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晒一晒甬上古籍家底写在 四明文库 首批文献出版之际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晒一晒甬上古籍家底写在 四明文库 首批文献出版之际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作者:张如安、袁志坚(分别系宁波大学教授、浙江省文史馆馆员,宁波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编审)

宁波自宋以来,“衣冠文物甲于东南”,大儒辈出,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献。可惜这些文献分散收藏,有的甚至已损毁,亟待抢救和整理。一直以来,宁波就缺少一部与城市地位相称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2020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决定着手编纂出版《四明文库》。可以说,这是宁波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地方文献出版工程,意义不言而喻。

四明夙称文献邦

自古以来,宁波被誉为“文献名邦”。谈起本邦文献之富,历代宁波学者莫不充满自豪感。明代黄润玉在《屡典文衡诗序》中说:“吾四明夙称文献渊薮。”他列举学行纯全、体用兼备而出色乡邦者,“皆表表当时,不可以什佰计”。周应宾在《重修儒学并置学田记》中亦云:“吾鄞为东南巨邑,文献甲天下。”清代全祖望《湖语》云:“四明累世之文献,莫与伦也。”宁波历代的府县志,多详载地方经籍书目。民国张寿镛编纂《四明经籍志》45卷,搜罗了近6000种文献,余姚、宁海文献还不计在内,其数量堪称浙东之冠。陈汉章在《编辑〈四明丛书〉商榷书》中感叹说:“四明遗书毓富夥够,非《台州丛书》《永嘉丛书》《绍兴先正丛书》之比。”

宁波历代文献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高,大家名著层出不穷,承载了宁波的文化精神。比如,南宋“四明学派”学者以“心之精神”为核心理念,袁燮认为“心”体现为一切社会行为,凡“立身施设”,皆是“心之精神”,种种文明成果都是“心之精神”积极运作的产物。宁波学者还喜标举豪杰精神,明初学者方孝孺屡屡使用“豪杰”一词,他所呼唤的豪杰,具有在学术上挽回颓澜、开创新局的魄力。王阳明从地域上强调“吾越多豪杰之士”,呼吁豪杰之士改良政治,且“共明良知之学于天下”。黄宗羲倡导的“豪杰精神”突出文化创造之作用,凡属民族文化各个领域的伟大创造,包括优秀典籍文献在内,都是历代“豪杰精神之所寓”的结果。无论是四明学派的“心之精神”,还是浙东学派的“豪杰精神”,都是宁波文化精神的有力脉动与精彩呈现。

整理会通集大成

宁波历史上较大规模收集乡邦文献,大概可以从明初郑真编辑《四明文献集》算起。自此之后,宁波学者前赴后继,于是有了永乐间李孝谦辑《四明文献考》,成化间黄润玉编《四明文献录》,万历间戴鲸辑《四明文献录》,明末清初张鸣喈辑《四明文献考》。至清代,黄宗羲搜集《姚江逸诗》,李邺嗣编辑《甬上耆旧诗》,全祖望不仅从《永乐大典》中辑录本邦志书、先贤著作,还广泛搜集诗歌文献,辑成《续甬上耆旧诗》。之后,袁钧、卢址、徐时栋、董沛、姚燮等莫不致力于地方文献的搜集编刊。四明学者以其自觉的乡邦文献守护和建设意识,构建了前后相续的文献链,从而形成了令人称羡的文化传统。

民国学者张寿镛在四明藏书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对四明文献存佚情况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博采广收,编刊了《四明丛书》,这是宁波历史上第一部郡邑丛书。陈汉章作序云:“此书出,而浙东之学彪炳于瀛寰,矜式于全国,奚翅为四明来学者有所兴起哉!”《四明丛书》陆续刊出,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陈汉章在致张寿镛的信中盛赞:“为潜德发幽光,为浙东绵绝学。”张寿镛以个人之力刊刻《四明丛书》前8集,共收书178种,1177卷,为民国郡邑丛书之最。

《四明丛书》

尽管张寿镛等学者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四明丛书》收录的宁波文献仅是一小部分,远不能满足社会各界的需要。宁波现存的文献数量,目前初步估算,截至清末,有2000多种(不包括家谱),内容庞杂,载体多样,但大多未经汇辑整理,未能充分绽放应有的光彩。当年陈汉章认识到“零星小种,散见缥缃,士人或购求不易,或寻览为难”,曾建议“集合校刊”。当代继之而起的《宁海丛书》,分宋元卷、明清卷、民国卷三辑,收录邑人及邑外人所著宁海文献350种,开宁波编纂一邑丛书之先。《四明文库》继承了明清以来宁波先贤辑印乡邦文献的优良传统,政府主导,学界聚力,由著名甬籍学者陈尚君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一批古典文献学专家和出版家组成团队,使大批珍稀的宁波古籍文献萃为一编。《四明文库》甲编拟收录文献800余种,集部文献尤为丰富,其规模远超《四明丛书》。其中不乏珍稀文献,如天一阁收藏的明代王淮《抝斋诗选》、裘黼《期期草》、黄尊素《四书针》(残本)等都是孤本。其中黄尊素《四书针》(残本)为今人编辑的《黄尊素集》所遗漏。《四明文库》聚珍荟萃,交出的每一份答卷,都是一次与历史相伴的精神跋涉。毫无疑问,《四明文库》作为宁波文献史上的鸿篇巨制,具有集大成的性质。

张寿镛编纂《四明丛书》时,采纳夏启瑜的建议,“用《四库总目》例,提其要略,俾资参考”,这在郡邑丛书的编纂中不失为创举。为拓展文献普查、整理与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四明文库》收录的每一部古籍都撰写提要,论作者之简历,述书籍之内容,以及版本、收藏等情况,从而起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四明文库》的纸质版采取四色仿真印刷,充分呈现底本原貌,同时推出数字版、建设数据库,为读者的检索查阅提供方便。从这一视角看,《四明文库》是一项具有学术积累意义的出版工程。

宝庆四明志罗城图

《四明文库》广泛涉及不同时代、类型、层级的文献,其梳理难度可想而知。《四明文库》的编纂过程,亦是清理与盘点文献家底的过程。广求善本,抢救文献,是《四明文库》义不容辞的使命。如过去出版的“宋元四明六志”,选用的是清代学者徐时栋的校本。《四明文库》收录的《宝庆四明志》《开庆四明续志》,则以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为底本,这在宁波出版史上尚属首次。姚燮《四明它山图经》,过去只出版过天一阁收藏的三卷残本,《四明文库》首次从国家图书馆获得完整的12卷抄本,这有助于研究姚燮对地志的贡献,亦为研究鄞西历史提供了难得的文献资料。

留下宁波“根”与“魂”

由于年代久远,历经兵燹水火摧残,蠹鱼蛀蚀,大量古籍文献散失,幸存者亦有老化、破损之虞。如清张绎等编《疏浚郡河清册》,有咸丰六年宁郡河工局木活字印本,但仅存的孤本已破损不堪,亟待修补,这一现象并非孤例。经《四明文库》之荟萃,大量深藏冷宫的珍贵文献得以重新面世,使众多古籍得到再生性保护。《四明文库》将全景式地保留一座城市的历史记忆,留下宁波文化的“根”和“魂”,为延续宁波文脉提供重要的载体。

《四明文库》

浙东学术是宁波文化最具影响力的根脉所在。著名史学家陈训慈曾提出“近承”与“远绍”的概念,谓“清代浙东之学,近承姚江性命之教,而远绍两宋儒哲之传,两宋三百年之间,大儒蔚起,浙东学者与中原相望,而永嘉、金华、宁波三处之学风为尤盛”。有鉴于此,《四明文库》收录了众多一流学者的著作,举起了浙东学术的一面大旗。如朱舜水在日本拥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四明文库》全面汇集朱舜水的文献,为浙东学术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宁波枕山傍海,港通天下,“海丝”文化发达,为浙东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精魂。《四明文库》相对系统地反映了宁波的海洋文化,以及海丝之路重要发祥地的变迁和发展,为我国海洋文化、海丝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献支撑。2009年,日本奈良更以“圣地宁波”为名,举行了“日本佛教1300年之源流”的特别展,展出了众多宋代宁波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以宁波为“圣地”,从日本学者的眼光中,亦可反见出宁波文献的重要价值和历史地位。

宁波悠久的历史文脉孕育出深厚的地域性人文传统,《四明文库》为当代浙东地域精神文化的重构提供重要的传统资源。以文献为载体的浙东空间场域的历史书写,将会释放出无限的潜能。有了荟萃百家的《四明文库》为基础,当代人可以深入地对宁波的历史、文化、文学、语言诸方面开展研究,汲取其优秀成分,从而为当代的文化建设提供取之不竭的资源。可以预料,《四明文库》的编纂出版,必将成为当代宁波建设的重要文化标识。值此《四明文库》首批文献出版之际,兹化用徐时栋“海国新添一新书”的诗句,以志其盛。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1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