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四十二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四十二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笔者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清朝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明亡。同年5月清兵进京,10月顺治帝迁都北京,清政府开始统治中国。

对于满清的统治者来说,一方面必须压制各种反抗,另一方面也必须尽快融会吸收汉族传统文化,从而实现长久的统治。为此,清政府采取了两项相反相成的文化政策:一是大兴文字狱,以钳制任何可能的文化反抗,二是主动地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整理。而陷入异族统治下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通经致用,朴学逐渐兴起。在朴学学风中成长的金石、考据学,让人们重新发现了秦汉、北朝书法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清代书法发展的新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说,清代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转型和总结时期。

清代前期,国势初平,百废待兴,尚无力过多关心书法,因此这时期基本上延续的是晚明书风,大体可以看作三线发展:一是晚明行草书风的新发展,二是传统书风,三是篆隶初兴。

中国清代书法在近300年的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一场 艰难的蜕变,它突破了宋、元、明以来帖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特别是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方面的成 就,可以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 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頫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如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墉。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理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让之、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纵观清代260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清中期,乾隆、嘉庆前后,董、赵的影响渐弱,文人们向古代传统的追寻逐步深入,这使得篆隶书法的复兴步伐加快了,对晋唐宋元明传统的学习范围也大大扩展,由此成为两股基本的力量。

清晚期,嘉庆、道光前后,阮元、包世臣倡兴碑学,从理论上鼓吹秦汉北碑传统在书法史和书法美学系统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时显学。但深入实践的许多书家,并未完全舍彼取此,而是各取所长,自觉不自觉地寻求融合之道,使两大传统都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宰相刘罗锅刘墉的书法作品

刘墉(1720~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政治家、书法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长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考中进士,先后历任安徽学政、江苏学政、太原知府、冀宁道台、江宁知府、江西盐驿道、陕西按察使、内阁学士、湖南巡抚。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初调入京师后,历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兼吏部尚书、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尚书房总师傅、管理国子监事务大臣等职。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 。刘墉以为官清廉著称,深得百姓信赖,早在任江宁知府时就获赞誉 “少时知江宁府,颇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内,妇人女子无不服其品谊,至以包孝肃比之”,朝鲜使臣称赞。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

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年1月),刘墉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刘墉书法造诣深厚,是当时著名的帖学大家,有“浓墨宰相”之称。

刘墉不仅是政治家,更是著名的书法家,是帖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余三人为成亲王、翁方纲、铁保)。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他对黄庭坚书法深有研究,刘墉行书《评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轴》云:黄文节公书刘墉(禹锡)《伏波神祠》诗,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公尝自言黄龙山中,忽悟草书三昧,又云自喜中年字书稍进,此书后云持到淮南示, 故旧何如。此真迹现在亦不免如坡公所说。

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刘墉之书尤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和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刘墉还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经史,精研古文考辨,工书善文,名盛一时。

主要书法作品有:《行草临颜真卿送蔡明远叙轴》《行书录杜甫赠李白诗页》《行书七绝轴》《行书四言联》《行书节录陆廷灿“续茶经”立轴》《行草书临前贤法帖扇面》《行书远景楼记轴》《行书节录白居易“钱唐湖石记”立轴》《行书录苏轼南堂诗轴》《沉香山子赋》《书心经》《信札手迹》《致字问十三弟札》《致五哥札》《行书苏东坡跋石钟山记》《楷书七言诗册节录》《行书江月五首诗卷节录》《行书题复园学士手画天下名山图节录》《行书临古帖册页节录》《小楷书入法界体性经》《行草书元人绝句》《行书七言联》《行书临米芾诗帖》《临王献之草书扇面》《节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帖》《行书论书句轴》《行书七言联》《行书七言联》《行书七言联》《行书七言联》《行书七言联》《行书七言联》《行楷书诗文卷君平小传》《小楷逸品册节录》《拟范石湖作》《行书刘文清书》《行书评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轴》《草书临古轴》《楷书韩愈送殷员外序》《书法六条屏》《行书节录婆罗树碑记》等。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草临颜真卿送蔡明远叙轴》赏析

刘墉《行草临颜真卿送蔡明远叙轴》76×45.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既奉命于秦淮之上,又随我于邗沟之东,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终之际,良有可称。送蔡明远去。乙未冬日临。石菴居士。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录杜甫赠李白诗页》赏析

刘墉《行书录杜甫赠李白诗页》纸本。纸本行书 18.5×1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秋来相顾尚飘蓬。未赋丹沙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刘墉款题)试砚书。石菴居士。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七绝轴》赏析

刘墉《行书七绝轴》纸本行书。104×53cm,山西省博物馆藏。

释文:桑林伐鼓酒如川,秋社钱多春社钱。尽道升平长官好,五风十雨更年年。野甫表侄,刘墉。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四言联》赏析

刘墉《行书四言联》纸本行书。55.2×16.8cm×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山随画活。云为诗留。石菴。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节录陆廷灿“续茶经”立轴》赏析

刘墉《行书节录陆廷灿“续茶经”立轴》行书。行书 山东省博物馆藏。

释文:竹泉在松滋县南,苦竹寺僧浚井得笔。后山谷见之曰:“吾癞蛤蟆所坠。”因知此泉相通。其诗云:“松滋县西竹林寺,苦竹林中甘井泉。巴人漫说虾蟆碚,试裹春茶来就煎。” 己酉秋七月。 刘墉。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草书临前贤法帖扇面》赏析

刘墉《行草书临前贤法帖扇面》乌纸行草书。乌纸,16×51.2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柳公权尝瓜帖)瓜一颗。时新第一。割而尝之。味又甘好。以表汝之孝也。汝书一行。极佳为慰。告世四娘。诚恳。(张旭草书)秋深不审。气力复如何也。长史世间第一书。(苏轼醉翁操)空山无言。唯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内有心也哉此贤。坡公书。含澂妹丈鉴。石菴刘墉。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远景楼记轴》赏析

刘墉《行书远景楼记轴》纸本行书。 165×56.1cm 辽宁省博物馆藏。

释文: 四月初吉,穀稚而草壮,耘者毕出。立表下漏,呜鼓以致眾。择其徒為眾所畏信者二 人, 一人掌鼓, 一人掌漏,进退作止,惟二人之听。七月既望,穀艾而草衰,则仆鼓决漏, 买羊醴酒,以祀田祖。壬子秋日,节书东坡远景楼,记於丹林诗兴之轩,石菴居士。

此书书法魏晋,笔意古拙,貌丰骨厚,自成一家。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节录白居易“钱唐湖石记”立轴》赏析

刘墉《行书节录白居易“钱唐湖石记”立轴》行书。山东省博物馆藏。

释文: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余顷。先须别选公勤军吏二人,(一人)立于田次,(一人立于湖次,)与本所由田户,据顷亩,定日时,量尺寸,节限而放之。 刘墉。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录苏轼南堂诗轴》赏析

刘墉《行书录苏轼南堂诗轴》纸本行书。86×33.5cm,云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客来梦觉知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颍滨谓此诗似刘梦得。石庵。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草书临陆游与明远书帖扇》赏析

刘墉《草书临陆游与明远书帖扇》草书草书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秋雨。尊候轻安。卿禅师遗墨甚妙。恨见之晚。辄题数行。不足称发扬之意。皇恐。得暇见过。不宣。奉简明远老友文字共四轴。又五册。纳去。五派图四轴。数日前已就付来人去矣。游。——宋人皆学鲁公书,而益之以杨少师林侍郎,鲁公难到,杨亦未易凑泊,林颇易学之,即得如放翁此札,宛与深慰帖相似。石庵临拜识。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沉香山子赋》赏析

清代刘墉书法墨迹欣赏《沉香山子赋》纸本,上海朵云轩藏。原文:古者以芸为香,以兰为芬,以郁鬯为祼,以脂萧为焚,以椒为涂,以蕙为薰。杜衡带屈,菖蒲荐文。麝多忌而本羶,苏合若芗而实荤。嗟吾知之几何,为六入之所分。方根尘之起灭,常颠倒其天君。每求似于仿佛,或鼻劳而妄闻。独沉水为近正,可以配薝卜而并云。矧儋崖之异产,实超然而不群。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顾占城之枯朽,宜爨釜而燎蚊。宛彼小山,巉然可欣。如太华之倚天,象小孤之插云。往寿子之生朝,以写我之老勤。子方面壁以终日,岂亦归田而自耘。幸置此于几席,养幽芳于帨帉。无一往之发烈,有无穷之氤氲。盖非独以饮东坡之寿,亦所以食黎人之芹也。

《沉香山子赋》是宋代苏轼为其弟苏辙的生日而写的,内容是以海南沉香的品质,寄寓于苏辙文辞质美,使读者如闻其香。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书心经》赏析

清朝刘墉书法作品欣赏《书心经》。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刘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

评论家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他的书法的特殊韵味,备受历代人所喜爱。

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信札手迹》赏析

浓墨宰相刘墉《信札手迹》欣赏。释文:敬候绂庭尚书制军大人安好。接读教言,深荷存注。得悉兴居之胜,尤为遥颂,且慰渴仰也。此际贫窘,实望周济,拜领申谢。弟一无善状,惟辞受未损声名。公之雅惠不受,即是不通,又将何处求助邪,愧恧终不免耳。政务驭重,眷赍优隆,奏绩承禧 ,钦向曷既。弟精神气力极好,来弁具见,自能口禀。手此复候,幸恕不荘。尚书制军大人阁下。世弟刘墉顿首拜启。白露日。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致字问十三弟札》赏析

刘墉行书《致字问十三弟札》,广西桂林图书馆藏。

释文:字问十三弟安好!五月间接手书,欣悉起居安善为慰,承惠食物,多而且美,容面谢。兄今年生日,谢却祝仪等物,乃五兄,专差到银六百两,并衣料等物。兄将银受留,而衣料着来人带回。却之虽属不恭,典当殊为可惜。此意未知能达否?再报示既筠谷弟览。十一兄 墉寄 十二月三日申刻。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致五哥札》赏析

刘墉行书《致五哥札》,广西桂林图书馆藏。

释文:要写之纸收写。家信接到。猫二个,一个头上黑花,一个所谓黄梨猫耶,并送一牡一牝,卷一,又扇一柄,交卜先生处。明日弟在城,后日赴园。并闻兄处鸡黄之面甚佳,弟之切面者欲得一见而学之,祈惠少许作样也。五哥览。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苏东坡跋石钟山记》赏析

刘墉 《行书苏东坡跋石钟山记》刘墉 行书 苏东坡跋石钟山记 。钤印:刘墉、石庵。落款:梅邨仁丈大人雅属即希正腕,庚申秋日石庵刘墉。鉴藏印:飞卿过眼、栩缘所藏,家英辑藏清儒翰墨记、小莽苍苍斋,朵云轩鉴定。备注:朵云轩旧藏 带火漆。这幅小行楷,书作于庚申(1800年)秋日,是刘墉年逾八旬时一幅精作,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且字字醇厚含蓄,精彩绝伦,行云流水般已达到“人书俱老”的仙家意境。挥墨间,藏锋敛锐而具神清气爽之乘,墨浓笔沉而无迟涩痴滞之弊,堪称佳作。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楷书七言诗册节录》赏析

刘墉《楷书七言诗册节录》,故宫博物院藏。《小楷七言诗》册,清,刘墉书,纸本,纵6.9厘米,横11.8厘米。

此册录抒情长诗,末识:“丙辰秋有九月重阳二日书于久安室”,署款“东武石庵”。下钤“刘墉”、“石盦”印二方。末页钤“昆”、“虔”连珠印。首页裱边钤“子固之印”一方。后附晚清邵松年跋二段。

“丙辰”为清嘉庆元年(1796年),刘墉时年78岁。

此册书法朴实沉厚,结体圆整,有魏、晋人遗韵。清人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记云:“文清七十以后,潜心北朝碑版,虽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兴学识超然尘外。”从此册不难看出刘墉晚年书法吸收了北碑的某些特点,在原来圆润遒媚的书法风格中融入方硬刚健的笔法,使其书风为之一变。册后邵松年在题跋中称此册“锋发韵流,有一泻千里之势,而结体圆整,动中规矩”。此册代表了刘墉晚年小楷的艺术水平。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江月五首诗卷节录》赏析

帖学大家刘墉行书《行书江月五首诗卷节录》刘墉行书诗卷江月五首并引,故宫博物院藏。刘墉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题复园学士手画天下名山图节录》赏析

刘墉行书诗卷《行书题复园学士手画天下名山图节录》,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临古帖册页节录》赏析

清代刘墉《行书临古帖册页节录》,洒金纸本,32×14厘米,庚申(1800年)秋日,刘石庵书法墨迹图片。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小楷书入法界体性经》赏析

清代刘墉《小楷书入法界体性经》,册页27开,每页尺寸:25.6×30公分,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草书元人绝句》赏析

刘墉《行草书元人绝句》,90×36.9cm,四川省博物馆藏。

释文:霏微梅雨暗林塘,润被琴丝草木香。卷箔小窗看远岫,篆烟低袅伴清凉。石庵。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七言联》赏析

刘墉《行书七言联》,蜡笺93.5×21.2cm×2,安徽省博物馆藏。

释文:句里江山随指顾,舌端幽眇致张皇。后山句。石庵。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临米芾诗帖》赏析

刘墉《行书临米芾诗帖》,80.1×46.7cm,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三枝朱草出金沙,来自天支节相家。当日蒙恩预名表,愧无五色笔头花。米南宫诗帖。石庵。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临王献之草书扇面》赏析

刘墉草书《临王献之草书扇面》洒金笺,16×59.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王献之庆等帖)庆等已至也。鹅差不。甚悬心。直道寻去。奴定西。诸分张可言。(王献之西问帖)得西问不。寇复云何。令人邑邑。具示。(王献之不审尊体帖)昨夜眠多少。愿尽宽喻理。忧驰可复言。若得消息。(草书)。内擫外拓。大叚然耳。不可执也。刘墉。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节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帖》赏析

刘墉《节临颜真卿送刘太冲序帖》立轴,山东省博物馆藏。

释文:开府垂明于宋室,泽州考绩于国朝,道素相承,世传儒雅,尚矣!夫其果行修洁,斯文彪蔚;鄂不照乎栘华,龙骥骧乎云路。则公山正礼,策高足于前;冲与太真,嗣家声于后,有日矣!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论书句轴》赏析

刘墉行书《行书论书句轴》纸本,93×36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张长史书颓然天放,真天下奇书。非世间隔帘听 琵琶之比也。少陵云草书非古空雄壮,与东坡意同。石庵。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七言联》赏析

刘墉《行书七言联》,纸本132.8×30.6cm×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食笋全胜鱼肉味。截筒谁作凤凰吟。石菴。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七言联》赏析

刘墉《行书七言联》,127×27.5cm×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幽人来闻篱边菊。僊客相论海上琹。石菴。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七言联》赏析

刘墉《行书七言联》,描花绢本,131.5×32cm×2

释文:天机道筦闲中契,范水模山静里商。石庵弟,墉。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七言联》赏析

刘墉《行书七言联》,124×29cm×2,上海朵云轩藏。

释文:幽人来问篱边菊。仙客相论海上琴。石菴。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七言联》赏析

刘墉《行书七言联》,148.8×33.3cm×2,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种成和露桃千树。借与摩霄鹤数群。刘墉。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七言联》赏析

刘墉《行书七言联》,纵171.6厘米,横36 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客过茅蓬非率尔,诗如锦绣益飘然。石菴。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楷书诗文卷君平小传》赏析

清代刘墉行楷书诗文卷《行楷书诗文卷君平小传》纸本,纵26.8cm,横115.2cm。故宫博物院藏。之一

此书笔厚貌丰,骨力内藏,墨色浓重浑厚,线条粗细相宜,结字互为递映,风格丰润中又具节奏感。刘墉书法主宗苏轼,然讲究结字,强调写字不求平齐,须如鸟羽鱼鳞般富有层次,以避免呆板。此卷行楷即具玲珑巧妙之笔韵,较其他学苏字者尤胜一筹。之二

释文:君平卜筮于成都,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蓍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导之以善,从吾言者已过半矣。裁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闲肆下帘而授老子,博览无不通,依老子严周之指,着书十余万言。扬雄少时从游,学以而仕京师显名,数为朝廷在位贤者称君平德。杜陵李强素善雄久之,为益州牧,喜谓雄曰:“吾真得严君平矣。”雄曰:“君备礼以待之,彼人可见而不可得诎也。”强心以为示。然及至蜀,致礼与相见,卒不敢言,以为从事,乃叹曰:“扬子云诚知人。”君平年九十余,遂以其业终,蜀人爱敬至今称焉。

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观变穷大易,探元化群生。寂莫着道论,空帘闲幽情。驺虞不虚来,鸑鷟有时鸣。安知天汉上,白日悬高名,海客去已久,谁能测沉宦。

子云从学于君平,而君平所着之书不传于世,想子云未能为之阐扬,抑君平自秘不以授子云邪。石庵。之三

顾莼书法题跋刘墉行楷书诗文卷之四

郭尚先、戚人镜楷书题跋之五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小楷逸品册节录》赏析

清代刘墉书法墨迹《小楷逸品册节录》纸本,石庵书于嘉庆元年(1796)。各页均纵11.8厘米,横6.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刘墉的书法,初看圆润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络分明,内含刚劲。刘墉精于小楷,其特色由此件作品可窥一斑。他书的蝇头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气象,结体丝毫不令人觉得拘紧,点画洁净讲究。尤其粗重与纤细交织在一起,加之偶尔揉入行草笔意,使得整个作品在规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动活泼的情趣,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后世人们称许他的小楷不仅有钟繇、王羲之、颜真卿、苏轼的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实不为过。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拟范石湖作》赏析

刘墉书法手卷欣赏《拟范石湖作》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刘文清书》赏析

刘墉《行书刘文清书》之一

刘墉《行书刘文清书》之二

刘墉《行书刘文清书》之三

刘墉《行书刘文清书》之四

刘墉《行书刘文清书》之五

刘墉《行书刘文清书》之六

刘墉行书墨迹欣赏《行书刘文清书》,书法作品图片6张.

刘墉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并称为乾嘉年间国朝四大书家。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行书评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轴》赏析

刘墉《行书评黄山谷经伏波神祠诗轴》, 冷金笺 ,纵129.4厘米,横6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黄文节公书刘宾客(禹锡)《伏波神祠》诗,雄伟绝伦,真得折钗屋漏之妙。公尝自言黄龙山中,忽悟草书三昧,又云自喜中年字书稍进,此书後云持到淮南示, 故旧何如。此真迹现在亦不免坡公所识。石菴。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草书临古轴》赏析

刘墉《草书临古轴》绢本草书 124.5×61cm 湖南省博物馆藏

释文:知有汉时讲堂,未知是汉何帝时立。知画三皇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者,不欲因摹取当可得,不信具示,为欲广异闻。

款署:坡公有临本,且记云得右军笔意,不虚也。石庵学书。钤印:刘墉之印、石庵。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楷书韩愈送殷员外序》赏析

刘墉(作品欣赏刘墉《楷书韩愈送殷员外序》屏轴水墨纸本。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书法六条屏》赏析

刘墉(作品欣赏刘墉(《书法六条屏》屏轴 水墨纸本。

清朝时期四大书法之一著名书法家刘墉 《行书节录婆罗树碑记》赏析

刘墉(作品欣赏刘墉( 《行书节录婆罗树碑记》 立轴 水墨描龙纹绢本

在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后,随着中国社会陷入战乱频仍的近现代,书法也曾经一度受到过强烈的冲击,经受了风雨的考验。现在,她又迎来了复兴的机会,不仅在全国出现了持续多年的热潮,而且影响及于世界。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应该更加热爱她,更加为她而努力工作,使她得到更辉煌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