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亲戚「张爱玲的话」
最近很多人关心张爱玲的亲戚「张爱玲的话」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张爱玲的亲戚「张爱玲的话」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有人说:中国亲戚有个奇异功能,不管在聊什么话题,聊着聊着,话题就变成了,大龄的怎么还不结婚,结婚的怎么还不生娃?
以致于逢年过节,很多人都有了恐亲戚症。
中国社会,是以亲戚关系组成的关系网。
说起七大姑八大姨,相信每个人都有话说,真是恨不得,爱不得。
民国才女张爱玲,以她那孤绝冷艳、沧桑老成的笔调,写尽世间亲戚的各种形态。
张爱玲出身于一个大家族,父母两边都有许多亲戚,她笔下细细琐琐的生活细节,典型生动的人物形象很多都来源于亲戚。
五花八门的亲戚,呈现出世间百态,人情冷暖。
读懂张爱玲,就读懂了中国式亲戚。
熟悉张爱玲的人都知道,张爱玲的成长过程基本就属于爹不亲娘不爱的。
但有一个人,在张爱玲的生命中给予了她最温暖的慰藉,给了她最深情的陪伴,这个人就是张爱玲的姑姑。
张爱玲曾说:
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
然而我对于我姑姑的家,却有一种天长地久的感觉。
父母离婚后,张爱玲最初跟着父亲生活,她不堪忍受继母的虐待及父亲的凌辱,跑到了母亲那里。
后来母亲出国,姑姑收留了她,她和姑姑相依为命长达十几年之久。
乱世之中,姑姑给了张爱玲母亲一般的庇护,给了她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张爱玲一向刻薄,但写起姑姑来却饱含深情,她说,我姑姑说话有一种清平的机智见识。
在她眼里,姑姑睿智聪明,幽默风趣。
在张爱玲被父亲关禁闭的日子里,是姑姑跑上门为她说情,还提出让张爱玲出国留学。
结果被父亲用鸦片烟杆打得满脸流血,眼镜也打到地上踩碎了,眼皮上还落了一道疤。
姑姑经常鼓励张爱玲向杂志投稿,还邀请赏识她的编辑到家里做客,并亲自下厨做西点,款待来客。
张爱玲不善交际,也是姑姑陪着客人聊天。
张爱玲与胡兰成交往之初,姑姑曾竭力反对过。
但后来看她情根深种,就尊重张爱玲的选择,给了她最大限度的自由。
姑姑的爱情之路很波折,苦等52年,78岁才嫁给初恋,做了白发新娘。
远在美国的张爱玲收到姑姑结婚的喜讯时,激动地热泪盈眶,她说,姑姑一定会结婚的,哪怕80岁也会结婚。
《半生缘》中,张爱玲借曼桢之口,说出一段很经典的话:
我要你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么个人。
这段话未尝不是姑姑的心声。
对姑姑来说,张爱玲才是最懂她的那个人。
世事凉薄,每个人都想温暖自己,虽然生活中不乏奇葩亲戚,但真正落难时,肯伸出援手的,大多还是亲戚。
好的亲戚,可以互帮互助,互相取暖。
张茂渊(右)和张爱玲(左)
我国有句老话:亲戚不共财,共财断往来。
生活中,因为钱财反目成仇的亲戚数不胜数,这类人出现在张爱玲的文字里,可谓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精彩绝伦的大戏。
张爱玲的姑姑和父亲一母同胞,因为钱,最终老死不相往来。
本来姑姑和父亲一起和同父异母的哥哥打官司,分割财产,没想到张爱玲的父亲暗中倒戈,和同父异母的哥哥私下达成协议。
官司失败,这让姑姑和父亲的关系彻底恶化。
张爱玲的姑姑和母亲关系一度非常好,俩人一起和旧家庭撕裂,出国留学,姑姑还支持母亲离婚。
母亲离婚后,姑姑也搬了出去和母亲同住。
留学期间,姑姑为了掩饰母亲的私情和身孕,甚至想牺牲自己,嫁给母亲的情人,帮母亲解围。
但后来,俩人也因为钱起了龃龉。
母亲再次出国后,把她的钱托给姑姑照管,姑姑为了筹钱帮助喜欢的人,挪用了张爱玲母亲的钱炒股。
本以为很快就会还上,没想到炒股赔了,事情败露,被母亲知道了。
一来二去,张爱玲的母亲也终于流露出怨言,说这分明就是“偷”。
最终,姑姑卖了房子,还了母亲的钱,俩人的关系再也不复当初了。
生活中的戏码,在小说中就有了更精彩的呈现。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带着一大笔钱住在娘家。
哥哥们花光她的钱后,又容不下她,哥哥不认账,嫂嫂挤兑她,母亲也不替她说话,偌大的家再无她的立足之地。
《第一炉香》中,葛薇龙第一次登门找姑妈梁太太时,梁太太说了这样的话:
“哟,原来你今天是专程来请安的。我太多心了,我只当你们无事不登三宝殿,想必有用得着我的地方。
他葛豫琨只要活着一天,别想我借一个钱。”
连最亲的兄妹关系,一提及借钱立马翻脸。
而葛薇龙最终也因为渴望得到梁太太的资助,一步步走进了姑妈设计的圈套,毁了自己一生。
亲戚之间,难免发生金钱上的来往。
但人性都是自私的,最亲的人之间,一旦在金钱方面产生矛盾嫌隙,最后可能连亲戚也做不成了。
很多时候,掺杂了人情的金钱,往往变成了一笔糊涂账,说不清,道不明。
所以,与其咒骂亲戚无情无义,不如在金钱上保持适当的距离。
亲兄弟,明算账,分得清,算得准,这才是维系亲戚关系的法宝。
知乎上有个问题:中国式亲戚哪些方面让你感到最恐怖?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你的每件事,都能成为亲戚的谈资,并且他们会投射自己的感情色彩,添加自己的猜测。
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自己算是有毒的亲戚。
她的小说《花凋》,写的是他舅舅家的事,小说发表后,舅舅找她母亲告状,气得吹胡子瞪眼,后来再也不搭理她了。
以舅舅家为原型,但张爱玲写起不足为外人道的事,一点也不留情,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她写舅舅家的儿女们,看着花团锦簇的,其实穿衣吃饭都要靠争抢,看着是大户人家的小姐,其实跟捡煤核的孩子差不多。
她写舅舅“是连演四十年的一出闹剧,他夫人则是一出冗长的悲剧。”写他舅舅“有钱就在外面生孩子,没钱就在家里生孩子”。
《花凋》中的川嫦原型是她的表姐,写她表姐生病时,父母一面流泪伤心,一面舍不得出钱给她治疗;
甚至还为此事发生争执,惹得表姐恨不得自杀。
种种家庭里隐秘的不堪,都暴露于世人眼前。
最让舅舅生气的是,她在小说中写他舅舅“虽然也知道醇酒妇人和鸦片,心还是孩子的心。他是酒精缸里泡着的孩尸”。
张爱玲的父母离婚后,有一段时间,她和舅舅家走得很近,经常到舅舅家玩,舅舅可怜她孤苦,对她很是不错。
《花凋》发表后,舅舅对家人说:“她问我什么,我都告诉她,现在她反倒在文章里骂起我来了。”
到了《小团圆》里,张爱玲更是连舅舅的正统地位也给否定了,写他舅舅不是姥姥所生。
姥爷突然去世,留下遗腹子,怕没有男孩继承家业,生产时,从外面找了个男婴混了进来,说和她母亲是双胞胎。
幸亏《小团圆》 发表时,舅舅已经去世了,要不然还不气炸了。
深宅大院的八卦秘闻,是亲戚间最好的谈资,张爱玲不加掩饰地把亲戚写进小说,得罪了很多人。
李鸿章的曾侄孙,李家锦先生说:
“张爱玲胆子大,讲了不少实话,揭露了大家族生活中非常压抑的一面。
有些内容别人不清楚,而李家的人一看就知道写的是谁。
可是她光写那些不好的,而没有写好的,可能她接触的大都是些不好的,于是把李家人得罪光了,连她的父亲和舅舅都大光其火。
很多人从此不再理睬她,当然她也懒得再理李家人。
事实上她连张家人也懒得理睬,后来越来越孤独……”
张爱玲半生孤独,也跟她把亲戚得罪光了,有很大关系。
张爱玲写亲戚家的隐私,跟她的职业有很大关系,小说本来就源于生活,也有不少人,会为自己写入小说中感到荣幸。
而生活中,很多亲戚不为什么,只图过过嘴瘾,打着“为你好”的旗号打听隐私,一秃噜嘴就爆料别人的丑事,得罪了人而不自知。
与亲戚相处,守好自己的边界,保持适当的距离,有分寸感才是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如此,亲戚关系才能长久。
张爱玲的小说《留情》中,敦凤和她表嫂杨太太的关系,可谓微妙至极。
敦凤的二婚老公米先生,是表嫂杨太太牵的线。
米先生和杨太太本来有点暧昧不清,米先生有意让杨太太吃醋,就和敦凤走得近些,一来二去,俩人就在一起了。
但敦凤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有点伤自尊,同时又有点小小的忌妒。
米先生有地位,有钱,有学问,又体贴,别人都说敦凤嫁得好,当初替她做媒很出力的几个亲戚,时刻在她面前居功。
敦凤在他们面前摆阔吧,怕他们借钱,说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吧,又怕别人笑话。
杨太太每次见敦凤都用别样的眼光从头看到脚,好像敦凤的幸福是她一手促成的,经常惹得敦凤心里恨恨的。
越是这样,敦凤在杨太太面前,越不肯承认自己的幸福,否则就是承认了杨太太的恩典,所以要格外诉苦。
她嫌弃米先生比她大太多,况且米先生前面的太太还活着,米先生时不时还要去照顾一下,诸如此类的小烦恼。
她越诉苦,杨太太心里越鄙视她,背地里嘲笑她姨太太口吻。
但同时,敦凤也看不上杨太太在男人面前的轻狂样。
尤其是他们三人在一起时,敦凤嫌杨太太装腔作势,又嫌米先生口吻过分小心,怕自己多了心似的。
静坐时,她心里又把这不成形的三角恋爱重温一遍,一边恨米先生她再怎么样,也看不上你这老头子,一面又觉得自己终究是胜利的。
表面看风平浪静,内心里风起云涌。
她们看起来和和气气,有说有笑的,其实都在暗暗较劲,互相攀比。
《金锁记》里曹七巧的兄嫂更是不堪,纯粹就是利用,他们利用七巧的美貌,把她嫁到丈夫是软骨病的大户人家。
时不时就来关心一下,听七巧诉诉苦,安慰一番,走的时候,回礼一大堆,足够小户人家一年的花销了。
有句话说,亲戚毕竟是亲戚,亲戚也只是亲戚。
不能指望亲戚像父母一样,真心无私地对你好,和亲戚保持距离的同时,也要降低对亲戚的期望值。
遇到算计你的亲戚,还是敬而远之的好。
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人情社会,谁都离不开亲情的羁绊。
和一般人相处,三观不合,话不投机,可以拒绝来往。
但亲戚因为血缘关系在,即便他们有些行为让人讨厌,还是不得不应酬;
学会用一种让彼此感觉舒适的方式与亲戚相处,是成年人的一门必修课。
不过分亲热,模糊彼此的界限;也不过分疏远,冷淡血缘的温热。
《增广贤文》里有一句话: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有分寸,拎得清,守住边界,保持距离,才是亲戚之间的相处之道,如此,才能拥有和谐健康的亲戚关系。
来源:攀登读书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