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夜读湖州 屐痕留处 徜徉小西街走笔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夜读湖州 屐痕留处 徜徉小西街走笔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南太湖号”不仅可以浏览新闻,还可以品读湖州。我们推出夜读栏目,让“南太湖号”上的精彩文章伴您入眠。

作者:曹国民

一条老街,一段历史,几代人的记忆。在弥漫着现代生活气息的今天,老街像是被岁月磨砺过的老人,透露出少有的古韵和厚重的文化底蕴。高楼大厦看久了未免“视觉疲劳”而派生出些许厌倦感,唯此,闲暇时段,还是抽空到那些自然亲切,充满温情的老街古巷去走一走,看一看,轻松悠闲,放飞心情吧!

作为古城“活化石”式的历史街区小西街,有着一个多世纪历史的老街,宛如一条时空隧道,会把您带入旧日的时光。

轻踏幽径小道,静坐石桥石台。小西街,是湖城岁月留痕气质独特的存在。情依在,思如故,蓦然回首,幻影成念,不老真情。前辈曾多次告诉我,当今最能让人感受古城湖州记忆的街巷,要数衣裳街与小西街。

历史文化街区两者的区别就在于,衣裳街因具有浓浓的商业气息显得繁华喧闹,而宁静温厚的小西街则更像沉默稳重的长者。

小西街依西苕溪入古城西门——清源门形成的市河而建,原名小西铺,街口和街尾均有厚重的大门,每晚10时正关门。当初街巷上设有专职打更人。每天入夜,更夫手提马灯(灯笼)挥动着棒槌,在一阵阵有韵律的敲击声中,高声吆喝,提醒民众防火防盗,亦起到了报时作用。

小西街虽街弄狭窄,却因毗邻南大街,水陆交通便利,现存沿河建筑皆为晚清民国所建,风格相近。大宅院前有石库门,后有河埠头,院内有门厅、庭院、厅堂、夹弄。临水楼阁多筑于花岗岩驳岸之上,系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群落。

小西街虽小,但名气不小,整条街巷弄景观元素传统风貌保存较为完整。明崇祯《乌程县志》载:“仪凤桥南堍西过旱渎桥为小西街。有油车巷、高巷、石鸾巷、北齐巷、朝阳巷。”西苕溪之水入清源门水门,一路向东,过西门上、下塘、木桥头(永安桥)、眺谷桥、仪凤桥、苕梁桥,这一段河流又叫“漕渎”,系晋代为便利漕运而开,至今已流过一千六七百年历史。

如今走进小西街的街弄小巷,仿佛还能看到清末民初时期的百姓生活的丝丝痕迹。位于油车巷的温宅、杨宅,高巷的沈宅、许宅等,都属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街西侧的二层楼住宅还是状元街钮氏状元厅的分支所在。因此,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很高。

信步河埠阶道细细踏看,在这片潺潺河流,苍老驳岸与深深庭院组成的典型江南水乡民居街区中,具有百年历史的门楼砖雕、绣楼花窗、雕花雀替以及石刻艺品,均在默默述说着湖州名门望族的繁华旧事。

近代实业家沈联芳、湖州士绅许玉农、省内著名实业家钮介臣等一批湖商也都由此发家致富。水光粼粼,巷弄深深。莫小看了这条既小又细的小西街。此处系湖州历代名门望族、富商官宦聚居之地。小西街上的大宅院前有石库门,院内有门厅、庭院、厅堂、夹弄等,后门有梯形的河埠头,富有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宅第院落大多沿河面建,面街石库门,临河楼阁,傍水河埠,黛瓦粉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民居群落。现存的沿河建筑多为晚清、民国时期所建,风格大致相近。

小西街的街弄肌理基本保存完好,整体格局至今未变。这是一座普普通通的三孔石梁桥,一直被老辈们唤作木桥头,却不大记得它的真正官名永安桥,贯通着小西街与右营基的财富和亲缘。木桥河头不大不显眼也不太别致,但这看似平平常常的景象,却深深吸引了我。

在喧嚣繁华的城市中心,如此窄窄的漕渎河流,傍水粉墙黛瓦旧式民居,布满岁月的身躯,延伸至河水中的石阶,枕着小河精巧的石板桥,犹如弯弯的月牙承载着一段段厚重的历史。这条静谧得连河水都看不到多少波纹的小河,显得异常僻静,桥下空灵如镜,河水静静流淌。

阅读小西街,最好的方法是放松心态,优哉游哉,静下心,慢下来,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沿河而行,临河观景,循着老街一路走来,咯噔咯噔作响的石板道,不时发出一声声从古到今的叩问:石板越磨越光,而历史越积越厚,期间又印存了多少父老乡亲的足迹呢?

王谢堂前,寻常巷陌,是最爱喧闹城市中心保留着的一股和谐清流,轻松自然的另类街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湖州联合收割机总厂单位分配住房的过渡房,我一家三口有幸被安排住进190号莫宅紧靠小河头二楼居中的一间大房间,与莫先生的房间紧相邻,推窗即可望见木桥头(永安桥)及漕渎河面。盛夏酷暑,笔者凭着在海军部队曾当过多年潜水员的功底,常常到后门河埠“扑通”一下下河游泳,消暑健身。

往东游向仪凤桥,有时兴致一高,往西一直游到下塘城西小水闸,让自己的肌肤融入清澈的漕渎河水之中,心中顿生好爽好痛快的轻松感觉。

从河面向岸边全方位细瞧比对,莫宅的独家河埠确实与众不同,高颜值、有特色。楼房后檐木柱延伸至河埠石级,使住宅与河面融为一体,外侧饰以斜格纹木窗,花式繁复,窗棂斑驳,保存良好。此处作为水乡建筑的典范,现已被《浙江民居》杂志编录。提起莫宅,莫植贤老先生和夫人曾经兴致勃勃地几次向笔者讲述有关粟裕将军部队驻扎小西街的一段红色记忆。

莫老先生回忆说,当时,正逢湖州解放(湖州解放日为1949年4月27日)他与妻子新婚才刚度了蜜月,解放军部队指战员路经湖州,一部分官兵就驻扎在与莫宅相邻的本仁堂。被誉为中国现代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战略家的粟裕将军则借用莫宅在晚上召开了有关军事会议,当晚就宿于莫宅。据说,当时粟裕大将与10多位将领秘密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敌作战方案,商定战略战术等一系列议程,便是在我家所居住的那间大房间里进行,尤为值得本人引以为光荣与自豪。

记得当时由于住房紧张,居住条件简陋,这间面积仅20平米的房间,每月房租二元七角八分,全家三口学习、睡觉,包括吃喝拉撒所有活动都在这块“小天地”里进行。每遇暴风雨天气,灰尘吹得满屋尽是,房屋摇摇欲坠,令人担惊受怕。本人家中晚间照明一开始用的是煤油灯,后来电灯是从隔壁沈家妈妈家接入的电线。楼下几户人家合用的厨房煤球炉灶也紧紧靠在一起,饮用的水要走出“四进深”宅院,到大门口小西街高巷口的公用自来水站购买。

记得当时每次挑担买自来水,笔者总会多挑上好几担,同时帮助邻居家的水缸全灌个满满的。之后,还要费力提水到二楼房间,以解决自家每天早晚的洗漱用水,足足有三年多时间。生活条件够艰苦但快乐着,邻里间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平时家中常常得到莫氏夫妇、缠有“三寸金莲”小足的莫家娘姆及沈家妈妈、明华一家及众多邻里的悉心照料帮扶。莫老先生夫人施老师还是笔者贵泾小学读书时的任课老师,启蒙栽培之情,永志不忘。

如今,粟裕大将当年召开军事会议留下红色印记的这间楼房,已成为游人休闲品茗的“财神阁”茶室,隔河与“状元厅”遥遥相对。我想,倘若政府部门能加以保护,展出有关史料,是赓续红色基因的一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如果说,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古城是历史文化的“根”,街巷是文化古城的“脉”。在我看来,毫无疑问,小西街是故乡湖州一张独到精致的文化金名片。

朋友,如果你够有心,有闲趣,请不妨在闲暇之余到湖城衣裳街、状元街、小西街轧个马路,逛上一圈兜兜风,也是微型的湖州游吧!

声明: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南太湖号贊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南太湖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联系作者并协助处理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