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陇西方言「陇西方言词语汇释」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陇西方言「陇西方言词语汇释」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文丨 张仲强

方言是特定地域内的人群、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所使用的语言,是主导性流行语言的变异和区域化,所以,其与人群间交流、生活、文化记录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我国对于方言的研究和整理,可追溯到西汉,有扬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为集大成者。然而在汉以后,方言研究渐成冷门。直至清代“小学”兴起,由文字、训诂而及于方言,有学者始介入方言研究,而方志之撰写亦开列“方言”章节,但大多仅限于方言词汇的罗列。民国初,语言学成为一新学科,于是有章太炎,赵元任,罗培常等语言学家从音韵、语源、语法等角度对汉语言进行科学化研究,方言也成为汉语言研究的一大分支。八十年代初,各地修志兴起,方言亦受到重视。二十多年后,开始第二轮修志,于是方言研究和关注者日众,渐有“方言热”之势。

笔者于八十年代初有幸参予《定西县志》编写,负责编写《方言》章节,二零零三年又参予了《定西地区志》方言部分的撰稿。初为任务,采访、收集、整理、颇不耐繁钜,然日久而成习,由习而生趣,于平日阅读之际,凡与方言俗语、谣谚等有关者,或思之、或录之、或考之,渐成阅读兴趣点之一。今于平日散录于笔记之陇中方言词,及思考之心得择其二三,以求教于方家。

钵浪鼓棒浪头:钵浪鼓为旧时儿童玩具,形似古代之鼗鼓,而于鼓之两侧系以绳纽,左右摇晃,击鼓发声。偶读《心史》“三搭者环剃去顶上一弯头发,留当前发、剪短散垂、却析两边发,垂绾作两髻,悬加左右,肩衣襖上,曰不浪儿。” 读此,始知“棒浪头”一名由形似儿童发型之“钵浪鼓”而来,至今,陇中儿童发型似“不浪儿”者,仍呼“棒浪头”。“不浪儿”当为元遗语。

哈来:陇中方言有“哈来”一词,相当于疑问代词“是吗?”、“是不是?”。元代蒙古语有“哈刺”一词,义为“什么?”“哪里?”与“哈来”同义。来刺双声对转,哈来即哈喇。至今安定通渭方言读“来”如“喇”。

巴不得:《红楼梦》第十四回:“巴不得今日就念才好。”查《汉语外来语词典》、“巴不得”为满语babacitutu的音译,为陇中常用语。

跟前:《红楼梦》第十六回:“我们这爷们,只是嘴上说的好,到了根前就忘了我们。”“根前”现在一般写作“跟前”,为满语jakadt的音译,意指时间和地点,与陇中方言义同。

叉巴克拉:定西方言有“叉巴克拉”一语,意指分开双腿。初不知此一词之所出,偶阅赵杰《从日本语到维吾尔语—北方民族语言水平性研究》,有满语kaba,意为裆分叉处,始知“叉巴克拉”为满语借词。又“胳胛洼”,亦源自满语geji与定西方言同义,即胳肢窝。

朵罗:蒙古语“头”,陇中方言转读如“的老”,义同。

让够:钟进文《甘青地区特有民族语言文化的区域特征》释为藏语,指身体虚弱或性格孱弱。定西方言义同,如“这娃娃"让"得很。”

《甘青地区特有民族语方文化的区域特征》“让够”词条又谓:“该词在河州话中演变为"让欠’或简称"让’,词义还有品德低劣的意思。例如河州话"这个人让欠得很。’ 花儿:"维人要维个英雄汉,让人贵贱不要緾’等”。定西市尤其临洮、岷县、渭源历史上为汉藏杂居之地,语言多有交融,故“让够”这一藏语词出现在陇中汉方言中,亦自在情理中。

马留精:陇中方言,谓女孩顽皮轻佻者为“马留精”,不知其说由来。平时读书留意,得释“马留”者有以下几说:

1、《交广志》:汉马援南征,遗兵十余家不返,悉姓马。自相通婚,以其流寓,号曰马流。

2、猴子的代称。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北人谚语,曰胡孙为马流。”

3、为“沐猴”之音转。龙潜庵《宋元语言词典》:“古之沐猴,即马留。沐,马双声,猴、留叠韵、语转也。”

4、语言学家郑尚芳以为“马留”为古间“猱”的缓读。

按以上诸说,与陇中方言词义相差甚远。而《泰兴方言词汇》谓:“马溜子,轻浮的人,二流子。”与陇中方言义近。但陇中方言专指女孩,未闻有称男孩为“马留精”者。偶忆幼时外祖尝言:明时宫中有马来女孩,甚顽皮,爱打扮,宫中戏称为“马来种”。传至民间,遂讹为马留精。外祖曾经营书肆、博雅好文,遍阅群书,想必此说有出处、且甚合陇中方言“马留精”之词义。

中国与马来之交通汉代已见史载。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在南海方面、汉自武帝始,也开始了远距离的交通。……皮崇、即蒲牢皮散岛,地在马来半岛西南沿岸。”马来人唐人小说中称为“崑侖奴”。《辞海》崑侖条:“古种族名。《旧唐书·南蛮传》:"自林邑以南。皆拳发黑身,通号为崑侖。’按即今之马来人种,爪哇及附近诸岛皆是。”

扎缚:陇中方言,重重嘱咐曰“扎缚”。读清代褚人获《隋唐演义》:“吩咐山上其余喽啰,不许擅自下山。秦叔宝也扎缚那两健步,不可泄漏。” 知扎缚一词由来已久,且广泛流行于北方方言区。

敬火:定西风俗,乔迁新居,必预择吉日,至期、于门前燃放爆竹,以示驱邪。主人于灶前行香,献馔,谓之安灶神。随之升火,亲友往贺,谓之“敬火”。按:此俗为古羌氏遗俗。定西古为羌氏先民生发之地,有马家窑文化等遗存可证。汉代定西地名有狄道、襄道,羌属国都尉等。今西南彝、白、纳西、普米、拉祜、羌等少数民族皆系由甘青一带往迁者。其俗最重火塘、如羌族以火塘三角支架为灶神及家神。灶塘为神圣之地,忌跨越火塘、忌随意触摸三角支架。凡乔迁必行“改火”仪式,点新火,以火焰明暗卜新居来日休咎。亲友往贺、围灶歌舞,祝颂灶神保佑主家安泰吉祥。其俗与定西“敬火”略同。

杂:《广雅·释诂》:“杂、聚也。”《国语》:“故先王以土与金木火杂,以成百物。”郑玄注:“杂,合也。”陇中方言意义相同。如 “把人叫杂”、“把土揽杂” 等。又临洮、渭源有“拉扎节”一俗。有释者谓“秋天庄稼收获拉扎了,以示庆贺”,此乃望文生义!“拉扎”者,古羌语。“拉” 古羌语意为黑、为虎、为女。“扎” 古羌语 “神”,拉扎即黑虎女神之意,拉扎节即祭祀黑虎女神的节日。(详见拙文《拉扎节与黑虎女神崇拜》。)

沈:安定方言,凡事物之美而合意者,谓之“禅”(chan)。按:方言词 “禅” 本字当为 “沈”,为上古汉语词。《史记·陈涉世家》:“颗颐!涉之为王、沈沈者。”应邵注:“沈音长含反。”陈胜做了王,自然得意,不禁感叹:我陈胜做了王,“禅”得很呀!

经佑:陇中方言料理、照看之意。在微博读著名博物家、收藏家樊建川博文:“安仁镇12年了,我经佑博物馆,妈妈经佑菜蔬地。”知“经佑”一词,四川亦广泛使用。陇中因茶马古道而与四川有不解之缘,陇中饮食之罐罐茶、锅盔、炒面、旗花馍馍等皆为当年长途跋涉下四川的脚户为防馊、宜携带而发明的饮食。定西民歌有“下四川”,民间有“石羊吃四川、屙安定”的传说故事。经佑一词两地皆传承至今,说明定西地域文化有许多川文化之因子。

曹:陇中方言中为复数第一人称 “我们”。遍阅诸书、未得其解,后阅《先周历史文化新探》,谓宁县有传说:周老王之母遭追杀,逃至 “曹” 地而生老王。《宁县地名资料汇编》:“曹,为周朝国名,传说在此生一太子,后坐皇位,由此得名"公曹’”。公曹即今宁县和盛镇公曹行政村。按:周不窋与商争,败而逃至曹地,族内遂自称曰“曹”。

干散、嫌谈:《甘青地区特有民族语言文化的区域特征》一书录有清乾隆《循化志》撒拉族“花儿”一首:“大力架牙壑里过来了,撒拉的艳姑哈见了,艳姑的脚大着坏了、脚大手大你甭嫌谈,走两步大路时干散。 “花儿”中 “嫌谈”、“干散” 的意思和陇中方言完全相同,当为撒拉语借词。撒拉族来自中亚撒马尔罕,撒拉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奴支的通古斯组。

络鞮:宋志贤《岷县方言》作“洛蹄”,未知语源。读《汉语外来词词典》:“络鞮(luodi)源自匈奴语,意为生牛皮鞋。”清《岷州志》记载:岷县昔有“五龙大会” 之民间节俗,今已失传。“五龙大会” 为匈奴祭祀大典,可知岷县古为匈奴居地。匈奴语已失传,絡鞮一词糸古匈奴语的孑遗。

褦襶:(褦音nai)古有二义,一为用竹片做胎、蒙以布帛之斗笠,二喻衣服粗重宽大,不合身又不合时者。宋·程晓《嘲热客》诗:“今世褦襶子。触热到人家。” 陇中方言谓人呆笨曰“褦襶”、当为唐宋遗语。

踒:读《焦氏易林》讼之艮一节:“猿坠高木、不踒手足,保我金玉,还归其室。” 陇中方言读踒为me,指肢体扭伤,为上古汉语词孑遗。

打破砂锅问到底:“问” 本字当作“璺”。扬雄《方言》:“秦晋器破而未离谓之璺。”

完也:《战国策》:“不如伐蜀之完也。”《集韵》:“完,五勿切,音遏。 ” “完” 陇中方言读we,与古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