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寂寞与坚守中的艺术攀登是什么歌「艺术是孤独的」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寂寞与坚守中的艺术攀登是什么歌「艺术是孤独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题图为《婢女春红》剧照

在娱乐至死、票房操控艺术命运的社会文化氛围中,严肃庄重的话剧艺术成了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场旷日持久的“戏剧危机”冲击着话剧这门艺术,除了北京人艺、国家话剧院的前身青艺和实验话剧院等国家级院团之外,几乎所有省市地区的话剧院团,都面临着朝不保夕的生存危机,更有的甚至整合院团放弃舞台艺术,改弦易辙投身影视剧去了。

实属难得,此时,一个庞大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还照常运作无误,说到运作,也就是百分之多少的工资还照发,退休金还按月发放,有个什么重要文件还能召集大家到剧院传达学习,至于那个破旧不堪的剧场已经早被人家卖地了,连个招呼也没打,天津人说“没了”。也是万幸,在话剧市场萎缩之前,天津人艺出于未来发展的考虑,招收了一批有表演天赋的青年,组建了一个学员培训班,并请剧院老艺术家为这批青年讲课,经历过一段寂寞的历程,这批青年逐步走上了表演道路,值得庆幸,他们中的许多人日后成了著名表演艺术大家。

这批表演人才,除了他们自身的表演天赋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经受过常人难以承受的寂寞,在这批青年表演人才开始走上舞台的时候,物欲浪潮扭曲了许多人的人生轨迹。也是在这个浪潮中,话剧院团相继消失。原来有志于舞台艺术的表演人才,成了北漂,疲于奔走“探班”,在电视剧中跑龙套实现他们破碎的舞台梦。

寂寞是可怕的,寂寞中的坚守却是极为可贵的,正是这种于寂寞中的坚守,在天津成熟了一批表演艺术骨干人才。而此中的佼佼者之一,正是一位在寂寞与坚守中实践艺术攀登的表演艺术家、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女表演艺术家张艳秋女士。

第一次看张艳秋演出的话剧,是她主演,由童道明先生编剧的《秋天的忧郁》,童道明先生是我国著名俄罗斯文学专家,研究契诃夫戏剧造诣极深,童先生写作的剧本《秋天的忧郁》带有浓郁的契诃夫文学色彩,富有哲理,着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拓。演出这样一部情节安静、情感细腻的作品,对于青年演员来说,实在是一件很吃力的事。可喜的是,当我们看到,张艳秋女士扮演的这样一位沉陷于情感危机的中年妇女舞台形象时,她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牵动着观众的情感。观众期待的不再是激昂奔放的慷慨陈词,不再是悲壮豪放的形体表演,张艳秋女士就像一位和我们说家常话的朋友,一点一滴展现着内心对于生活的渴望和挚爱,也就是在如此安逸的气氛中,张艳秋女士完成了这个角色的艺术使命。

曹禺先生的《日出》,自诞生以来至少也有了上千场的演出,有记载可查的资料,至少有上百位著名表演艺术家出演过陈白露这一角色,但张艳秋女士扮演的陈白露,依然有自己独到的处理。张艳秋扮演的陈白露,没有渲染陈白露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和对于奢侈生活的物欲追求,更没有一丝对于陈白露的“揭露”和“批判”,张艳秋女士扮演的陈白露,更侧重于揭示陈白露对于美好人生的渴望,揭示陈白露在物欲生活中的挣扎和自赎。张艳秋没有给陈白露贴伦理标签,张艳秋塑造的陈白露形象首先是美丽,然后更是善良,也正是这样一个美丽善良的艺术形象,才博得了观众的同情和惋惜。

最近几年,我先后将自己的几部小说改编成话剧剧本,在和天津人艺合作的过程中,我得以有机会近距离地看到了张艳秋女士的艺术天赋和表演技巧,话剧演员需要较高的文学修养,更要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张艳秋女士正是从认知剧中人物的文学使命,进而去把握剧中人的内心世界,并从而设计表演的肢体动作的。话剧《相士无非子》里的宋四妹是一个混迹于江湖的泼辣人物,这个人物内柔外刚,她既是相士无非子的贤内助,更是相士无非子的精神依托,她不仅补充了相士无非子的智慧,到了生死关键时刻,她更能挺身而出,面对军阀武夫的枪口击退威胁和恐吓。张艳秋女士将这样一位多面女子呈现在舞台上,是话剧《相士无非子》演出成功的重要因素。演出中,剧中宋四妹面对军阀武夫顶在胸前的枪口,以无畏无惧的表演压下了无耻兵痞穷凶极恶的嚣张气焰,帮助相士无非子转危为安,成了全剧的一大亮点,演出中,每到这一桥段,观众席爆发的热烈掌声,足以证明张艳秋女士塑造这一人物的成功。

最近一次和天津人艺合作,是话剧《婢女春红》的演出,该剧中,张艳秋创造了一个大家族婢女小春红的角色,和张艳秋女士过往创造的角色不同,这是一个大家族中小丫环的角色,这个小丫环春红,负载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髓,也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小春红忍辱负重、逆来顺受,而在她看到了封建道德的伪善和残忍之后,最后逃脱红尘,选择了自我完成的人生道路。

对于张艳秋女士在《婢女春红》中的表演,著名作家、戏剧评论家肖复兴先生有过极其准确的评论,肖复兴先生在他的评论文章中写道,张艳秋女士“出演的春红没有过分强调戏剧性。每一次人物之间的交锋,没有夸张的表演,充分相信观众自己想象的空间,体味人物的内心冲突,每一次灯暗幕落时,并没有强烈的戏剧动作或意外的戏剧情节,而是小说一样娓娓道来,让留白衔接前后的时间与命运的变化”。

张艳秋女士从事话剧表演,已经有二十多年经历,在这样的历史时期,话剧市场不景气,许多原来从事舞台剧表演的艺术家,纷纷转行出演电视剧,其中不少成了大腕、大款,腰缠万贯者更大有人在。然而可贵的是,总还是有人面对物质社会的诱惑,在寂寞中坚守严肃的艺术追求。类如张艳秋女士这样的艺术家,跻身影视,不过是一念之间的事,正因为有了这些可贵的艺术家,人们才获得了严肃的艺术享受,我们也才看到了文化繁荣和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

寂寞中的坚守,收获到艺术攀登的不断进取。2013年,张艳秋女士获得了话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梅花奖,这不仅是对张艳秋女士个人艺术成绩的肯定和奖励,更是对天津话剧表演艺术家们共同进取的认可。如今,话剧舞台市场正在复苏,就在我们天津,话剧演出吸引着众多的观众,随着新一代青年知识群体的出现和成长,话剧舞台会越来越繁荣,愿天津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为中国话剧舞台造就出一批大艺术家,更盼天津观众经常能够看到话剧艺术家们的精彩表演,而这一切的最终成果,将是天津文化品位的提升,使天津成为世界级的重要城市,成为一座受到全世界关注的经济文化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