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这个学期什么时候开学「网课结束的句子」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这个学期什么时候开学「网课结束的句子」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4月9日,上海市、河北省、广东省相继公布了开学时间。至此,全国已经有29省市明确了开学时间,最晚4月底会开学。

目前,只有北京和湖北两个省市还没有明确开学时间。

全国开学时间安排表

很多人感叹,这场因疫情带来的PLUS版寒假,终于快结束了!

虽然长假即将结束,但面对这场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却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菜根谭》里写道:每临大事有静气,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疫情期间,我们为逝者默哀,为患者祈福,为依然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医生护士们加油。

所谓岁寒知松柏,我们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对孩子来说这场疫情对孩子真正重要的教育是什么。面对这场疫情,这7句话咱们不妨好好聊聊吧!

视频:新冠肺炎如何攻陷全世界

01

向死而生

跟孩子讲死亡,似乎总有些找不到立足点,也很难有轻松地例子可举,也好像太过于残酷,毕竟离他们很远啊!

但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绵延,却让我们的孩子如此近的接触到死的临近!诚如有个校长在网络开课第一天所讲:我们必将战胜疫情,但请不要为它唱赞歌,要知道很多人已经埋在这个冬天!

海子说:死亡,教会人一切。

谈死必先谈生。

首先,生命本身就是个奇迹,生命可以说是一种高贵的存在,或许我们每年庆生就是这个道理。自己有生命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它的奇特之处还在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所以每个生命都是最重要的,除非你自我定义为卑微的、无足轻重的,没有人可以轻贱你。所以对于生命好不好,我们都要对它负责,好是你的,不好,也是你的,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经历一切。周国平说过:生命是我们最珍爱的东西,它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前提,失去了它,我们就失去了一切。

其次,我们为何而生?毕淑敏曾说过:人生本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但我们每个人要为自己确立一个意义。生活如果缺少了意义,就缺少了乐趣,人就会昏昏度日,空虚麻木。这个意义要经得起时间考验,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不会为之后悔。若要无悔,这个意义必定与感情有关、与精神有关,与金钱关系不大,因为专注于财富积累的人,最后发现物欲的增长并不能给自身带来真正的快乐。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实现自己设定的意义。

人之生必然是相伴于死的,我们每个人从生下来那一刻起,便步入了走向死亡的过程,也就是向死而生。我们不能改变走向,只是走得快慢的问题。走的快的人,因为看透了生死,感到时间不够用,拼命走,看到了更精彩的景致,活出了精彩的人生。走的慢的人,总感到无事可做,认为生命很长,办事拖沓,最终碌碌无为地度过了自己平庸的一生,这不能不说是生命的一种悲哀。

向死而生首先得态度是理解死亡,才能接受死亡,正如尼采所说:参透为何,定能接受。倘若我们能时常想起死亡,想到每天有那么多人死去,想到这次疫情有那么多人丧失性命,而自己还健康地活着,我们才能感到生命的可贵和生活的可爱,再难的事情在生命面前都会显得轻松,人才会豁达和超脱,不会轻言放弃。

告诉我们的孩子,居家生活的困难这点小事对于生命来言真是微乎其微;我们不应该埋怨,不应该颓废,在家也要学会为自己的目标做一些值得做的事情。

因为我们的来日并不长。


02

敬畏生灵

谁都没有想到,春节这个原本万人狂欢的节日今年会这样度过;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的疫情会如此凶猛;谁也没有想到,人类在新冠肺炎前会如此渺微。

这次疫情的“元凶”也在科学家们的努力下,早已大白于天下,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如何传播给人类,今天大家也已经非常清楚,跟“非典”、埃博拉等病毒一样,还是通过野生动物,病毒的宿主也还是那个生灵——蝙蝠。

在历史长河中,物种起源于某种偶然,在悠悠的时间长河里生生灭灭,在有限的空间里竞相生存。它构成了生命的壮观,也构成了死亡的寂寞。各种生灵不知疲倦地盘剥着他们的异类,适者生存,丛林法则,这是动物的天性。但是大自然一直维护着较好的食物链和生存环境的平衡,即使在局部地区出现短暂的不平衡,它也能很快地自我修复。

人,其实也是动物,与其他动物一样的动物。

所以人也会为了自我的存在,拼命扩张这种存在,给他的同类或是异类带来麻烦。

所以为了我们的将来,我们需要告知我们的孩子:人其实是动物,稍有不一样的动物,但终究还是动物。而每种动物其实都是一个个生灵,我们应该互相尊重,每个生灵都有自己自然生老病死的权利,每个生灵都有拥有自己生存家园的权利。

我们既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要建设世界生灵命运共同体。唯有这样,我们才会相安无事,和谐共生。


03

见贤思齐


武汉遭遇新冠肺炎肆虐,钟南山院士来了,有人说:看到钟老来了,我们就放心了。为救治武汉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李兰娟院士团队到武汉仅10天,她带来的李氏人工肝系统、“四抗二平衡” 救治模式就初显成效,两名危重症患者转出了ICU。


李兰娟院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话更是振聋发聩:希望这次疫情结束后,国家能适当管控明星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建议把高薪留给德才兼备的科研、军事人员,教育孩子崇尚科学、尊重科学。


的确,大疫当前,虽然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但是除了资金短缺、预案不完善、行动力差等问题,更严重的是医护人员、科研人员的严重不足,说白一点,由于某些深层社会价值观的问题,致使我们在国难面前,很多人才结构短板问题令人深思。


人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偶像,青少年更是如此。如今,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有自己的偶像,也应该有自己的偶像,因为偶像能给青少年提供成长的动力。


我们也不反对影视明星、歌星成为孩子的偶像,如果他们在成为明星前有着非常励志的表现。但是,青少年在最初崇拜偶像时,往往会采取表层性欣赏的方式。但欣赏一个偶像的外部特征,充其量只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及模仿,却不能促进一个人的自我内心成长。而认同一个偶像的内在特质,则可以推动人对自我的完善,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成长。


是时候我们都该清醒地想一想了。而这次的疫情给了我们家长很多很好的教育素材。在大灾面前,是谁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病毒?在大灾面前,是谁能够保护我们的生命健康?在大灾面前,又是谁在灾情第一线,冒着生命危险不知疲倦地默默奉献?


没有他们我们该怎么办?这时候的娱乐明星们都到哪去了?《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也就是说,遇到一个有道德品性优美的人,就要向他学习,想自己能有他那样的美德;遇到品德不好的人,不是轻视他而离开,而是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好的地方。然何谓贤?仁德也!我们应让孩子努力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要片面追求消费型的低端快乐,要放大孩子的理想格局,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教育孩子要向真正德才兼备的社会实用性人才和做出独特社会贡献的人物学习看齐。


斯如此,则为民族大幸,也定能大兴。



04

家国情怀


与孩子谈论家国情怀,可能有些难度。因为孩子可能对于家庭还是有切身体会,但是国家的概念或许就不是那么清晰了。


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似乎给了我们家长和孩子有了很好的理解家国的机会。


一方面我们可以跟孩子专注于亲情眷念,又能告知孩子互相呵护、家庭完整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源源不断的疫情信息,让我们都可以感同身受民间疾苦、国家之难;还有一方面,全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的凝心救助行动,更能让我们感到国家的强大、众志成城的决心,让我们感到如家般的温暖。


在这样的灾情面前,做好自己的应做的,积极配合大至国家小到社区乃至住宅小区的要求,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这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多难兴邦,大灾凝心。


在这个超长寒假,在疫情面前,给孩子多谈一些假如,假如你是患者,假如你在武汉,假如你是市长,假如你是企业主,假如你是医生等等,你会怎样做。当然也多讲讲现实的那些个人抗灾故事,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重要性;多讲讲社会及团体的抗灾故事,让孩子感受社会的凝聚力;多讲讲国家的抗灾行动,让孩子感受到国家的强大韧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有了精神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义。



05

职业使命


初看这个话题,似乎跟孩子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孩子还没有职业。其实这个职业,可以扩大它的内涵,可以泛指人的角色。这样的话,我想我们就可以和孩子找到共同的切入点。


每次的重大疫情,我们都可以看到一群非常伟大的群体,那就是医护人员,他们会义无反顾的逆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谱写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让我们普罗大众纷纷泪目。


孩子,现在的角色是学生,学生的主要职责是努力求知、健康成长。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我们会看到孩子对待学习的差异很大,很大原因可能就是孩子对学习是谁的事情没有认识到位,到最后都变成了家长求着孩子学。我们也发现自觉学习的孩子,都把学好当作自己的责任。


当然,我们也会发现,有些孩子非常认真学习,但是就学习成绩来讲也未必就是优秀,甚至差强人意。这就是学习的另一种意义,应为他对待学习是认真的,他对自己角色使命是认真的。可以这样预测,这样的孩子在对待将来社会角色,也肯定是认真的,是负责任的。


或许你不是医生或护士,那就不妨多给孩子讲讲这次疫情中他们履职中“舍小家,为大家”逆行的感人故事;如果你是这次疫情的防控人员,在以身作则坚守岗位的同时,不妨给孩子讲讲坚守自己岗位的道理;同时也和一起谈谈作为学生,他们该做哪些分内之事。


让努力学习、健康成长成为孩子自己的事,这远比孩子的成绩更重要。


06

静心独处


由于疫情原因,今年正月伊始,原本该热闹的春节一下陷入沉寂。生活的环境安静了,但是我们的心,可能却没有真正安静下来。


作家马德说:一个人的灵魂,只有在独处中,才能洞见自身的澄澈与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和蓬勃。换句话说,当我们追求身心合一的生活,享受内心宁静致远的境界,我们首先需要学会经历独处的成长过程。只有独处,才能把迷失在喧嚣尘世里的自己找回来。


或许我们会说,现在跟孩子谈内心的安宁还是太早,因为孩子的自我认知和社会阅历都太欠缺。的确是这样,作为家长我们要的是这份培养的意识和适时的引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物质极度丰富,信息大量剩余,再加上暴富、一日走红、一夜成名等现象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我们的孩子处在一个“目不暇接”“精神亢奋”的内心状态,家长也被裹挟在盲目的社会追名逐利的大潮中,忙忙碌碌,追求人气、追求获奖、追求点击得票率,追求闹猛,你浮躁我浮躁大家一起浮躁,很少有时间关乎孩子的内心需求,很少仔细想象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今天要居家生活了,没有了同伴面前竞争和显摆,没有了社会机构的功利培训,没有了娱乐设施的消遣,没有了美食的朵颐之快,这个日子就显得不怎么好过了。


有人说:一个人,若学不会独处,不善于自我净化,注定会变得庸俗。对于独处,我们首先要问的是,我们家长有否创造一个真正安静的家?如今的我们自己,往往缺乏静下心来的意识和勇气。虽然身在家,还是在忙于刷屏,接受过剩信息,心烦气躁,一句话:心不在家。这样的心境并非真正的独处。家长若如此,那就更难为孩子了。学会独处,要从简单的做起。


首先,应该适应独处的生活,让孩子不妨自我进行计划一下,每天能够单独做些什么事情,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管理。家长不要排出家长的安排表,但是要进行引导,并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律习惯,然后不断强化孩子好的做法;当然不能让孩子无所事事,周国平有句话: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一定要引导孩子安排自己的个人生活。


其次,培养孩子专心做事的习惯。有了计划,就让孩子能十分安静地去完成,不要担心孩子很孤单,非要找些乐子让他高兴不可。在学习时让孩子独处,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独立完成作业;在休息时让他发发呆,楞楞神;即便是玩耍,也让孩子自己琢磨,自己玩的高兴。心理学家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于某件事,身心就会处于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很容易引发一种超然舒缓的喜悦感。


最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多看看书,并能适时的探讨一些作者的观点和内心,也让孩子能够逐渐看到自己的内心,逐渐能够真正开始享受独处的时光。


学会自我管理,是对自己最好的负责;学会自律,是对自己最好的善待;学会独处,则是对自己最好的热爱。



07

同理宽容


病毒如猛兽,吾当避而远之。出于保护我们自己,这无可厚非,也理所当然。这次疫情事发湖北,集重武汉,波及全球,自然受到全球关注,也是情理当中。于是武汉人“出名”了,湖北人“出名”了,在全国的防疫行动中,他们似乎都成了病毒的“代言人”,于是乎到处寻找武汉人、湖北人,甚至有些地区的“硬核”标语,硬生生把他们进行着声讨和追逃。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西方文化同样也有强调和推崇同理心的传统,基督教中的“黄金法则”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对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事实也已得到很快的印证,之前我们不希望武汉人出现在我们身边,现在国外就已经不欢迎中国人了,我们也被贴上了标签!


在大灾大难之前,人的群体样态各异,我们家长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情绪的同时,不要泥沙俱下,过于爱憎分明。要跟孩子多谈谈疫区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他们内心的恐惧,用道德两难境地来和孩子共同探讨自己应做出的行为选择。我们应该引领孩子做一个严于律己、致力奉献、有家国情怀的道德高尚的人,但我们也更应该做一个具有同理心、宽以待人的富有人性的公民。


这样,我们的人生之路才会鲜花满坡、温暖常在。


每一位家长都是孩子生命中的老师,请利用好这个难忘的假期,与孩子一起读懂世界,读懂教育。


本文由“梅语文”梅老师根据人民日报微信综合、初中生学习、教育时报(ID:jysb1987)、临安教育研训中心(ID:LAYXZX)编辑整理,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