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阋于墙而外御其侮」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兄弟阋于墙而外御其辱「阋于墙而外御其侮」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继承人问题在儒家宗法体系里有非常清晰的界定: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也就是说,选择继承人时第一原则是立嫡出,即选正室生的儿子,妾等生的要靠后。第二原则是年龄大小,要选择年龄最长的,而不是最贤能的。

这两个标准比较客观,争议较小,能最大限度的保证传承有序。

只是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并不总是那么有影响力和控制力,尤其是在乱世时。

袁绍去世时,就既没有立嫡也没有立长,而是让他的妾刘氏所生的最小的儿子袁尚做了继承人。

这个结果,成了袁氏集团最后覆灭的基本原因。刘备后来在和刘表讨论继承人问题时就说过,废长立幼,乱之始。只是当时刘表已经身不由己了。所以,刘表家族最后的下场和袁绍家族很像。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守青州,次子袁熙守幽州,小子袁尚作为继承人统领全局守冀州,外甥高乾守并州。

继承权的争夺主要是在袁谭和袁尚之间展开。早在袁绍去世之前,手下文武就形成了两派。以郭图辛评为首的挺谭派,和审配逢纪为首的挺尚派。

官渡战败,虽然伤了元气,但筋骨仍在。于是兄弟俩在曹操还陈兵于外时,便拔刀相向了。

曹操开始攻打驻守外围的袁谭。兄弟俩开始合力抗曹,加上袁熙高乾援兵,倒也能让曹操一筹莫展。

曹操手下大谋士郭嘉献计:兄弟争权,急之相救,缓之则相争。于是曹操撤兵,南攻荆州刘表。

果然,袁谭袁尚兄弟俩开始大打出手。袁尚初战告捷,袁谭降曹。曹操于是集中兵力大败袁尚于冀州。袁谭又加了一把火,把袁尚赶到幽州袁熙处,尽降其众。

曹操又回手打袁谭,一战即溃。袁谭兵败身死。

曹操乘胜追击,袁尚袁熙弃幽州远遁辽东,不久被辽东公孙康斩杀,将两人人头献给了曹操。其间,曹操用计取了高乾守的并州。

至此,曹操平定了北方。从乌桓回来的路上路过幽州昌黎郡碣石山,志得意满的曹操登山而立,面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吟了一首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从公元200年官渡之战,到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得胜回来,用了整整七年时间。

试想当年,如果袁氏兄弟能够团结一心,同御外侮,以四州之地,百万之兵,与曹氏共一争天下也未可知。

诗经里有句话,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我倒以为,兄弟既然阋于墙,外御其侮也只是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