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走水路通勤的他火了 专家 保证安全前提下开放更多水域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走水路通勤的他火了 专家 保证安全前提下开放更多水域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这个夏天 水上运动火了【 皮划艇爱好者走水路通勤引发热议 专家建议保证安全前提下探索开放更多水域】

从钟楼北桥下水,再到东直门上岸。自从发布《北京划船下班第一人?》《这回是北京划船上班第一人了》两篇笔记后,杨先生俨然成了“新晋网红”。

事实上,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划船上下班,只是今年水上运动火爆的一个缩影。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屋顶”,亲近自然。

现场

护城河里体验划船上下班

17:29

准备

“买皮划艇本来是为了露营”

7月25日,北青报记者跟随杨先生,记录了他的“划船下班”路。

17时09分,北二环外一处办公单位门前,穿着橄榄绿T恤、浅卡其长裤,背着明黄色大背包的杨先生走出大门,开始了“步行 划船 步行”的下班回家路。

“我六月买的皮划艇本是为了露营,但后来想到可以试试沿着护城河划船下班。”

大约20分钟后,北青报记者跟随杨先生来到了护城河边。在略微狭窄的河堤上,杨先生展开皮划艇,用黑色充气袋吸入空气挤进皮划艇中,反复10次后,皮划艇慢慢胀大,再用脚踩充气泵为其加压。

组装船桨、穿上救生衣、戴上露指手套······待他小心翼翼上船,扶正背包侧面的全景相机,又将小型运动相机戴在头上,这段下班的路途终于“拉开帷幕”。

17:50

下水

护城河里划动船桨

划动手中的船桨,杨先生缓缓起航。以柳树、水草等植被为主的绿色景观中,红黄蓝三色拼接的皮划艇格外引人注目。

“我的船是比较醒目、突出的。”杨先生说,在选购皮划艇时,店里有标准配色,也可进行拼色,杨先生想“玩点不一样的”。

一路上,桥上、岸边的行人、钓鱼者偶尔转头旁观。行进中,岸边一位行人见到他问道:“嗨,下班啦?”攀谈之下,杨先生得知对方是附近居民,常在河边遛弯,近日也留意到有关他的新闻报道。

两周前,他第一次发布《北京划船下班第一人?》笔记,有自称河道工作人员、水文站工作人员的网友在分享帖下评论、私信提醒他,开闸放水时水流很大,容易出现安全问题,也可能有经验不足的人因效仿他而遇到危险。

随后,他修改了文章,在不到600字的分享帖中用几乎一半的篇幅解释其行为合法合规,并提醒大家做好安保措施。

早上划船上班时,他还特意停留在一块“文明水上活动 确保生命安全”的指示牌前拍了照。

18:43

上岸

回家路上的“1小时”享受

约1小时后,杨先生抵达了东直门附近。

根据地图导航显示,这段路程不到3公里,步行大约需要40分钟,骑车约15分钟,而杨先生的划船时间则将近1个小时。

早上,他正是从这里出发,用相近的耗时走水路上的班。

“平时不管是乘坐公共交通,还是自己开车,在路上我都觉得比较浮躁,但划船会让我进入放空状态,乐在其中。”

有网友称,“安定门到东直门,走着更快。”也有网友表示,“重点不是骑行和走路相比于划船快慢的问题,而是在平淡的生活中能给自己找出乐趣,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杨先生表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有人可能觉得麻烦、浪费时间,但对爱好划船的人而言这是享受。

在杨先生的小红书账号中,一共有11条笔记,全部与皮划艇有关。

《北京划船下班第一人?》一文是他第一次分享水路通勤经验,也是截至目前热度最高的笔记,有2700多位网友点赞,380多位网友收藏。

他说,如果没有采访,或许他会带上小桌子、户外蚊香、露营灯,在夕阳的余晖中顺流“漂”回家。

“这只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是说花的时间长就要放弃。以后每周限号时我会划船通勤,但其他时候就没有必要了。”26日早上,杨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其8时40分从家里出发,开车20分钟到达单位,打卡上班。

杨先生表示,最初在网络发帖时只是希望在圈内获得一定关注,也能分享一些趣事,没想到成为了新闻事件当事人。

他一方面担心网络舆论的持续发酵引发对他个人行为的争议,另一方面也担心河道管理“一刀切”,水上运动爱好者不能再下水玩乐。

观察

露营兴起 带热水上项目

事实上,北青报记者发现,划船上下班,只是今年水上运动火爆的一个缩影。

亮马河、昆玉河、通惠河、朝阳公园等公开水域,一大批“水上漂”的年轻人踩上桨板,悠闲地在水面上漂移。

社交平台小红书上,以“北京桨板”“北京皮划艇”为关键词的推文达到上万条,除了朝阳公园、温榆河、八一湖等划定的区域,还有一些玩家跟杨先生一样,开始探索护城河等其他河流。

“我接触桨板已经有六七年了。但今年没想到自己一下成了‘网红’,春夏之交的那两个月一下收获了两千多粉丝。”上海英邦体育俱乐部的桨板教练冠景曦说,现在很多人都在网络上给他留言,向他咨询桨板等水上运动的装备、技巧、安全常识。

为此,他特意去考了体育总局水上运动中心的教练证,让自己“持证发博”,保证传授内容的正确性。

小红书博主冠景曦告诉北青报记者,其2015年接触到桨板并开始训练和参加比赛。“前几年桨板爱好者很少,一场全国比赛也就三百多人参加。而现在,各地的水上项目的俱乐部恐怕也不止这个数。”

冠景曦认为,桨板等水上运动突然火爆起来,与露营的兴起有一定关系。

“春天很多人都开始露营,后来大家觉得光搭帐篷露营比较枯燥,需要找一些配套的游戏运动,于是就出现了‘露营 ’的概念,飞盘、骑行、桨板等项目都由此开始。”

冠景曦说,装备生产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这些水上项目。中国是充气桨板生产的大国,在中国玩桨板,一般只需要两三千块钱即可,而且这些装备易于收纳,携带方便。

而单就桨板来说,其技术门槛不高,竞技休闲均可,而且安全性比较高,特别适合亲子活动。

冠景曦说,从他观察这些年来中国年轻人的时尚运动潮流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沐浴在蓝天白云之下。

“很多人会发现,站在水上可以从以前不知道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这种感受很奇妙,我也是因此一下子就爱上了桨板。”冠景曦说。

提醒

进入主汛期 不要在河道内从事水上活动

据统计,北京有五大水系,共400多条河流。这些河湖承载着北京的水循环功能,春夏以来更是纳凉、观赏乃至戏水之地。

今年以来,户外运动随夏日的温度而逐渐升温,除了老北京常见的昆玉河野泳之外,有人在御河玩起了桨板。无论桨板还是皮划艇,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还是“去哪儿玩”。

作为专业教练,冠景曦说,水上运动俱乐部一般会有自己固定的水域,但除此之外的水域如何保证安全以及如何管理,都需要重视。目前在城市水域里,除了政府明令禁止不能下水的区域及引水渠、水源地等水域外,其他水域理论上都是可以下水的。

冠景曦表示,水上运动常见的磕碰伤往往是在浅滩等不适合开展活动的水域,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他提醒说,水上运动爱好者无论会不会水,都应该穿着救生衣,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那些在公开水域游玩且不穿救生衣的行为,我们都是应该批评的。他的危险行为可能会造成事故,也会毁了整个运动。”此前见到过很多水上运动爱好者在河流、湖泊下水玩桨板或者皮划艇而遭遇到当地河湖管理部门或物业的阻拦。相关纠纷报警后,警方明确表示,在非禁止下水区域下水,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需要自担风险。但因为由此引发的纠纷比较多,所以河湖管理部门及物业等会要求禁止下水。

“划船上下班”的杨先生也表示,他在下水前曾在网上查了很多法律条文,水源地和生态保护区不能下水外,其他公共水域并没有规定不能进行水上活动。

以北京为例,如密云水库等实施封闭管理的饮用水水源地,是明确禁止游泳、垂钓、皮划艇等水上运动的,但对于非饮用水水源地的城市河湖,属于开放水域,目前没有明令禁止相关行为。

但水务部门也表示,北京目前已经进入主汛期,降雨频繁,河道内经常涨水、泄水,水下地形复杂,常有淤泥、水草,而且因为降雨和泄流会将上游污物带入河道,造成短时间内水质变差,因此还是提醒市民,不要在河道内从事游泳、皮划艇、桨板等水上活动。

冠景曦说,水上运动专业人士认为,城市应该对开放水域有更明确的管理,例如在某些水域某些时间段,允许持证的水上运动爱好者下水。“这就跟开车一样,哪些道路能走,哪些人能开什么车,要有明确的标准。”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专家表示,公共空间管理应体现温情,多“引导”少“禁止”,“疏堵”结合,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开放更多水域,供市民开展亲水活动。

杨先生表示,他期待有关部门能够做出更明确的水上活动指导,让大家“安全地玩”。

本版文/本报记者 陈静 张子渊

实习生 黄梓航

统筹/林艳 张彬

来源: 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