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唐伯虎书法真迹欣赏「唐伯虎真迹」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唐伯虎书法真迹欣赏「唐伯虎真迹」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画风构图简洁清朗,用笔多为细劲中锋,犹如游丝描,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具有刚柔相济之美。山石的皴法丰富,多有短砍、长皴、顺笔、逆毫、方折、圆转等笔墨。林木、房舍、溪流等景物,穿插有序,密而不窒,杂而不乱,极富韵律和文人画秀润空灵的美感。墨色淋漓,又富浓淡变化。唐寅的山水画之所以有这样大的艺术成就,一方面是由于他能打破门户之见,无论北方画派、江南画派,还是南宋的院体及元代文人山水画,近及沈周和周臣等名画师,他都认真学习,博采众长,革新创造.最后形成自己的画风。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对自然山川有着亲身的体察和真实感受,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真山真水中汲取营养,从而对他的山水画创作起着重要的滋养作用。他的作品气魄雄伟壮阔,造型严谨准确,笔墨精湛高深,都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画家。

山路松声图 绢本 设色 194.5 X 102.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绘层岩邃壑,飞瀑流泉。山腰苍松葱郁,虬枝老干,掩映画面。山下平湖一湾,清澈见底。一条崎岖不平的野路,蜿蜒通向山涧,以增加画面的幽深感。一隐者凭眺倚栏,静听松风,侍者囊琴随后。在表现技法上,画家以畅达自如的笔墨挥写山石树木,笔法上略近杜堇,较南宋画家更为洒脱灵活,与笔法匀细、设色秀艳的风格判然有别。此画以淡墨晕染,浓墨强调,浓淡枯湿,恰到好处,形成了生动的墨韵,令人感到色泽丰富无穷。用笔顿挫转折,遒劲飞舞,巧妙的点出了松声之意境。背景的处理极为简括,疏疏落落,给人以空旷萧瑟、冷漠寂寥的感受。本幅右上有自题:“女儿山前野路横,松声偏解合泉声。试从静里闲倾耳,便觉冲然道气生。治下唐寅画呈李父母大人先生。”后钤“梦墨亭”、“南京解元”、“逃禅仙吏”。用笔清润、缜密而有韵味。曾经清内府、梁清标收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

湖山一览图 纸本 设色 135.9 X 56cm 中国美术馆藏

此画表现了江南秀丽明净的湖光山色,自题诗云:"红霞潋滟碧波平,晴色湖光画不成,此际阑干能独倚,分明身是试登瀛。"画面的清空境界,体现了诗意和作者的审美感情。全图景物处置洗练而谨严,墨色和泽有神。所绘景色,荡漾着一股秀美的生活气氛,内容和形式互相渗透,融而为一。画面前景结紧聚密集,后面淡荡空旷,中间大块空白,近景与远景开合对应,十分和谐统一。

骑驴思归图 绢本 淡色 77.7 X 37.5cm 上海博物馆藏

秋风瑟瑟、林木萧疏、峰峦崎岖的的溪山深处,一位敞袍寒士,骑着疲惫的毛驴归去。山下深涧,又有一樵夫立于桥上。此画具南宋院画风貌,画面淡设色。为唐寅平生最为得意的特殊笔法绘制:将劈法化面为线,并掺合披麻、乱柴等技法,然后用笔尖中锋画出。这种笔法绘画最为费时,人物线条流畅而有风姿,石法带水长效,非常湿润,秋树青黄,多作空钩夹叶,画风近李唐、马远。

落霞孤鹜图 绢本 设色 189.1 X 106.4cm 上海博物馆藏

唐寅曾经为王勃的才华所折服,于是画下这幅画,《落霞孤鹜图》是他山水画苍秀一路的代表作。画高岭耸峙,几株茂密的柳树掩映着水阁台榭,下临大江。阁中一人独坐眺望,童子侍立,远处落霞孤鹜,烟水微茫,景物十分辽阔。画法工整,山石轮廓用较干笔皴擦点染,线条变幻流畅,风格潇洒苍秀,构图不落俗套。画上自题诗曰: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

作者显然是借《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坷的遭遇吐不平。此画近于南宋院体,和他借鉴北宋、元代的作品风格不同,是他盛年时的得意之作。

看泉听风轴 绢本 墨笔 72.5 X 34.7cm 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绘奇峰怪石、古木浓阴、清风飞泉,两位高士临流对坐看泉听风,意境空灵清旷。画中崖畔多用斧劈皴,石质坚凝劲健,树木勾勒笔汉凝练。画风沉郁,风骨奇峭。既有南宋“院体”画传统,又有文人画的风格特征。画上自题七绝一首:“俯看流泉仰听风,泉声风韵合笙镛。如何不把瑶琴写,为是无人姓是锺。”是画家仕途不遇,寄情山水的真实写照。署款“唐寅”,钤有“禅仙”、“唐居士”、“南京解元”诸印。

清溪松荫图轴 绢本 淡色 146 X73.5cm 广东省博物馆藏

这是唐寅学周臣时期的精心之作。典型的小斧劈皱作品。画面上的远山迎面如巨碑,山头为密林,逐渐疏淡。山腰用云勾烘托山之高峻。这幅画上画一高士呋坐在松荫下昂首观景沉思的样子。高士身上的线条端庄、静穆,势态清高。而其中一松树穿插在岩壁之间,古藤缠绕山峦,有随风微扬之势,用笔老练。

春山伴侣轴 纸本 设色 82 x 44cm 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画春山吐翠、流泉飞溅的山谷内,两位文士盘坐于临溪的矶石上寻幽晤谈的情景。图中高岭迴耸,枯树新枝,绽发嫩芽,透露出春的消息。谷口悬泉如练,汇入溪流,跳珠溅玉,泠泠有声。环境清雅出尘。两位士人的侃侃而谈,平添了些许诗情画意。因此幅画在纸上,效果不同于绢素,作者因势而变,一改方硬峭厉的皴笔,柔化为婉转流畅之线条,笔锋稍稳,略加适量的水墨渲染,更显得笔秀墨润,尤见韵致。全图主要以水墨为之,仅枯树的枝梢略加石绿、人物的衣饰稍用赭石,显得谈雅,不同时流。画风与正德癸酉(公元1513年)所作的《云槎图》相近,约为唐氏四十四岁前后的作品。图左上题自作诗一首:“春山伴侣两三人,担酒寻花不厌频。好是泉头池上石,软沙堪坐静无尘。唐寅”钤“唐寅图书”朱文方印。

高山奇树轴 绢本 设色 122 x 65cm 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是一幅构图雄伟,构思巧妙的山水画杰作。前景是巨大的山岩,湍急的溪流从山间流出,几株古木从山间斜倾而出。画面上方的高岭山石也多是湿笔长皴,但用墨较为清淡而湿润,枝叶浓密,别有情致。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水天相连,意境高远。

茅屋风清图 绢本 设色 122 X 65cm 上海博物馆藏

山石峭拔,大都是大山峻岭,其皴法为大斧劈,石面明暗分明。前景是两岩耸立,山谷夹一小溪,溪上架着一窄木板,有一仆负物艰难地行走在板上。渡口山石上五棵如龙的盘松,山道都有木架以示险峻。右侧道上一高士正携琴而来。中景是一水榭,筑以围栏,有两名高士正欣赏后景岩顶百丈高瀑。后景是高耸的山谷中条条瀑布奔泻而下,山腰上还有楼、观隐现于树木之中。

茅屋风清槐影高,白头并坐讲离骚。

怀贤欲鼓猗兰操,有客携琴过小桥。

函关雪霁图 绢本 设色 69.9x37.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崇山峻岭,雄关积雪。山中林木扶疏,皑雪遍地,寒气袭人。人们不畏严寒,有的出行,有的驱车登垣。山的下部石塊用硬线勾皴,但无霸悍之气。远山静挂一叠飞泉直泻,近景入口处,水势激涌,给画面带来了勃勃生机。山石的皴法虽仍师法李唐、马远等,但却化猛烈为潇洒,变浓重为淡逸,具有文人画秀逸的风格。画中自题:“函关雪霁旅人稠,轻载驴骡重载牛。科斗店前山积铁,蝦蟆陵下酒倾油晋昌唐寅作。”钤“吴郡”、“唐伯虎”、“学圃堂”三印。曾经耿信忠、清内府等收藏

雪山行旅图

唐寅的《雪山行旅图》:虽画的是雪景,不宜用很多皴笔,但山石结体仍能看出那南宋院画立方块的造型。高山峻岭中的草堂有两翁正围炉驱寒,还有一高土骑着马由童仆支伞挡雪,行走于琼山玉树之间。画的前景主要是枯树三株,枝干是“直”、“斜”、“直”的折法,向上明面微露白色,而暗面特别浓黑,以示雪意。上题“寒雪朝来战朔风,万山开遍玉芙蓉。酒深尚觉冰生脚,何事溪桥有客踪。”

唐伯虎作品《春游女几山轴》

唐伯虎国画《南游图卷》

唐伯虎《清风怀旧卷》

唐伯虎国画《事茗图》

唐伯虎《草堂话旧轴》

唐伯虎国画作品《枯槎鸲鸽轴》

以上内容由书法第一网综合整理编辑,转载请署名!

关注书法第一网微信后,可回复资料免费下载高清书法资料

编辑:书法第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