仅操驾此船的船工即数百人,每年—次往来于江西淮北之间,获利极丰。“居者养生,送死嫁娶悉在其产”。

当时,运河中的大型商船皆为富商所有。船行时,鼓乐歌伎舞唱其中,以供消遣,婢仆则在桅楼之下侍候。一般商人拥有或雇用普通船只或搭乘顺路船载运货物往来于运河。

《集异记》中记载了运船到睢阳,有位年老有病的波斯商人请求搭船去广陵,李勉见这位老者饿寒交迫的困窘之状,不禁大动侧隐,让他登船又给他粥饭充饥。老者感激涕零,对李勉说:“我本出身王室贵族,经商到此已20多年了,家中有3个孩子,估计他们会到这里来找我。”

不久,船到泅水,老者病危,临终前,他送给李勉一颗价值百万的宝珠。李勉将这颗宝珠放入老者的口中,一并葬于墓中。

此后多年,李勉在扬州做官时找到了这位老者的儿子,告诉他父亲安葬之处,让他从父亲的口中取出了宝珠。

在千里大运河上,进京赶考和落第回乡的士人也是往来的常客,他们离开故乡满怀家人的期望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取道运河踏上求取功名的坎坷道路。

古代笔记小说《李娃传》生动地记述了当时流传的荥阳公于郑生和妓女李娃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

故事中的郑生就是从运河边的常州出发,取道运河北上赴京赶考,展开了他跌宕起伏的感情生活和仕途生涯。

在《慕异记》里也记述了与运河有关的故事。其中讲到:江南秀才陈季卿到长安多次应试,皆名落孙山,不觉10年已过,功业无成,生活贫困。

有一次到青龙寺闲游,见寺中壁上有环瀛图,不觉触景生情,想起阔别多年远在千里的家乡父老,他自言自语地哀叹道:如果能从渭水到黄河,过洛水、淮水、长江回到家乡,即使此次应举不第也毫不后悔呀。

这时,终南山翁忽然出现在身旁,对陈季卿说:这易如翻掌。遂命僧童折下一片毛竹叶,做成船状放在图中渭水上。又说:你注意看此舟就能如你之愿,只是回到家中切勿久留,尽速归来。

陈季卿注目壁上竹叶,不一会儿,就感到渭水波涛扑面而来,竹舟渐渐增大,白帆如席乘风而扬。他飘然登舟,不觉10余天后,回到家里,妻兄迎拜于门。

陈季卿借助神仙法力如愿以偿终返故里的神奇经历,固然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然而,当时应试举子对运河之路的深刻印象却贯穿于故事的始终。

在运河上往来的人流中,还有其他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各类人士。在《稽神录》中讲述了高邮县医工的故事。王攀家住广陵城东,每年要数次由运河乘船到县衙办事。

有一次因事急,他夜里出东水门自泛小舟,打算天亮前赶到县里。可是,由于天黑心急走错路遇到了鬼。可见,这位医工是运河上常来常往的常客。

此外,探亲访友的百姓、云游四方的和尚、道士、浪迹江湖的艺人、到处流浪的乞丐、拦路抢劫的强盗等等,都往来出没于运河之上。可想而知当年运河码头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人流和运河中往返船只穿梭而过的繁忙景象。

古代笔记小说《河东记》中有个故事,其中一些情节生动地记录了运河上船只往来喧闹的场景。故事写道:道士萧洞玄学炼神丹,遇仙人授返老还童秘诀,但需找一位与之同心不二的人互为表里才能得道。萧洞玄周游天下,不觉10年时光弹指而过,不得其人。

贞元年间洞玄自浙东抵扬州,在丹阳附近水闸处住于客栈,只见当时过闸大小船只成千上万,阻于河中,当闸开放行时,各种船只争相过闸,舟人拼命撑船,相互倾轧、碰撞,人声鼎沸。

只见一条船上有一人在挤撑船中右臂折断,周围观者为之寒栗,而这人脸不变色,毫无呻吟之声,回到船中饮酒吃饭镇定自若。萧洞玄见此奇人大为感慨,遂请他到王屋山一同炼丹。从这篇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运河繁闹忙乱的场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风流人物还是凡夫俗子,都只是匆匆过客。然而,人类历史的长河却是世代绵延、长流不息的。大运河正是以它所创造的辉煌业绩而被汇入到历史长河之中,成为一条永生的河、长流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