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广东“促进就业九条”「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广东“促进就业九条”「减轻企业社保缴费负担」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对2018年落实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持续扩大内需、推进高水平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取得明显成效的24个省(区、市)、80个市、120个县等予以督查激励,相应采取30项奖励支持措施。其中,广东省共获国务院27项督查激励中的19项,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创历年最好成绩。

2018年,广东稳就业,深化职业教育改革,高标准抓好生态环保工作,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项民生事业同步跟进改善。广东落实鼓励和支持就业创业政策措施工作力度大,推进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深圳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等多项工作,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保障就业

正建立健全普惠性劳动力技能晋升补贴终身培训政策

广州创业者孙先生近期收到了一个好消息,他所率领的10多人创业团队,如在稳定就业的前提下可以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领受影响企业事业保险费返还补助。每一个员工可按1万元左右的标准进行申领,10多人的企业一次性就能申领到超过10万元的失业保险返还。“这对于一个主打外贸的公司而言,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今年以来,广东、广州在减轻企业社保负担方面也做了极大的让步,企业的社会保险负担实际上是在不断减轻的。”孙先生向南都记者坦承。

而像孙先生这样,能够切实感受到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险负担不断减轻的,在广东并不在少数。来自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数据显示,自广东省推行“促进就业九条”以来,截至2019年5月,广东实施的社会保险“两不变两降低”政策累计为全省企业减负约166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减负约50亿元,失业保险减负约46亿元,工伤保险减负约5亿元,医疗保险减负约65亿元。降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标准共为全省34.54万户缴费企业退费45.37亿元。与此同时,今年还向类似孙先生所办的外向型企业发放了超过1.5亿稳岗补贴,稳定就业岗位近20万个,让庞大的职工群体直接受益。

此外,为了稳定就业,让企业更为轻装的上阵,广东省人社部门对工伤、养老、医疗等多项社会保险实施了阶段性下调缴费费率。以阶段性下调广东省工伤保险缴费费率意见为例,指导各统筹地区在现行工伤保险行业基准费率和浮动费率政策的基础上,按20%、30%、40%三个档次再次阶段性下调费率。

广东人社部门会同海关、税务部门出台受影响企业和职工认定办法,将“连续两个自然季度应征增值税销售额同比下降均超过15%”和“连续两个自然季度出口额或进口额同比下降均超过15%”的企业认定为“受影响企业”。出台受影响企业失业保险费返还指导文件,明确受影响企业裁员率标准和计算方式,并对基层人社部门的业务经办流程作了规范。

如果将为企业减负、补贴视作输血型稳定就业方案,那么对于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技能尤其是创业、创新扶持则是典型的造血型促就业、稳就业的方案。

以倍受关注的大学生就业为例,广东的方案就是多措并举。广东历来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补贴、提高求职创业补贴标准、小微企业招用毕业生社保补贴等政策已经落地实施。2019年公务员招录面向粤东西北乡镇基层设置岗位3161个,下半年继续组织开展粤东西北乡镇事业单位专项招聘。“三支一扶”实现扩容提质,岗位数量从1700人提高到2000人,补贴标准从2000元提高到3600元等系列加码政策。

针对普通劳动者而言,广东正在实施大规模的技能培训计划,通过提升劳动者的技能来增加应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抗压力。当下的广东,正在建立健全普惠性劳动力技能晋升补贴终身培训政策,以及培训补贴项目和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近5年技能晋升培训补贴资金投入16.29亿元,累计101.82万人次享受补贴,全省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00万人次以上。积极协调推进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教育,推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都记者还了解到,为了鼓励适龄劳动者通过创业来带动、稳定就业,广东省人社厅已印发做好从失业保险基金中安排资金用于创业担保贷款担保基金和贴息支出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做好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创业担保贷款资金预算和提取工作,初步统计全省已落实资金安排约27亿元。同时,省人社厅还会同相关厅局研究制定了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管理办法、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

目前,广东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关于加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推动珠三角9市建设一批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打造“1 12 N”孵化平台载体布局。及时落实一次性创业资助等补贴扶持政策提标扩面。出台关于做好全省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认定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认定条件、认定程序等,计划到2020年全省认定返乡创业孵化基地50家以上。继续推进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工作,一季度全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亿元,同比增长68.5%。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

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对高技能技术人才求贤若渴。广东全面落实中央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将职业教育发展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在广东省博物馆多功能厅,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潘珊菊和同学一道展示了自己1个月时间完成的作业———以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石湾窑金丝猫为原型设计的文创产品“醒狮喵”系列。与“醒狮喵”一同亮相的,是来自这所高职20多名学生的124套文创产品作品,包括生活用品、首饰、服装和5H游戏等。在该馆建馆60周年庆典之际,这些作品将开发成有纪念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投放市场。对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这帮学生而言,这只是他们实地演练的课程之一。

该校把这种将课程学习、实地操作和市场销售行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命名为“工学商一体化项目制课程”,这是广东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探索实践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广东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校企协同发展,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使职业教育成为服务粤港澳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抓手。

2018年2月份,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申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2019年2月份,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表示将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中国职业教育标准体系。

2018年5月底,《广东省职业教育条例》颁布,这是十九大之后,首部职业教育省级地方立法;8月广东省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今年2月广东出台《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表示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端产业,推动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服务区域重点产业发展,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

“念念不忘,终有回响”,在5月举办的2019年广东省职业教育活动周启动仪式上披露:广东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全省职业院校在校生多达224万人;每年培养近8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广东经济总量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作出了重要贡献。

迄今,广东全省有57%的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38家单位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类型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2014年至2018年,27所高职院校获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立项,试点专业近200个,深度参与的企业近200家;参与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企业达20799个,高职院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18919个;广东高职院校每年为社会输送超过25万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本省就业比例达94%。

“广东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双精准’人才培养模式,扩大‘双精准’人才培养规模。同时,总结现代学徒制试点经验,全面推广现代学徒制。”省教育厅一名负责人表示。

环境治理

河长湖长制实现全省江河湖库管护全覆盖

2018年,广东在河湖管护方面成效明显,比中央要求提前一年,于2017年年底建立河长制,又提前半年,于2018年6月底建立湖长制,实现全省江河湖库管护全覆盖。相关经验做法和工作成效,得到国务院和水利部的充分肯定。目前,广东省已设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37871名,加上村民小组设立的河段长兼巡河员,总人数超过15万名;设立湖长476名,涵盖全省159个湖泊。

同时,广东认真组织大力开展“五清”专项行动和“清四乱”专项行动,2018年共调查统计入河排污口15780个;清理水面漂浮物602万吨;清淤疏浚河道4365条、河长9020公里;排查并认定“四乱”问题7512宗,正在开展集中整治。

2018年全年新建城市(县城)污水管网近8000公里,累计建成运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784座,各地上报的243个城市黑臭水体累计完成整治184个,建成湿地公园232个。全省江河湖库水质总体趋好,东江、西江、北江、韩江、鉴江及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干流水道水质优良,茅洲河、练江等重污染河流整治有效推进,流域水质明显改善。

至2018年底,广东省中小河流治理河流长度累计突破10000公里;成功组织防御了7个台风和18场强降雨影响,特别是取得了防御超强台风“山竹”的重大胜利;并在全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中,首次获得国家奖励。

广东治水取得的显著成效,背后是不折不扣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推出系列创新举措的功劳。

例如,广东实施“互联网 河长制”行动,开启智慧治水新模式。上线运行集微信公众号和移动管理平台于一身的“广东智慧河长”,实现公众在手机端“一键式举报”、政府部门在平台上“一站式处理”,切实提升了全省各级河长履职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被作为深化政务改革的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截至2018年底,各级河长利用平台处理巡河发现问题及公众投诉问题共12561个,掌上治水趋于常态化。

广东还坚持“开门治水”,广泛发动公众加入护河队伍,发起护河志愿行动,指导各地通过聘请社会监督员、招募民间河长、设置河道警长等多种方式,推动河长制湖长制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截至目前,全省共组建“护水骑兵”、皮划艇护河志愿服务队、大学生河道志愿者巡河队、龙舟护河巡逻队、志愿“小河长”等各类护河志愿者队伍5479个,开展志愿行动3603场,开展护河志愿者培训436场,发动36万名志愿者参与,初步形成社会共同助力河长制的良好氛围。

2018年,广东组织开展了2次全覆盖的明察暗访,重点督办全省重污染河流、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和省级河长牵头督办的劣Ⅴ类国考断面整治工作,并以“一市一单”、通报、媒体曝光等方式督促问题整改。截至2018年底,省级河长累计巡河督导59人次,各级河长湖长及巡河员累计巡河检查逾573万人次,五级河长湖长及村小组巡河员巡查整改问题14.8万个,护河管河形成常态。此外,省河长办联合各级河长办、纪委监委和相关督查部门强化监督问责,2018年共有114名河长因治水工作推进不力而被问责。

深圳大气水污染治理均达多年最优

2018年,广东省高标准抓好生态环境工作,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平稳,部分地区有所改善。其中,深圳市空气质量连续6年在全国重点城市中位列前十,为近五年来内地GDP排名前20位城市中唯一一个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的城市。

深圳市在GDP较2004年增长近5.2倍、机动车数量增长5倍、人口增加1倍的情况下,PM2.5年均浓度从2004年的约70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26微克/立方米,再创新低,是该市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继续在珠三角地区保持最低;空气质量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6项大气污染物浓度全面下降,灰霾天数进一步减少至20天,创28年来最优水平。数据的背后,体现了深圳大气污染防治所取得的明显成效。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为打破治理瓶颈,2018年,深圳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按照“精细治污、精准发力”的思路,做到每微必争。

2018年,深圳市率先执行轻型柴油车国Ⅵ标准,累计投放电动巡游出租车2.2万辆,基本实现出租车100%纯电动化,提前淘汰老旧车12.9万辆,占全省淘汰数量近一半。

2018年深圳“一街一站”网格化空气监测体系正式上线,成为国内首个按照国家标准建设、覆盖全市所有街道的网格化空气监测体系,通过74个街道一月一排名,倒逼基层重视大气污染治理。市民通过手机登录“深圳空气质量”APP、微信等小程序,就可实时查看各街道的空气质量状况和排名。由此,进一步推动大气环境治理走向精细化,推动各区大气治污工作落到实处。

针对深圳市水环境基础设施落后,黑臭水体较多的特点,深圳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把水环境治理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2015年底以来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力实施“治水十策”。为切实改善流域水环境质量,全市上下以“硬任务、硬措施、硬作风、硬干部”精神打响了声势浩大的攻坚战。

2016-2018年,深圳累计完成水污染治理投资701亿元;推动全市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9座,新建污水管网5897公里,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完成小区正本清源改造项目8980个,2018年改造项目超过历史改造数量的总和;全面完成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整改任务。

几年前,茅洲河曾多次被冠以“全省污染最严重河流”而被曝光,如今却成为深圳水环境显著改善的典型代表。监测显示,2018年,全市主要河流水质全面好转。茅洲河共和村断面氨氮、总磷同比下降50%和61%,稳定消除黑臭;深圳河口断面达地表水Ⅴ类、12月达Ⅳ类,为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观澜河企坪、坪山河上洋断面达到地表水Ⅴ类。

数字

社保减负 截至2019年5月,社保“两不变两降低”政策累计为全省企业减负约166亿元。其中,养老保险减负约50亿元,失业保险减负约46亿元,工伤保险减负约5亿元,医疗保险减负约65亿元。

技能培训 近5年全省技能晋升培训补贴资金投入16.29亿元,累计101.82万人次享受补贴,年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600万人次以上。

职业教育 广东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在校生达224万人,每年培养近8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全省57%的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38家单位入选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类型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参与高职院校产学合作的企业达20799个,高职院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18919个。

统筹:南都记者陈燕

采写:南都记者王道斌刘雪陈燕刘军通讯员粤仁宣实习生张婷刘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