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清朝杀夫案「明清时期奇案」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清朝杀夫案「明清时期奇案」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是个重视家庭的国度,自古以来严父慈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影响了很多人。三字经里也说:"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多么重要。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发生在清朝时期的父子相残案。

清朝严父慈母的一家人

"严父"杀子

同治年间,湖南某地一个祠堂里。跪着一个五花大绑的年轻人,看样子也就二十多岁。在年轻人边上站着一个满脸杀气的人,他的眼神让人害怕,他的声音让空间震颤。

他朝着祠堂中的众人说道:"我王友雄一生杀戮无数,只为世间的太平。今日我愿再添杀戮,除此逆子。"说罢他手起刀落,跪着的年轻人缓缓的倒在了地上,没了气息。

祠堂中鹤发的老者,痛心疾首的叹息道:"孽障呀!孽障!养而不教,其过在谁?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故事的一切还要从20年前说起。

清朝父子,父亲的表情是不是很严厉

建功立业的父亲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为了抵挡太平天国的攻势,曾国藩在1853年开始在湖南召集乡勇,组建湘军。

在湖南有一个人叫王友雄,虽目不识丁但为人豪爽仗义,极富胆略。为了建功立业,王友雄抛下了妻子和年仅一岁的儿子,参加了湘军,踏上了征途。

曾国藩组建湘军,创办工厂

军旅生涯是残酷的,夜里枕戈待旦,梦中挑灯看剑。从南打到北,从东打到西,一场场的生死搏杀,让王友雄逐渐做到了都司(四品武官)。此时的王友雄已经阔别家乡二十年。

多年来转战多地,让王友雄和家人彻底断了书信来往。战争结束后,王友雄最牵挂的还是妻儿。他决定回家,看看自己的妻儿。

湘军作战图

归乡遇劫

思乡心切的王友雄水陆交替,朝着家的方向飞速前进。一路上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终于赶到了家乡附近。眼见家乡在望,王友雄顾不得天黑,雇了一艘小舟连夜赶路。船夫是四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身手十分敏捷。在他们的努力下,小舟飞速前行。

行至半夜,正当王友雄熟睡之际,船夫等四人持刀进舱,王友雄很快制服。明晃晃的钢刀架到了脖子上,王友雄见事不可为,奉上钱财跪地乞命。四人却不依不饶,非要劫财害命。

王友雄趁四人松懈的瞬间,跳入河中逃生。多年在长江流域作战,王友雄习得一身好水性。仰仗着这个本事,他成功的游到了河岸躲过一死。

逃过一死的王友雄辗转回到了故里,当他推开家门的那一瞬间他愣住了。眼前不再是那个记忆里明眸皓齿、凌波微步的佳人,而是一个头发花白蓬乱,满脸褶皱,十指枯瘦的老妇人。

艰难的生活在王友雄妻子脸上刻下了诸多痕迹

老妇人看着王友雄,王友雄看着老妇人。四目相对,一种似曾相识而又陌生的感觉。王友雄一句我是阿雄呀,让老妇人瞬间泪崩。

没有想象中的欢声和笑语。老妇人抱着王友雄边哭、边埋怨、边捶打。多年来的委屈和苦楚在这一刻爆发,这些年来已经流干了泪水的妇人泪腺再次爆发。自觉有愧的王友雄和妻子抱头痛哭。

父子重逢

安抚好妻子,王友雄忙不迭的寻找儿子的身影。可院子里哪里还有其他人。妻子看出了他眼神中的期待,对他说起了儿子的去向。

清朝孩童

自从王友雄从军,家中只有妻子和一个不满周岁的儿子。两人无依无靠,只能变卖家产为生。一个普通人家,哪里有能变卖二十年的家产。几年过去后母子两人每日为果腹而奔波,自然无力送儿子就学。

儿子慢慢的和一些地痞无赖混在了一起,沾染了一身无赖气。时而驾舟行走江湖间,趁机杀人越货,打劫钱财。其母屡劝不听,只好听之任之。此时儿子已经外出月余,不知去了何方。

清朝聚集在一起的无赖少年

正在王友雄和妻子交谈间,有一个精壮的男子招呼着人往家中搬运行李。王友雄一看,这正是自己在船中被打劫的行囊。妻子看到来人,告诉王友雄这就是二人的儿子。男子和王友雄一个对视,都愣在了现场,两人都认出对方就是那日舟中之人。错愕不已的男子勉为其难的拜见了父亲,而王友雄假装什么也没发生,对儿子嘘寒问暖,温言抚慰。其实见到儿子样貌的那一刻,王友雄就生了杀心。

几天后,深思熟虑的王友雄召集了乡亲父老,在祠堂中设宴款待众人。席间王友雄拖出了五花大绑的儿子。于是就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王友雄亲手结束了自己儿子的生命。

后记

这是一段记载在《清稗类钞》中的清朝往事。一个在战场拼搏二十年的男子,实在令人敬佩;一个不闻不问妻儿二十年的男子,实在令人不齿。假如他能托人将俸禄带回几次,解决妻儿的生计问题;假如他能有几封书信让妻儿了解他的近况,让儿子有一个可以为傲的父亲。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也许世间就没了这件"父子相残"的人间悲剧。"生而不养",这一切的错又在谁?

参考资料:《清稗类钞》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