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红林悟道 韩非子 十过 第六章 贪恋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红林悟道 韩非子 十过 第六章 贪恋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红林悟道《韩非子-十过》第六章:贪恋

《韩非子-十过》第六过: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意思是沉溺于女子歌舞,不关心国家政事,这是亡国的祸害。韩非子用戎王不听由余之劝而纵情于女乐不顾国政的故事来说明第六过。这一节的故事精彩无比,既有离间之计,也有爱才之策,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俭以养德的真谛。

戎王派由余出访秦国,秦穆公问他古代的明主得失国家的原因?由余从尧、舜、禹,再到夏、殷逐渐奢靡亡国的事说出了俭以养德的真谛,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秦穆公听后大为惊喜,认为由余就是圣人,是秦国的忧患,怎么办呢?这时,谋臣内史廖献上一计,说戎王远居僻陋之地,不知中原之乐,派遣女乐,以乱其政,由余到时必是劝谏,戎王可能不听,这样他们君臣之间就有矛盾,就可再想办法解决。这一计果然奏效,由余回国发现戎王已经被秦国送来的女乐所迷,整天设酒张饮,不理朝政,国事已废,但还是谏言戎王,戎王不听,由余看已无望就去了秦国。秦穆公迎之拜为国之上卿,问计于由余,最后兼国十二,开地千里。这就是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故事讲得是戎王耽于女乐,不顾国政的事,但核心还是由余阐述的“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的治国之策。尧有天下时,用土簋吃饭,土铏喝水;到了殷人当政,已是食器雕琢,杯勺刻镂,奢靡已极,结果不服的人越来越多,国家离灭亡也不远了。所以,节俭是治国的原则。

原文【奚谓耽于女乐?昔者戎王使由余聘于秦,穆公问之曰:“寡人尝闻道而未得目见之也,原闻古之明主得国失国常何以?”由余对曰:“臣尝得闻之矣,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穆公曰:“寡人不辱而问道于子,子以俭对寡人何也?”由余对曰:“臣闻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铏。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至日月所出入者,莫不实服。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子,削锯修其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以为食器。诸候以为益侈,国之不服者十三。舜禅天下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硃画书其内,缦帛为茵,将席颇缘,触酌有采,而樽俎有饰。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三十三。夏后氏没,殷人受之,作为大辂,而建旒九,食器雕琢,觞酌刻镂,白壁垩墀,茵席雕文。此弥侈矣,而国之不服者五十三。君子皆知文章矣,而欲服者弥少。臣故曰:俭其道也。”由余出,公乃召内史廖而告之,曰:“寡人:‘闻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由余,圣人也,寡人患之,吾将余何?”内史廖曰:“臣闻戎王之居,僻陋而道远,未闻中国之声。君其遣之女乐,以乱其政,而后为由余请期,以疏其谏。彼君臣有间而后可图也。”君曰:“诺。”乃使内史廖以女乐二八遣戎王,因为由余请期。戎王许诺,见其女乐而说之,设酒张饮,日以听乐,终几不迁,牛马半死。由余归,因谏戎王,戎王弗听,由余遂去之秦。秦穆公迎而拜之上卿,问其兵势与其地形。既以得之,举兵而伐之,兼国十二,开地千里。故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对于当下挥霍浪费钱财,过分追求享受的奢靡之风是最大的教育之道。我们物质财富、科技水平已远超古代,可我们的思想境界却远不如古人的修为。国家治理要讲节俭,管理企业也要讲节俭,开源节流,不能不讲成本无原则管理。最起码要有制度的管束和预算的约束,不讲成本的管理与殷人当政一样,无谓的支出过多,公司资金压力过大,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公司入不敷出,最后资金链断裂,企业只有倒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圣贤效法于天地,得道之为。秦穆公说他经常听“道”但却没有看到过,这是认识的问题。道,是自然规则,是孕育世间万物的无为大法,无形无相,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静,是不争,俭,是简单,是道的品质。世人习之,修身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