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天涯何处无芳草唯独单恋一枝花「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翻译」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天涯何处无芳草唯独单恋一枝花「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在我国的艺术史上,只有一个人被人们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在好几个领域傲视群伦,称雄当世,这个人就是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在散文领域跻身"唐宋八大家";在诗歌领域与江西诗派领袖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在词坛与辛弃疾并称,人称"苏辛";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人称"苏黄米蔡",是北宋四大家之首,其书法作品《黄州寒食帖》被认为是排在《兰亭集序》和《祭侄文稿》之后的"第三行书";在绘画领域与文同齐名,人称"苏文",善画竹,尤善画朱竹,被尊为画"朱竹"的鼻祖,是文人画的开创者。

苏轼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按理说人生应该是完美无憾了。可是因为他心中装着社会底层人民,具有悲天悯人的大情怀,而不是自身利益,所以为统治阶级所忌,落得一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当政大力推行新法,35岁的苏轼在政治上还是个愣头青,看见老师欧阳修和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便也跟着反对,于是被革新派归入守旧派。

后来司马光掌权,要把新法一刀切全部废除,这时候经过多年地方官历练的苏轼看到了新法的一些可取之处,便建议司马光保留新法中对百姓有益的东西,反对把新法全部废除,于是又被守旧派扫地出门。

林语堂曾经说过"(王安石)是一个徒有基督救世之心,而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其实这句话给苏轼最合适。政治不论是非,只讲利益。而苏轼根本就喜欢论是非,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或许他根本就不屑于做那样的政治家。

最后苏轼落得两头不是人,革新派掌权贬谪他,守旧派当政也贬谪他。于是从熙宁二年起,屡遭贬谪的苏轼一直到去世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眉山。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大力启用革新派官员,旋即就把同年兼好友发配岭南,再一次验证了政治不论对错,只谈利益八个字。北宋时期岭南瘴疠之气横行,贬谪岭南就相当于判了死刑,两百多年前的韩愈因为佛骨事件被贬潮州就写下诀别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句说明了岭南的环境恶劣。

58岁的苏轼知道章惇是不打算让自己活着回中原了,便想方设法托人想见到哲宗皇帝赵煦,可是欣赏苏轼的太皇太后高氏已于去年死去,赵煦早已不是在太皇太后面前唯唯诺诺的小孩了,对以往和太皇太后亲近的官员更是厌烦,根本不愿意见苏轼。苏轼在无奈中写下了这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将自己比喻为行人,想与佳人一会却被无视。不得已,苏轼散尽家财将童仆侍女遣散,只有侍妾朝云苦劝不去、誓死相随。

苏轼十分感动,赋诗一首: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无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并在序言中说:"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

当初白居易年老体衰时,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便不辞而别、偷偷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春随樊子一时归"。而朝云的坚忠贞不二让苏轼备觉安慰。

苏轼是少有的心胸豁达之人,既来之,则安之,初到惠州便写下了"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样的诗句,说明他吃得饱睡得香,又有佳人相伴,简直过的是神仙日子啊。

不意造化弄人,绍圣二年(1095年)七月五日,惠州突然瘴疠横流,没想到年近花甲的苏轼没事,才34岁的朝云染上了疫病,日渐消瘦,一日,朝云突然紧紧拉着苏轼的手,口里轻声念着《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苏轼知道朝云是在劝慰他,希望自己看开,不要太过伤心,毕竟苏轼已经六十岁了,伤心过度会伤了身体。

想起刚到惠州之时,为了给苏轼解闷,朝云经常唱《蝶恋花》这首词,每当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便难掩惆怅,哽咽欲泣,待问其原因,朝云却说:"就是不忍心唱'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便大笑道:"我正悲秋,你却开始伤春了。"

传说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朝云想起苏轼在政敌的迫害半生辗转如飘蓬,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却没想过她自己也类似柳绵一般渐吹渐少,终于在三十四岁的美好年纪就要陨落在异乡。因为怕触景伤情,苏轼在朝云去世后再也不听别人唱《蝶恋花》这首词。

往事一幕幕从眼前闪过,突然回到二十二年前的杭州,年仅十二岁岁的朝云在悠扬的丝竹声中长袖徐舒,轻盈曼舞。或许是前生的姻缘,也许是冥冥中的注定,三十九岁的苏轼既然遇到十二岁的朝云,便没有任缘分溜走。而懵懵懂懂的十二岁小女孩子也觉得这个三十九岁的大胡子特别可亲,令人乐于靠近,从此成了苏家的一员。

十二年前,二十二岁的朝云为苏轼生了一个儿子,当时苏轼正给《周易》做传,也希望儿子能够远离政治旋涡,能够快快乐乐地生活,因为遁卦的九四和九五两爻都是吉卦:"好遁,君子吉"、" 嘉遁,贞吉",所以给儿子取名苏遁。可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遁卦是周易第三十三卦,象曰:天山遁,上乾下艮,天下有山。辞曰:亨,小利贞。小人得势,君子退隐,,伺机以救天下。初六、六二、九三都不吉利:"遁尾,厉,勿用有攸往。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系遁,有疾厉。"

果然,第二年(1084年)七月二十八日,不到一岁的苏遁因为严重中暑,在朝云怀里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幼子去世,苏轼和朝云二人陷入了巨大的悲恸之中,苏轼一口气写下了两首诗寄托哀思:

其一

吾年四十九,羁旅失幼子。

幼子真吾儿,眉角生已似。

未期观所好,蹁跹逐书史。

摇头却梨栗,似识非分耻。

吾老常鲜欢,赖此一笑喜。

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

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

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

其二

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

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

感此欲忘生,一卧终日僵。

中年忝闻道,梦幻讲已详。

储药如丘山,临病更求方。

仍将恩爱刃,割此衰老肠。

知迷欲自反,一恸送余伤。

"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令人肝肠寸断,架子上衣服还在,孩子却没了,怎不叫人悲痛欲绝?也许是巧合,也许不是巧合,是苏轼对这个儿子的喜爱刻骨铭心,十七年后的同一天,也就是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66岁的苏轼在与他挚爱的幼子去世的同一天撒手人寰。

朝云去世以后,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孤山的栖禅寺旁的松林里,墓志铭是苏轼亲笔: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后来栖禅寺的和尚在朝云墓旁边盖了一个小亭子,因朝云临死念的"六如偈"起名"六如亭"。苏轼亲手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据地方志记载,南宋绍兴二年(1132),即苏东坡去世后31年,劫匪谢达占据惠州四处焚烧,官屋民舍均荡然无存,独留下白鹤峰东坡故居和朝云墓,并且修葺了故居旁的六如亭,末了才烹羊祭拜而去。

十几年前经过惠州,曾经去瞻仰朝云墓,当年的栖禅寺已经不在了,只有一个小小的墓碑,前面是一个小小的亭子上书"六如亭",亭子的楹联却是光绪年间惠州知府陈维所书:

从南海来时,经卷药炉,百尺江楼飞柳絮;

自东坡去后,夜灯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

时间转瞬千年,瞑目斜倚亭柱,耳边仿佛传来一缕穿越千年的歌声:"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却不知道那片萋萋芳草又是哪位痴情女子所留?我的眼角仿佛有点润湿。

题外话

人生最大的幸运就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朝云一生虽然短暂,但是能够在最美好的年华陪伴在自己挚爱的人身边,已经了无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