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乡村里的皇嫂(五)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乡村里的皇嫂(五)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知识青年可能要回城!

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晨六点半钟"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隐约品出了一点味道,从此,她细心观察村里那帮知识青年的动静。果然,一个多月后,白莲藕大婶家的知青们从公社开会回来,一个个满面春风,兴高采烈,北京来的知青们特地来到皇嫂家与她道别,她们说,上边来文了,下乡知青可以回城了,而且不仅限于这几年的知青,文革前的知青如果有返城意愿,也可提出申请,酌情处理。知青们还告诉她,返城只限下乡知青本人,家属包括配偶暂不在回城之列。没有多久,下乡知青们陆续离开了他们曾发誓要扎根一辈子的农村,天津的走了,北京的知青们在村口与皇嫂依依惜别,相约北京见。

送走知青,皇嫂心里空落落的,从此村里再无娘家人,她的京腔京韵的口音难觅知音,这,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人家都走了,我呢?她夜不能寐,躺在炕上,辗转反侧,思虑着知青回城的事。他们说了,返城不限于文革时期的这几年,什么意思,那就是不管什么时侯来的,现在都可以走,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通知我这资深知青呢?是当官的忘了?这马下当官的,有几个想着老百姓的,要是你爹你娘的事,我不信你会忘到腚门子后头!噢,也别怪人家当领导的,知青们不是说了吗,要先提出申请,咱还没申请了,人家怎么办理?对,赶紧申请!呀,回城仅限知青本人,我是北京人,黄老四不是呀,他虽在北京干过,但他原籍在这里呀!还有俺的五个儿女,都不能跟俺去,老四呀,俺那结发,俺那亲哎,儿呀女呀,从此咱就城乡相隔,骨肉分离了!看看身边打着鼾的黄老四,睡得那样香,那样甜,她心里酸酸的。想想自从跟老四回乡这二十多年,自已很少给老四个好脸色,把老四当作万恶之源,亲亲的老四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只知道干活受累,像一头牛鞭子抽在身上只知奋蹄不敢反抗,老四呀,真怪对不住你的,老四呀,为妻要走了,往后谁打你?谁骂你?谁给你烧火做饭?谁给你缝缝连连?想到此,不禁悲从中来,抱着老四大哭起来。

老四醒来,听罢媳妇倾诉衷肠,说,"醒着作梦不跟睡觉作梦舒坦",转而一想,要是万一真有可能呢?自从把媳妇带回家这些年,老四一直心存愧疚,认为是自已让媳妇从天上掉到地下,现在万一有希望让媳妇回城,自已无论如何不能再拦着,她享她的福,我受我的穷,我带着孩子在家过!

事至此,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出场了,那便是我。说实在话,皇嫂很看得起我,我上过高中,是村小学的孩子王,皇嫂很愿意跟有文化的人打交道,在她眼里我应该是个文化人,她曾让我代笔写信,这两年经常在代销点把报纸拿到学校让我读给她听。当然,皇嫂不会巧使唤人的,她院子里的脆枣我可以随便吃,而别人是没这个福份的。皇嫂自留地里种的落地黄,自已舍不得吃,专门送到我家里。当然,我也不是难求的人,只要力所能及,我是不会拒绝的。

皇嫂这次找上门,是让我为她写返城申请。尽管心里认为回城是她剃头挑子一头热,根本不可能的事,但绝不能以我的拒绝冷落了她的心,我还是极为认真的为她代笔。我缜密布局,以情谋篇,足以感人心扉,写完念给她听,她哭了。

皇嫂满怀希望地走进了公社大院,找到负责知青安置工作的公社革委会庞主任。庞主任个头不高,很胖,一身肥肉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圆滑地连接起来,他严丝合缝地把自己嵌在那张圈椅上,发酵的酒气随着他粗重的喘息弥漫了他的办公室,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硕大的酒糟鼻上,紫红紫红的,闪着光。

“说吧,嘛事?"他用指甲剔着牙,说话含含糊糊的。

皇嫂赶紧上前一步,毕恭毕敬地说:"主任,不是下乡知青可以回城了吗,各村的知青都回去了,都怪我没有跟组织及时联系,现在才来找你,请你在百忙中……”

“你也是知青?"庞主任从没见过皇嫂,"看你这年纪……"

"噢,是这样的,我跟刚回城的知青不是一批下乡的,我比他们早,我是建国前下乡的知青。看,这是我的申请!"皇嫂把申请递过去。

"哈!哈!哈!"庞主任没接申请,却发出惊天动地的大笑,"哈……哈……建国前下乡知青,俺那亲娘哎,俺活了四五老十,大小也是果木行的人,怎么就没听说还有建国前知青!哈!哈!哈!"他笑得已经喘不上气来,一身肉膘子在圈椅里颤抖,眼泪鼻涕哈喇子汇在一起,长长地挂在嘴巴子上。

皇嫂对庞主任很恼怒,她终于忍不住质问庞主任,

"主任,你认为什么时侯才有下乡知青呢?"

"什么时侯,文化革命时期。"庞主任终于喘过气来。

"那我问你,你认识王银环吗?"皇嫂咄咄逼人。

"不认识,哪村的?"庞主任有点窘相。

"朝阳沟的!"皇嫂把我给她说过的文革前下乡知青全摆出来,"你认识邢燕子吗?你认识侯隽吗?你认识………”

"不认识!不认识!我只知道你不是知识青年,看脸上绉纹一抓一把的,还知识,还青年,哪凉快哪玩去!"庞主任咆哮着。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