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教授狂赚4000万「你赚大了」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教授狂赚4000万「你赚大了」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赵思蕊

不懂资本运作的教授不是好的创业者。

放眼资本市场,教授化身创业者并将公司做到IPO的现象与日俱增,但像东北大学教授刘积仁这样的案例仍然罕见。

不同于其他大学教授辛苦大半生才将创业公司送去IPO,目前刘积仁名下已有2家上市公司。早在1996年,刘积仁名下的东软集团成功登陆上交所,摘得“A股软件第一股”的桂冠,刘积仁因此被称为“软件教父”。

经过30多年的风雨洗礼,东软集团的业务布局不断丰富,涉及软件、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继东软集团成功登陆A股后,近年来东软集团陆续将旗下优质业务分拆上市。2020年9月,东软教育在港交所鸣锣上市,这是刘积仁名下的第2家上市公司。

投资家网获悉,近日东软医疗再度向港交所递交IPO申请,中金和高盛担任联席保荐人。倘若东软医疗本次IPO顺利上岸,现年67岁的刘积仁将收获人生中第3个IPO。

东软医疗成立于1998年,一直专注于大型医疗诊断及治疗设备的开发,目前产品种类已经进一步扩展到医疗影像解决方案和服务。

作为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领导者之一,东软医疗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例如,1997年中国第一台全身CT在东软下线,使中国成为美、德、日、荷之后第五个能够自主制造CT机的国家,成功打破海外巨头的垄断。

在CT机之后,东软医疗又相继研发出中国第一台超导磁共振、第一台DR、第一台三维彩超等等。可以说,一部东软医疗的历史,就是半部中国医疗影像设备的历史,东软医疗是业内公认的中国CT“一哥”。

经过24年的悉心布局,东软医疗的业务触手不断外延,目前公司旗下业务涵盖数字化医学诊疗设备、设备服务及培训、MDaaS平台(医疗设备和医疗影像数据服务)、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四大板块。

目前,东软医疗已在1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110多个国家通过分销商或直接向客户销售产品及服务,公司的收入大部分来自国内。2021年,公司的国内和海外销售额分别占其收入的83.2%及16.8%。

在医疗器械领域,CT机是高端医疗设备当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本身售价不菲。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东软医疗CT机的平均售价在140万元至170万元之间。受全球疫情等因素影响,公司CT机的销量扶摇直上,从2019年的527台大幅增至2021年的1,084台。

截至2022年6月30日,东软医疗在全球共安装超过44,000台医学影像设备,其中超过18,000台医学影像设备由超过9,600家国内分销商或中国终端客户购买,超过5,100台医学影像设备已接入到MDaaS平台。

受益于此,东软医疗近年来的收入数据节节攀升。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总收入分别为19.08亿元、24.59亿元、28.03亿元、15.02亿元,过去3年半公司总收入高达86.72亿元。

从收入贡献来看,目前CT仍是东软医疗最核心的产品线,2020年其CT产品收入为12.9亿元,占总收入的52.6%。按2021年收入计,东软医疗在中国CT制造商中排名第五,而前四大市场参与者中,有三家为海外CT制造商,一家为国内制造商。

根据灼识咨询数据,2021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达到524亿元,2015年至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9.7%;预计到2030年,我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将达到1115亿元,2021年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为8.8%。

以CT领域为例,2021年全球CT市场规模约146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约24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5.8%。伴随我国基层医疗设施投资建设力度的加大,CT领域出现较快增长。2021年中国CT市场规模约达158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3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8.5%。

从CT保有量来看,中国在2019年达到24,743台,但与发达国家仍存在显著差距。2019年,日本、美国每百万人CT人均保有量分别约为111台和44台,同期中国约为18台,仅约为日本、美国的六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未来仍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东软医疗能够取得今日成就,与创始人刘积仁长达24年的辛勤付出息息相关。

刘积仁1955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17岁那年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钢铁工人,待国家恢复高考后他成了最早一批上大学的人。

刘积仁在东北工学院(现在的东北大学)应用计算机专业读了四年本科、三年硕士,后由老师推荐远赴美国国家标准局继续攻读博士,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博士。

1987年回国以后,刘积仁历任东北大学计算机系讲师、教研室主任、教授、软件研究中心主任。在成为教授的那一年,刘积仁只有33岁,是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教授。

刘积仁创办东软集团,源于一次偶然。1989年,一家名为阿尔派的日本企业到访东北大学,此行目的是希望与东北大学在机电一体化方面进行合作。

作为东北大学的代表之一,刘积仁参加了接待工作并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令阿尔派为之一振,当场就表示想与他合作。

经过深入交流,双方确定了合作模式,由阿尔派出资30万美元,刘积仁则以东北大学软件实验室为全部出资,双方合资成立“沈阳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这便是东软集团的前身。

由于阿尔派是一家专门做汽车软件系统的公司,所以这间合资研究所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阿尔派开发汽车软件系统,这也奠定了东软集团的汽车软件基因。

对于身份的转变,刘积仁颇为不适,他曾笑言:“我33岁做教授,感觉很自豪。那时我对商人的印象不好,感觉商人把钱看得很重。当有人叫我刘总时,我非常不舒服。”

这样的职业习惯被一直沿袭下来,即便早已是知名企业家,今天的刘积仁仍被称为“刘老师”。在忙于创业的同时,刘积仁并未放弃教学工作,他在40岁那年成为东北大学的副校长。

1996年,东软集团在上交所敲钟上市,摘得“A股软件第一股”的桂冠,刘积仁因此被外界称为“软件教父”。东软集团当前市值超130亿元,这是刘积仁名下的第1家上市公司,也是其资本运作当中的里程碑事件。

上市之后,东软集团经过数次大规模的转型升级,旗下业务边界不断向外延伸,出海业务也做得风生水起,在全球拥有20,000余名员工,分子公司研发服务网络涵盖近100个城市。

管理东软集团数十年,刘积仁最大的体会便是:“对于企业在不同时期要有不同活法,一边生存一边寻找下一个阶段的活法,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所以要持续打造生命力,这个过程主要体现为与环境之间的争斗。”

在刘积仁的运筹帷幄下,“东软系”的商业帝国日益壮大。据企查查显示,刘积仁担任法定代表人的公司有30家,控制企业多达83家,涉及智能汽车互联、商业服务、医疗、金融、制造等诸多行业。

正如刘积仁所言,“东软系”不断扩大版图,目的是打造上市公司集群,通过分拆推动创新业务发展,进一步加强对东软集团资产的控制。即通过独立子公司上市,占据更多市场份额,进而反哺母公司,推动集团影响力。出于这一战略,“东软系”公司近年陆续开启上市进程。

2020年9月,东软教育在港交所鸣锣上市,募资近8亿港元,当前市值超28亿港元。2021年5月,东软医疗和东软熙康同时开启港股IPO。东软集团旗下的国内最大医院ERP软件供应商望海康信目前正处于上市辅导中,拟冲刺科创板。

此外,东软集团旗下专注汽车软件开发的东软睿驰,于2021年完成首笔融资,投后不再纳入东软集团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似乎在为上市做准备。目前,刘积仁名下多个项目正在冲刺IPO或即将开启IPO,其多年布局正在迎来丰收季。

刘积仁的资本运作能力大家有目共睹,但东软医疗的上市之旅却颇为坎坷。

实际上,早在2020年6月,东软医疗曾在科创板递交招股书,当年11月铩羽而归。2021年5月和12月,东软医疗曾先后两次递表港交所,皆因6个月后无进展而“失效”。本次是东软医疗第三次递表港交所,也是其第四次冲击IPO。

这或与东软医疗的盈利情况有关,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东软医疗的净利润分别为0.82亿元、0.93亿元、2.97亿元、2.19亿元,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不过,东软医疗的盈利十分依赖政府补助、合同利息、无形资产出售等其他收入。2019年至2021年,公司确认的其他收入分别为1.32亿元、1.57亿元、2.89亿元,若不计算其他收入公司同期内处于亏损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成都核酸检测系统连续两次崩溃,尤其9月2日晚间,核酸检测系统异常导致采样排队时间过长,现场核酸采集医护人员将手机高举过头顶的照片刷爆网络。作为该检测系统开发企业的东软集团,很快被广大网友送上“热搜”。

(图片来自:微博)

面对舆论压力,东软集团发布声明称,出现的系统问题,原因为网络故障,与核酸检测系统软件无关。然而,仅一个小时后,东软集团就遭遇四川通信管理局“打脸”,后者发文称:“全市通信网络运行平稳,各核酸检测点移动网络覆盖良好,没有出现网络拥塞和故障。”

据悉,东软集团的全场景疫情病原体检测信息系统于2020年12月开发,已在国内17个省120多个地市部署应用,包括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人口超大型城市,已累计检测超过140亿人次。

无独有偶,这并非东软集团的核酸检测系统软件首次出现故障。今年1月,西安“一码通”发生故障,负责业务平台运维服务的就是西安东软。当时东软集团也在互动平台上做出回应,表示该故障与应用层无关。

在防疫常态化背景下,核酸检测关乎国计民生,系统频频故障无疑为抗疫工作添了不少波折。东软集团的核酸检测系统是否安稳无虞,仍需经过现实中的重重考验。而东软医疗第四次冲击IPO能否顺利上岸,如刘积仁预期那般反哺母公司,目前来看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