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对隋朝的印象「隋炀帝被黑」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对隋朝的印象「隋炀帝被黑」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隋炀帝给人的主要印象是荒淫无能,但《艳史》并没有片面地去刻画他。

虽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批判这个独夫、民贼的滔天罪行,却也没有完全抹杀他在政治上的一些才能。

他凭着过人的才智和坚忍的性格争取到了最能影响隋文帝的独孤后的支持,最终夺嫡成功。

隋炀帝在政治上的表现

小说完整地叙写了隋炀帝的一生,从他的诞生写起,到他被赐身亡而止。

隋炀帝自幼聪明过人,得到了母亲独孤后的喜爱,这对于他最后登上帝位是十分重要的。

独孤后十分顾念自己的小家庭,曾与文帝约定“誓无异生之子”,她期望能全家和睦、父慈子孝,因此对太子杨勇的淫欲放荡及不注重请安视膳,非常不满。

同为独孤后与隋文帝的亲生子,杨勇应该深知独孤后的脾性,以及独孤后对隋文帝的影响力,但是他却不知节制,屡屡违逆独孤后的意愿,挑战独孤后的人生准则,这也注定了他丧失独孤后的支持,最终陷入难以挽回的困境。

而隋炀帝却与大哥杨勇不同,他才智过人“凡天文地理,至于方药、技艺、术数等书,无不通晓”,“好读书,有智略,有识见”,虽是以次不当立,却具有敏锐的政治触觉,懂得投独孤后所好,“晓得独孤后怪人宠妾,他就独与萧妃共处,千恩百爱,并不旁幸一人”。

“凡百所为,皆小心谨慎,毫忽不敢放纵。行之岁余,内外人情,都称颂晋王仁厚”。

他“时时遣人进宫问候,逢着良辰佳节,便采买奇珍异宝,殷勤贡献”,表现出十足的孝子模样。

兄弟二人的截然不同,使独孤后更加喜爱隋炀帝。

此外,隋炀帝“交结众官,便和颜悦色,一个个俱加礼厚待。

先问些治家治国的道理,后讲些忧国忧民的话头”,博得百官的一致好感。

他还摆出不好奢靡,不好华服,不近女色的姿态,赢得文帝的信任,被认为他是贤德大器的好儿子。

但这些并不能改变隋炀帝的政治地位,他必须想办法让父母废掉大哥,立自己为太子。

于是他想方设法探听东宫过失,构陷大哥,并且争取到了独孤后和权臣杨素的支持,在二人内外合力的扶持下终于进驻东宫。

此前,隋炀帝为自己的储君之位做出的所有努力,都足以证明他的能力。

他心机极为深沉,有着疯狂的权力欲望,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不惜踏过大哥和父亲的尸体,登上至高无上的皇位。

隋炀帝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他鄙视“江东诸主,但知傅脂粉,食玉衣锦,坐在深宫中受用,绝不与百姓相见”,认为此与妇人女子无异,深耻之。

于是他“亲临边境,抚赏各夷,举行三皇五帝的圣事”。

以九五之尊亲临边境,安抚各夷,使天朝之威震四方,成为一时佳话。

此时,隋炀帝新登帝位,国富兵强御临边境,他威武雄霸,意气风发的气度可想而知,而这是众野史小说所未叙及的。

但是,作者也没有忽视隋炀帝巡视四方之威所造成的劳民伤财,并对此做了深刻的批判。

隋炀帝性格残暴,一旦皇权在手,便接受不了任何的异议,不能忍受杨素的傲慢无礼,加速了杨素的死亡。

他毫不手软地处决了谏言件逆自己的高颁、贺若弼,贬斥了苏威、梁毗等忠臣,在宇文达与虞世基等按臣的阿谈奉承和极度的权力欲里迷失了以往的睿智。

隋炀帝希望一展抱负,创立一番盖世功业。

可是西域开市等都只为天下带来弊端而无甚好处,折腾的老百姓痛楚不堪。

他为逸游之乐,建显仁宫,开运河,造龙舟为效仿秦皇汉武,筑长城,四方征战,耗尽天下膏脂,压榨的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丧失了,残暴的性格暴露无遗。

此外,小说还刻画出了隋炀帝好大喜功、刚惶自用,急于求成的性格特点,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他的大业崩盘。

作为后世人,作者还是通过陈后主“莫言无后利,千古壮京华”,肯定了大运河的后世之利。

隋炀帝在权力的顶峰时期,统治一个富强的国家,态意施展自己的抱负,指点江山,必定是志得意满,魄力十足的。

可是一旦辽东屡败,全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他便失去了以往的雄心壮志,变得极为消沉,经常夜难成寐。

听说西苑杨梅枯死,就认为天意如此,自己的气数将近。

此时的隋炀帝已经是个软弱的人了,他只想偏安江东,拒绝回到长安收复西京。

他不复有以往扭转乾坤的魄力,不愿听到任何关于农民起义的消息,不愿意相信部下有阴谋造反的企图,打杀揭发阴谋的宫人,活在自我编织的谎言中。

他己经对自己的死亡做好了准备,随时带有鸡酒在身边,甚至说“联这般一个好颈头,不知谁当祈之”可是当叛军真的拿起刀子准备对他下手时,他却有些惶恐,为了维护帝王最后的尊严,他要求饮鸿酒,被拒绝后,居然大哭乞求全尸,此时的隋场帝已如丧家犬。

作者丝丝入扣地写出了隋炀帝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惊慌,如此的真实可信,又惹人同情。

《隋炀帝逸游召遣》是众短篇小说中内容最充实、隋炀帝形象最丰满的一篇。

写出了隋炀帝为达政治目的矫形饰貌、长期隐忍的耐心,为一己之私而役使天下的残暴,天下大乱无可奈何的软弱,对自己亲生儿子的猜忌等。

《艳史》全书有十九回涉及隋炀帝的政治生活,具体写及隋炀帝政治生活的内容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远远超过了之前的小说。

《艳史》写出了整个政治生活中,隋炀帝性格的不断发展变化。

隋炀帝自幼聪敏有见识,性情偏急,喜用智术。

但是并没有做出什么过分的事情来,直到他将要被分封出去时,才深知纵使有父母喜爱,也不能和太子相比,于是动了谋夺东宫的念头,变得狠毒起来,毫不手软地先后除掉父兄,登上皇位。

小说通过隋炀帝的人生经历,塑造他在政治生活中的形象,写出了隋炀帝从当年意气风发的皇子,威风凛凛的天子,变成萎靡不振的懦夫,最后被近臣所拭的政治生活全貌。

生活中的隋炀帝

小说名为《隋炀帝艳史》,对隋炀帝个人情感生活的描写自然是重中之重,因而对隋炀帝的后宫生活着墨更多,描绘更为详细。

全书有二十七回涉及隋炀帝的后宫生活,具体写及隋炀帝后宫生活的内容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突出了艳史香艳的特质。

《艳史》叙及隋炀帝的政治生活时,作者毫不掩饰对他的严厉批判,甚至认为他是一只老鼠变的,对其厌恶之情喷礴于笔墨。

可是作者对宫廷生活中的隋炀帝却是另一种态度,充满了欣赏和艳羡之情。

毫无疑问,隋炀帝杨广是好色的,他身为晋王时,为了赢得隋文帝和独孤后的欢心,独与萧妃共处,并不旁幸一人,这是他对文帝和独孤后心存畏忌,隐忍了自己的欲望。

夺嫡成功成为东宫太子后,文帝身体日渐潺弱,隋炀帝那蠢蠢欲动的花花肠子就显露出来了,在文帝卧病时公然调戏庶母宣华夫人,这一举动差点令他与皇位失之交臂。

文帝驾崩后,隋炀帝成为新的天子,虽内有萧后的嫉妒,外有杨素等朝臣的舆论压力,还是公然与宣华夫人相好。

宣华身亡后,隋炀帝企图广选美女,以满足自己对女色的追求,遭到杨素的强烈阻扰而作罢。

杨素死后,拦在隋炀帝而前的最大阻力消除了,再也无人能阻挠他广一选天下美女的好事了。

这样,西苑十六院充斥着无数的美女,乘龙舟下扬州的途中有众多貌美的殿脚女,迷楼里也遍布秀丽的童女。

我们熟悉的美女十六院夫人、朱贵儿、妥娘、袁宝儿、韩俊娥、吴绛仙、月宾等接连登场,成为隋炀帝后宫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隋炀帝贵为一朝天子,虽然好色,却也是个十足痴情的男子。

萧后嫉妒宣华夫人,欲将她遣出,隋炀帝百般不愿,却又不好怜逆正妻之意,只得无可奈何将宣华送走。

隋炀帝虽对萧后心生不满,只是强忍,却没有发作,并与萧后同寝如故。

并没有因为另一个美人而伤了这个美人的心,隋炀帝一生都没有嫌弃自己的正妻,一直宠爱有加,这在古代帝王中着实难得。

虽然与宣华相处的时日并不多,隋炀帝对她的思念却令人动容:

炀帝热突突将宣华送出,心中如何不想初几日犹恼在心里,不肯说出过了几时,心中按捺不定,或是长吁,或是短叹,或是自语自言再过几时,茶里也是宣华,饭里也是宣华,梦寐中都是宣华,没个宣华再不开口。饮到半酣之际,炀帝又思想宣华,忽大声地说“人生天地间,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又正当少壮之时,若没有佳丽在前,随心行乐,这些富贵不过都是虚名,要他何用就如眼前,牡丹盛开,非不可爱,然终是无情草木,不言不语,徒恼人心怎如一个可意佳人,有情有色,方是真实受用。

隋炀帝对宣华不只是情欲,还有真挚的感情,少了她在身边连“富贵都嫌弃起来”,宣华一回到身边,隋炀帝便顿展欢颜。

宣华病亡后,“终日只是痴痴迷迷,愁眉泪眼”。

从始至终,他对宣华都是深情一片。

当才色俱佳的侯夫人自杀后,隋炀帝“也不怕触污了身体,走近前,将手抚着她尸骨之上,放声痛哭”。

并亲撰祭文,“自家朗诵了一遍,连萧后不觉也堕下泪来”。

隋炀帝是皇帝,拥有三宫六院,却并没有在众女子面前耍弄权威,对宫中众女子都是极好的,他有颗博爱的心。

隋炀帝自身是个很有诗人气质的天子,宴群臣时,一气呵成《望江南》八言,风头直压群臣。

为携萧后、十六院夫人及众美人、宫女等月夜游西苑,特作《清夜游曲》,还经常在宫中谱写新曲,时时赠诗给萧后、吴绛仙等,尽情挥洒其文学天赋。

隋炀帝还与樊夫人下棋,和秦夫人说半晌话,怕打扰众美人赌歌的雅兴,躲在屏风后偷听,体贴细微之处难以言尽。

隋场帝本人及这一群与众不同的女子使隋宫之中处处充满艺术情趣,弥漫着浓浓的深情。

虽然在政事上,隋炀帝不善听取意见,是个眦眦必报的小人,高纬和贺若弼等就是因为在小事上得罪了他而被杀的。

可是在感情生活上,隋炀帝表现得却极为豁达。

第二十六回“虞世南题诗”,写虞世南草诏书的飘逸之态使袁宝儿看呆了一时。

隋炀帝十分大度地认为这是袁宝儿娇憨可人之处,大方地叫虞世南题诗嘲之。

《艳史》第三十回“总评”指出“袁宝儿注目虞世南,虽憨态,亦是危事”。

正所谓伴君如伴虎,隋炀帝一个不满,袁宝儿和虞世南随时都会人头落地,可隋炀帝却一笑置之,充分展示了他作为风流天子的气度与自信。

在朝堂上,隋炀帝是残暴不仁的,忠臣不是遭贬就是被杀。

可小说对于隋炀帝与王义、马守忠的描写,却感人至深。

王义为报答隋场帝的知遇之恩宁愿自宫。

最后当王义意识到隋炀帝已踏上末路难以挽回时,上疏后自杀,做到了士为知己者死。

隋炀帝与马守忠的主仆情可以从第二十六回看出。

当时天下已经大乱,隋炀帝以征辽为由,行幸江都。

隋炀帝即将离去,马守忠老泪纵横,隋场帝也感伤不己,不断地安抚他,“二人一段依依光景,就像死别生离、再不见而一般”。

写出隋扬帝十分人性的一面,除了关怀女子外,他待尽忠职守的内臣还是很有人情味儿的。

以往的野史小说大都是罗列隋场帝的浪荡逸事,仿佛是一本本隋场帝艳事的记事簿,读之令人索然无味。

《艳史》作为隋扬帝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很好地处理了这些问题,在诸野史小说的基础上做了许多补充。

《艳史》对隋炀帝故事的渲染和增衍,并不是极尽丑化之能事,而是为了突出他风流多情的一面。

这样一位天子身上,散发出的正是浪漫豪宕、怜香惜玉的名士气。

作为封建皇帝,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拥有三宫六院,众多妃殡,但他在和她们交往时却倾注了真情。

他用审美的眼光欣赏着她们,又用一片真诚关爱、体贴着她们,他既是这些女子美貌、才华的欣赏者,同时也是她们的守护者。

在后宫生活中的隋炀帝尽显柔情的一面,而不似在政治生活那般残暴,从而使隋炀帝形象更为立体和真实。

读后感

总的来说,《艳史》通过敷演隋炀帝的奇情艳事,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隋炀帝的多重性格,他既是对父兄痛下杀手的刽子手,对待大臣和百姓凶残的暴君又是才华横溢的天子,温柔体贴的有情人。

尤为可贵之处在于,作品不是单纯地暴露隋炀帝生活的丑恶,而是在揭露隋炀帝荒淫无耻生活的同时,处处把它与人民所受到的残害结合起来,深刻地揭露了隋炀帝的宫殿楼阁是建筑在老百姓的累累尸骨之上的他的美酒佳肴,是人民群众的滴滴血汗化成的,从而揭示了荒淫误国、暴政必亡的深刻道理。

作者在描写隋炀帝的荒淫无耻的生活时,不只是展览罪恶,在羡慕欣赏之外,还饱含着对百姓的深厚同情,带着对隋炀帝的愤怒谴责。

但是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隋炀帝的雄才大略,风流高才,以及他对女子的多情与博爱之心。

作者一方面痛斥隋炀帝荒淫误国,一方面欣赏他的天子风采。

《艳史》充分展示出了隋炀帝形象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较之以往野史小说主要展示其残暴的一面要进步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