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谁 就会遇见谁「你是谁就会遇见谁读后感」
最近很多人关心你是谁 就会遇见谁「你是谁就会遇见谁读后感」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你是谁 就会遇见谁「你是谁就会遇见谁读后感」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有书君说
三十三岁的韩愈因仕途不顺闲居在家,百无聊赖下,他突然想到了已中进士、却未入仕途的好友孟郊。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遭遇,让韩愈感慨万分,于是提笔写下了《与孟东野书》。
韩愈在开篇写道:“与足下别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悬悬于吾也 。”
这一句“足下”,表达了他对好友深深的思念和尊重。
或许你会很奇怪:既然是要表达尊重,怎么能把对方称为“足下”呢?
“足下”不就是脚下嘛,这哪里有丝毫尊重之意呢?
这就要从“足下”这个词背后的故事说起了。
周旋列国,不避艰险
俗话说,最是无情帝王家。
春秋时期的晋国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浓缩版的春秋史。
家族之间勾心斗角,上演着一幕幕相爱相杀的大戏。
晋献公时期,宠妃骊姬想要改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太子。
于是,她设计逼死太子申生,接着又开始诬陷晋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
无奈之下,为了保命的重耳只能选择逃离晋国。
好在重耳自幼喜好结交贤士,所以在出逃的时候,有几位仁人志士决定追随他同去。
其中有一人叫做介子推。
虽然众人在逃亡路上勠力同心,但毕竟是逃亡,其中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凶险。
先是重耳的父亲派兵来追杀,后是重耳的兄弟派兵来追杀,堂堂一国公子,竟狼狈得犹如一只过街老鼠。
有一年,重耳一行逃到卫国,当时的卫文公迫于晋国的压力,没有给重耳一行任何好脸色,于是他们只好悻悻地离开卫国。
不过,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跟随重耳的一行人中,有一个叫作头须的随从,他因为受不了苦,于是就偷光了重耳的干粮,一个人逃走了。
重耳无粮,饥饿难忍,只能向沿途的农夫讨要点吃的,但农夫们看到他那落魄的样子,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拒绝也就算了,这些人还嘲讽他,只见一个农夫随手就从地上拾起一块土,然后递给重耳说:“这个给你,拿去吃吧。”
正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但即便落了平阳,也终究是虎,也依然有自己的骄傲。
重耳见农夫无礼,不由得怒气勃发,随即便想提起拳头好好教训这农夫一顿。
后来在随从们的劝谏下,才渐渐消了气。
本就是四处逃命,如今又断了口粮,这让本就营养不良的重耳染上了风寒,而且病势凶险!
这天,发着高烧的重耳在睡梦中喃喃呓语,他迷迷糊糊地呻吟道:“我……我想喝肉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已经好几天都没有干粮吃了,哪里还有肉给他熬汤呢?
众人虽然忙作一团,但却无能为力。
这时,介子推想到了办法!
为了让重耳喝上这一口“救命汤”,介子推独自一人来到山沟里,忍痛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大块下来,并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喂给重耳。
此时的重耳已是“三月不知肉味”,一见到肉汤,不由得大喜,连忙端起碗,一口喝干。
后来,当他得知自己喝下去的肉汤,居然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感动万分,不由得对天发誓道:
“他日我若能成为晋国国君,必当重重报答介子推,天地为证,决不食言!”
介子推听了重耳的话,只是笑着说:
“我不求公子日后的报答,只求您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好国君,这就足够了。”
也许是介子推的忠诚感动了上天吧,喝下了肉汤后的重耳,竟恢复了往日的神采,一行人也得以继续前行。
终于,在流亡十九年之后,重耳顺利返回晋国,登上大位,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晋文公。
(晋文公)
辞不言禄,龙蛇作歌
重返晋国的重耳励精图治,重振晋国雄风,一跃而为霸主。
与此同时,重耳也开始大封功臣,尤其是那些曾与自己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的功臣。
可是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晋文公几乎封遍了所有功臣,就连仇人甚至都得到了封赏,可唯独没有当年“割股啖君”的介子推。
其实,这并非是晋文公忘恩负义,而是他尊重介子推的个人意愿。
当初,重耳在秦军的护送下,即将渡过黄河、回到晋国即位的前夕,跟随重耳一起逃亡的老臣狐偃突然对重耳说:
“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老臣了,跟随您这么多年,也犯了不少错,现在你功成名就,也用不上我了,就让我告老还乡吧。”
重耳当然明白狐偃的忧虑,他知道对方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忘恩负义,过河拆桥。
于是,重耳当即把一块玉扔到黄河里,然后信誓旦旦说道:
“回国之后,如果我没有好好对待功臣,下场就如同这玉,请河伯明鉴!”
正当重耳在这边激情澎湃地发誓时,那边的介子推却淡淡说道:
“公子得国,本是天定,我们有什么功劳呢?即便有些许微劳,又怎能向国君邀功呢?我誓不向主公邀功!主公也不必封赏我!”
因此当重耳大封功臣的时候,介子推选择了默默离开,隐居山野。
介子推的母亲对他这一行为很不解,便问他:
“你为什么不去请求赏赐呢?”
介子推说道:
“我指责了那些邀功之人,反过来却要效法他们,那我的罪过就比他们还大了。而且我已经发誓决不要封赏了,又怎能食言?”
母亲继续说道:
“那你也应该让他们知道你的心思啊。”
介子推笑道:
“但求心安,又何必多做解释呢?”
就这样,母子二人真就隐居于深山之中了。
不过在隐居山林之前,介子推写了一首“龙蛇歌”挂在了城门之上:
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
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返其渊,安其壤土。
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
歌罢拂袖而去,不知所终。
功名深藏,虽死犹生
后来,这首歌传入重耳的耳中。
重耳感叹道:
“这条蛇就是介子推啊,我正在担忧国家的事情,没有考虑到他的感受,这实在是我的疏忽。”
重耳心中对介子推充满了愧疚,他不想被世人认为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于是便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前来受封。
当得知介子推早已隐入绵山时,重耳更是亲带人马前往山中寻访。
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寻到介子推的踪迹。
这时有人向重耳建议放火烧山,到时候介子推被逼无奈,只能出来相见了。
于是,重耳下令三面烧山,自己则在另一面生路上等待介子推的出现。
可是,大火直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却始终没有出现。
等到火熄灭之后,重耳赶紧令人去寻找介子推,结果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骨。
重耳见状悲痛万分,他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不已,正当他准备吩咐人安葬介子推的遗体时,却发现被烧枯的柳树上有个树洞,而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重耳掏出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这样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在临死之前仍然不忘国家,竭尽心力劝重耳做一代贤君,这一片丹心令重耳感动万分。
重耳感念忠臣之志,将介子推葬于绵山,为其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为了表达对介子推的纪念,在其死后第二年,重耳亲自来到柳树前祭拜他。
没想到,当初那棵被烧焦的柳树,竟然奇迹般地抽出了新芽,人们认为这棵柳树是介子推生命的延续。
重耳望着复活的柳树,就好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
他缓缓走到柳树跟前,珍爱地掐下一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
然后又从柳树上砍下一段树枝做成木屐,经常穿在脚上。
一怀念起介子推的忠义,就看看自己的脚下,嘴里时常念叨着:“悲哉,足下”,然后对着木屐说些感激怀念的话。
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足下”当作一种对他人的尊称了。
(介子推)
一年一清明,一岁一追思
介子推忠君赴义、鄙弃功名的气节,流芳百世,感人至深。
黄庭坚曾写诗赞道:
“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介子推看似迂腐的执着,实则是他高尚人格的体现。
割股充饥不言禄,一世忠义流万古。
他是重耳的足下君,也是后人的“心上人”。
一声足下,一生足下。
其间感怀,无需赘言。
参考内容:
《韩诗外传》《说苑》《琐语》《称谓录》《吕氏春秋·介立》《史记·晋世家》《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东周列国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