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考作文模拟题导写「没想到半命题作文范文」
最近很多人关心2021中考作文模拟题导写「没想到半命题作文范文」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2021中考作文模拟题导写「没想到半命题作文范文」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转自网络,分享学习,侵删。
【真题展示】
走进报刊、影视,你会了解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你感触良多;走进社会,你会惊讶生活的多姿多彩,获得人生的启迪;走进大自然,你会感叹大自然美不胜收,让你情感荡漾;走进书籍,你会感到视野开阔,陶醉不已;走进校园,你会感到泛舟学海的酸甜苦辣;走进集体,你会感到温暖无比……
请以“走进_____ ”为题,写一篇以自己的观察、经历、体验、见闻、感受、认识为内容的作文。要求先将题目补写完整,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题目解析】
“走进____”是半命题作文,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在审题时应正确理解。关键词是“走进”,往往要写出“走进”的对象是什么及自己对该对象的看法或独特感受,这就需要补充的内容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以便激发阅读兴趣。其次,“走进”的对象应给人一种深切的冲击或者感悟,或美好,或惊喜,或留恋,或遗憾,或怅惘......正是因为“走进”了这个对象才会发现值得书写的某个契合点,而这个点正是作者自己的看法和感悟。
可以写走进名著,谈谈你对名著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谈谈自己对名著的独特见解;可以写走进自然,写一写大自然的美好;可以写走进某人的世界(内心),说说对某人的某种情感等等。
但“走进”不等于“走近”,写作时要注意写出“进入”之意,而非只是“靠近”,程度上是完全不同的。有少数同学审题不认真,直接把题目写成“走近”什么,一字之差,文意迥异。这样的粗枝大叶,令人遗憾。
(题目解读:吴纯老师)
【范文展示】
优秀范文1:
走进秋晨的美
王彦欢
指导教师:朱洪荣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题记
秋天本就是个令人悲伤的季节,特别是秋风萧瑟,寒气透骨的晚秋的清晨。
我独自走在那曾经郁郁葱葱,树木葱茏的小道上,看着片片枯黄的树叶如垂死的黄蝶般落下;路边朵朵曾经娇艳欲滴的花朵逐渐凋零,直至老去掉落……我的心中感到一阵凄凉,难道秋天的清晨就是这般悲苦,这般凄清吗?秋风似乎在肯定我的疑问,秋雨好像也是这般回答。
我逐渐丧失了热情,正想转身离去。在我转身的刹那,突然,我看到了几朵金黄的菊花。它们迎着秋风,顶着秋雨,在怒放,在展现它那傲人的身姿!这一抹金黄在枯黄的树叶中显得那么单薄,可是定睛一看,却又是那么的绚丽,那么的耀眼。花瓣相拥着中间的花蕊,显得如此生机勃勃,如此地紧密。
我的热情又被激发出来,转过身去,我一定能走进秋晨的美!无论前方还有多少险阻,无论还有多少路,我都一定可以找到它。
不知走过多少棵树,看过多少片叶。终于,在接近路的尽头,我发现了一棵枫树。火红的枫叶宛如一团团烈火,燃烧着秋天的凄凉;他们又好似一张张信笺,上面写着秋对大地的祝福,以及大地与我的絮语。走近枫树,拾起一片枫叶,我似乎听到它们正在尽情释放生命的能量,那一抹红,就是生命最后慷慨的绝唱……
远处云雾将散,那缕阳光透过还未消散的云雾,映照在我的周围。远处的枯枝似乎冒出了新芽,近处的花朵仿佛又充满生机。我不再迷茫,远方的星河璀璨,来年的桃花依旧带给我无限向往。我知道今天的秋是为了明天的春,所以我不再感伤。
秋晨的美,我想,我走进你了!
点评:
这篇文章是本次众多写景散文中的一篇,在经过多次优秀作文展评学习后,很多同学都学会在作文中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在写景作文中,大多模式都是“因为挫折而失落——看到某个植物很顽强——自己重拾自信”。刚开始是很亮眼的,但是考场上这样的文章多了以后,要得高分还是不容易的。这位同学同样是写景的文章,难得的是,她的文章整个脉络都是围绕“寻秋晨之美”来写。因景生情,触秋景生悲情——寻不到美景而失落——寻到美景而欢悦——悟到秋晨之美的真谛。情感简单,却也跌宕起伏。
稍显不足的是,文章开头的几段中没有点出“秋晨”,使得前面不太扣题。还有结尾处,如果能够再跟题记呼应一下,会有更深的意蕴。
(点评教师:朱洪荣)
优秀范文2:
走进妈妈的心
耿晨曦
指导教师:杨莉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们很久没有敞开心扉畅谈过了,所以我想借此机会,跟您唠唠,走进您的心。
曾经的我年小气傲,常惹您生气,让您失望,我那时没有去体会您的辛苦,不懂得您的劳累,对此,我真的很惭愧。对不起,妈妈。上了初中,一夜之间,我仿佛懂事很多,虽然我们交流的时间变少,但我们的感情反而更深了。
我很幸运成为您的孩子,不因为别的,只因为陪我长大的是您和爸爸,我们过着平淡的生活,但我拥有最真实的快乐。
我记得我左手拉您,右手拉爸爸,双脚一蹬就“起飞”的情景;记得我去吓唬麻雀差点撞在车上被您训斥的情景;记得我们争吵后您主动敲开我的门拥抱我的情景……
还记得好多好多情景,都是藏在您心中、您一次次讲给我听的事情。您心里似乎有个房间,里面装的全是跟我有关的东西,你翻看着各种各样的回忆,各个年龄的我的样子,再以温情润色,絮叨给长大之后的我听。
我现在好像越来越黏着您了,您不会怪我吧?我还想和您挤在一个被窝里,感受只属于我的温暖,就像以前每个晚上我都躺在您臂弯里,听您温柔讲述各种有趣的事,享受您如兰的气息拂过我头顶时,轻轻地酥痒。
您说您上初中的时候一次打瞌睡被吓醒,从此上课不再打瞌睡的事;您说您高中时以为写作文必须实打实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每个细节都得真实,所以您每次写作文都冥思苦想焦头烂额的事;您说读大学时吃的饭十分简单生活十分艰苦的事;您说生下我后第一次带孩子缺乏经验的事……我似乎走进了您心里另一个房间,那里装的是您的生活。后来,也成了我们的生活。
妈妈,我现在知道了,您心里有无数个房间,每个房间分别装着您在意的人:您深爱的父母,您信赖的丈夫,您宠爱的儿女,您真挚的朋友,还有您呵护的学生。每个房间都是您以深情着色,以真心喂养。
妈妈,我知道您爱我,您看,我也爱您。因为爱,所以愿意努力,走进您的心。
我们从2008年3月2日相识,相爱,我们的爱会持续到时间的尽头,但时间没有尽头。
妈妈,今天,我算走进您的心里了吗?
祝妈妈:
工作顺利,天天开心!
爱您的女儿
2022年4月23日
点评:
这是一篇以书信形式写母亲的文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借助书信面对面的和妈妈交流,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妈妈的敬爱与感激之情。
开篇点题,并用对比表现出“我”的成长,文章全篇篇幅短小,但行文思路清晰,通过生活中的细节道出了对妈妈的爱。特别是每一个回忆的瞬间,将抽象的母爱形象化,独具特色。生活的点滴果然就是笔下最佳的素材。
文章语言真挚感人,亲切自然,尤其是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妈妈满满的爱意。美中不足,注意书信体格式的正确运用。
(点评教师:赵一锦)
优秀范文3:
走进乡下
林丛欢
指导教师:周丽华
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
——《稻香》
那里有着一片片金黄的稻田,风吹着,它便摇曳着,然后形成了稻浪。它是我记忆中最美的地方——乡下。
城市的大货车小汽车跑起来“呜呜”地响个不停,后边还冒着阵阵黑烟。然而走进乡下,运货的便不再是大货车了,而是驴。这驴呢,只要你牵着它,即使不抽打它,它也驮着东西,乖乖地跟着你走。在田野间,拉着一只小驴,头顶着暖阳,嘴里哼着一支小曲儿,悠闲自在而恬静美好。
城市里的“噪音”太多,不是人声鼎沸就是川流不息的汽车在鸣叫。也许在城市里,每天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着,每天都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每天都在被动受生活支配。
然而当你走进乡下的时候,便没有这么多烦恼和压力。在早上,鸟儿悦耳动听的歌声把你从梦里叫醒,耳畔传来有序而有节奏的砍柴声。大人们在厨房里做饭。灶台上,开水沸腾的声音像诗,热气蒸腾的烟火似画。一切都那么和谐宁静,一切都那么美好清闲。清晨羊们喝足盐水后,便把它们赶到山上去觅食,羊儿们也不调皮,个个都老老实实地跟紧队伍。在山上,能看到更美的群山、天空以及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走在山间,有时运气好的话,还能找到名贵的鸡枞呢。那才是大山给予的最惊喜的礼物。
到了午时,将羊群赶回来。吃过晌午,坐在门边的大树下歇一会儿,便戴着草帽,抡起锄头去挖地。在田间,看着自己亲手挖出来的一个又一个大大的土豆,内心是无比自豪与喜悦。如果累了,便到一旁的花椒树下坐着休息,喝口自己泡的酸角水,一边将草帽摘下来扇扇风,所有的累便迎风消散了。
到了下午,背起土豆,抡着锄头与夕阳一起回家,没有担忧,没有顾虑。眉梢挂着汗,眼里擎着光,迎面吹着傍晚的凉风,背上背着一天劳动的收获,慢慢地回家。岁月静好,一切都是那么安详如意。
乡下,我最喜欢的一片天地,我最初的家。当我走进那里时,满心里只有祥和、悠闲、美好。
点评:
引用《稻香》歌词,拉近与乡下的距离,原本朴实的文题瞬间也就温暖起来。
首段自然由稻田、稻浪点明走进对象——乡下,照应歌词,紧扣文题。其实小作者写的是麦田、麦浪,逻辑严密性还有所欠缺。
乡下美好,既有与城市对比下的宁静,也有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乡下一天的安详。抓住乡下特征,“走进”的主角去看、去体验、去感受,不再只是客观描写,乡下的美好也就更加真切地呈现出来。既关注了文题中的“乡下”,也重视了如何“走进”,这是她的成功之处,也是大部分顾了“走进对象”,却失了“走进”这一动作的同学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乡下是家,走进乡下收获安详、美好。
小作者的优秀首先在于用心去看、去听、去感受,做一个生活有心人;其次用文字将内心的美好真诚地讲述出来;最后紧扣文题,对比手法和时间顺序在讲述过程中恰当运用。
从她的优秀中,你学得了什么呢?
(点评教师:周丽华)
优秀范文4:
走进 红枫
晏欣怡
指导教师:刘燕
“淡烟枫叶落,细雨蓼花情。”
——题记
秋风萧瑟,晚来风急。彳亍枫林间。观枫叶片片染红乡路,看朵朵愁思坠满枝头。
细听晚风,随手从铺满红叶的地面上拾起一片枫,见其状如鸭脚的脚蹼,忆起从前,不禁莞尔。
缘·枫之形
当时年幼,外公总爱带我来到屋后的枫林地偷闲。那时,山清幽幽的,水亮晶晶的,风静悄悄的,枫红彤彤的。稚子的心总是会被从未见过的新奇东西所吸引。东张张,西望望,小小的我从泥土中拾起一片半残的红枫,对着树下小憩的外公大喊:“外公,快看,鸭掌!”
而外公依然闭着眼,好生一会儿才乐悠悠道:
“不,红枫似蝶。”小小的我半懂不懂,举着叶子,在树下绕圈奔跑,那红枫便活起来,在我的小手上飞翔。
与枫缘起,于树下,稚叟互辩枫之形 。
承·枫之情
那是秋日罕见的雷雨之夜。窗外是轰鸣的雷光,窗内是重病在床的外公。家人站在床头,都沉默不语。父母说,外公得了癌症,可他一直不肯说,硬是拖到了晚期,只能靠各种营养管吊着一口气。
望着全身密布各型料管昏迷不醒的外公,我眼前一黑,差点倒下。心中先是天崩地陷地痛楚,俄顷取而代之的,是止不住的泪花往外翻涌,我像是恍然发现,外公不再如我幼时所想的那番强壮。
父亲沉默地望着我,递给我张枯黄的便条:“外公留给你的。”我抽噎着接过字条,寥寥数语,仿佛看见外公慈祥的眉眼,听见他淡淡的语声。
“丫头,枫叶多情,离别情,以后,要代我看枫叶。”
与枫承缘,于枫下,少女独赏红叶。
合·枫之意
从回忆中被一缕深秋寒凉拉回思绪,我望着手里的枫叶,脑中似浮现了外公的面庞,伸手不触,抬头不望,只剩下眷念与无奈。
枫之意,重在深秋一生情感,半世浮况;风寒霜冷,相侵不怨,终为一片情,叶落归根,化作春泥。又想起外公,想起他勤勉的一生,想起他爱枫的情怀,想起他要我代他看枫的深情。。
“深山踏红叶,耳畔闻鹿鸣。”我终于得以走进红枫的世界,倾听枫意,只可惜,枫叶红时,意在别离。外公,你看,枫叶又红了……
点评:
初读此文便被文字中的诗意吸引,文辞俱佳,意境深远。孩子善于写祖孙之情,也善于将情感融入到创设的情境中,《留住蒲扇春秋》《握紧你的手》两篇,将与外婆相伴的温情融入到仲夏夜美好静谧的情境中,此篇又将与外公相伴融入到秋日美丽的红枫林里。红枫承载深情,人与景相互映衬,情景交融。小标题中的“缘”“承”“合”不仅交代了“我”与外公相伴的时光节点,也显示了我的成长。情感真挚,细腻动人。
我曾问过孩子,为何对祖孙题材情有独钟?从她口中得知,由于各种原因,从小便被送往乡下,跟随外公外婆生活,在他们身边长大。应了那句话: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真情才是最动人的文字。
但是本文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内容单薄,幸得杨老的修改补充,人物形象丰富许多。
(点评教师:刘燕)
优秀范文5:
走进 母亲的童年
罗丹乐
指导教师:杨莉
伴着母亲渐渐模糊的声音,我牵着故事的手,走进母亲的童年。
清晨,布谷鸟的啼叫引领着我,来到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身旁。她站在一栋老旧土房前的小坡上,她的小脸粉红粉红的,眼睛直直地盯着身前比她高出半个身子的大哥哥,奶声奶气地说:“明明就是谷布鸟,谷布谷布地叫的!你才听错了!”说着还噘起小嘴,重重地“哼”了一声,奶凶地瞪了一眼哥哥,朝屋里跑去。我不禁笑了,怎么看到自己的影子了呢,我非常清楚:她其实也知道自己不占理,就是要争个面子,个子小,脾气倒挺大。
我提脚朝屋里追去,一个八九岁模样的小女孩,正半蹲在火坑旁,一边往里面放柴,一边鼓着腮膀子吹气,不知是被累的,还是因太热,小脸涨得通红。我也同她一般蹲下,昏暗的房间中,火光照在她脸上,带出几分稚气。目光移向她的双手,上面竟有几个厚茧。烟很快从坑底冒出,我被熏得闭上了眼。
再睁眼时,身边的女孩不见了。慌忙抬头寻找,却见一个与我一般大的姑娘,背着有半个她那么高的背筐从门口走出去。三步两步追上,此时的天,才刚蒙蒙亮,我们一共同踏着露水向山中走去。冬日清晨的风,总归是冷气透骨的。见她从背筐里拿出一条又长又旧的头巾,小心翼翼地,仔仔细细地包住了耳朵和半张脸。她将手收回揣进破旧的棉大衣时,我瞥见了她那长满老茧的手上,裂开的几个冻疮。
晌午,她背着满筐的萝卜从好几里远的山上走回家。一步又一步,她时不时停下,找个土坡,将背筐放在上面,偷得几秒的轻松。然后伸伸腰拍拍背,背起萝卜,继续向前走。
“哔哔哔——”闹钟将我从梦中吵醒。
妈妈,我已经去过你的童年了。你说我比你小时候幸福无数倍,以前我总是不以为然,现在我知道,我是真的比你幸福无数倍。妈妈,以前你苦过,但以后有我,我会陪着你,护着你,等我长大,不会再让你受苦了。
点评:
初读文章,我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母亲。作者描绘的一帧一幅,何尝不是天下每一个母亲的缩影;再读文章,这一幅幅画面让我联想到了2021年贺岁电影《你好,李焕英》。电影里,当贾玲发现母亲也穿越后,用了一组镜头回忆从小到大与母亲相处的点滴,让无数观众潸然泪下。那组镜头用的就是电影拍摄中的“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是指将许多镜头联接起来,从而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效果的一种剪辑手法。后来这种手法也被作家们用到了文学创作中。本文作者,其实在不经意间已用到了这种手法。
文章开头,作者以梦入境,穿越到了妈妈的童年时期。作为旁观者,她用几个镜头,将“兄妹争辩布谷鸟”“火坑旁烧火”“清晨上山干活”“晌午背萝卜下山”四个场景联接起来;从“扎着羊角辫”到“八九岁”,再到“与我一般大”,实际是妈妈成长的过程,时间跨度很大。但她巧用“布谷鸟的啼叫声”“提脚追进屋里”“闭眼睁眼的瞬间”,自然地完成了镜头与年龄间的过渡转换。此外,还用到了特写镜头,聚焦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紧扣细节。如妈妈粉红的小脸、布满厚茧的双手、裂口的冻疮、奶声奶气地争辩、戴头巾的小心翼翼、伸腰拍背的艰辛……作为平行时空里的旁观者,她只是冷静客观地叙述自己所见,并进行生动细致地描摹,没有抒情,但处处都透着对妈妈的心疼。在梦中,作者暗自将自己的童年与妈妈的童年进行比较,明白了妈妈的艰辛和自己的“身在福中不知福”;梦醒后,才有了要立志让妈妈幸福的誓言。至此,作者通过走进妈妈的童年,才真正走近了妈妈。这个梦,也让作者完成了自我的审视与成长。
除了“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本文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如题目新颖,设置悬念;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暗含伏笔,引人猜想;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等。然而,抛开以上所谈的技巧与方法。本文最动人之处是作者情感的真挚。正如电影《你好,李焕英》,真正打动我们的是母女间的真情,超越了一切的技巧与手法。用真心去表达,让文字自然地在笔尖流淌,就会是一篇好作文!
(点评教师:陆珺)
优秀范文6:
走进 茶艺
吴同康
指导教师:张虹
中国传统文化有书法、国画、刺绣、茶艺、武术等。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文化传统满满的家庭。
茶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花,让我知道了待客之道。从五岁起,父亲就经常用一副紫砂的茶具,每天在那里泡茶、煮茶,小时候从未有过重视,直到长大了,慢慢懂事。父亲开始教我如何喝茶。也许大家都认为,“喝茶”张嘴就喝,不是人人都会吗?当时我也这样认为,但当父亲教我之后,我吃了一个大惊。原来喝茶也有这么多讲究。
才开始学时,经常因为我背打不直,手没有伸直等问题被父亲教训。我也想过放弃,但在一次父亲招待一位客人的时候,我发现了一壶茶中竟能有这么多学问,便悄悄打消了放弃的念头。父亲常告诉我∶“壶嘴不对客,茶杯摆'外品'字,红茶要高冲,乌龙要用煮,盖碗记五步,刮沫、煮茶要手轻。”我一直把这些口诀记得很清楚,但每一次父亲让我上“实战”时,总会因为一些小细节而被父亲训斥。有时候心里难免委屈,但是我知道父亲是对的。茶艺,每一步,每一个手法,都应该是精准完美的。
在我学了两年茶艺之后,父亲开始教我一些比较难的手法,但我连基础手法都还练得不扎实,导致在用盖碗做“入海”动作时,将盖碗壶全身打碎,我吓得战战兢兢,眼睛都不敢看父亲。出乎意料地父亲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斥责我,只是温和地说∶“多练练就好了,碎碎平安嘛。”直到听到父亲这话,我高悬的心才放下来。于是父亲又拿来一个新的盖碗,口中边讲解,边熟练地操作示范。他的手仿佛与盖与壶合为一体,一个过程下来,简直没有一点瑕疵。让我仰慕不已。
我屏息静气,心里默记着他教的方法和步骤,学着父亲沉稳的样子,又操作了一遍,这次刮沫、煮茶、“去草”、“入海”,都做得行云流水,我正在暗自得意,期待得到父亲的夸奖。不料父亲又抓住了我的一个毛病∶“为什么你一弄茶就会有兰花指?”我不吭声,父亲又让我反复练习了数遍,最后终于我满意,他也满意了。
在过去五年的茶艺学习中,我不仅学会了茶叶浸泡的最佳方法,也学会了茶艺中嘴壶的“凤凰三点火”,盖碗中的“入海沏茶”手法。最重要的我学会了以茶待客之道,更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仅仅一个茶艺就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辽阔深邃。父亲教我茶艺,是想让我在茶艺中悟到人生的正道吧,他把他的茶艺心得全盘传授于我,也许,这,就是传承吧!
点评:
读罢此文,仿佛是给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茶文化的大门。那些关于茶文化的专业术语于我而言何其陌生,可作者却能信手拈来,当真是出自茶艺之家从小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外化表现。
先说作者的行文思路,以时间为序,叙述了“才开始学”“学了两年”“过去五年”的学艺经历。在此过程中,自己对茶艺由轻视困惑到逐步了解,最后深刻感悟。行云流水般的文字,无矫揉造作、以辞害意的牵强附会之感。可见,多年茶艺学习中的收获,早已内化为小作者的一种精神日常,无需藻饰,随意撷取,即成文章。
再说文章对父亲这一人物的刻画甚是巧妙。作者将父亲置于茶艺学习的每个环节中,通过语言、动作、正侧面描写,刻画了一个对教授茶艺无比严格的父亲形象,从而侧面烘托父亲对茶文化的虔诚和敬畏,进而感染到我,让我从父亲对待茶艺的态度中感悟以茶待客之道及做人之道,悟理过渡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最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众多传统文化“有的了无人知”的小小担忧和遗憾,让人颔首。纵观全文不难发现,作者对自己一家传承茶艺文化有一种难掩的骄傲和自豪。于是,我的内心油然而生一种羡慕和惭愧。羡慕小作者生在这样一个懂茶文化的家庭;惭愧自己如作者所言,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如作者一家这样心怀热爱与敬畏的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
(点评教师:吴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