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心态 心境 心性「心情心境心态」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心态 心境 心性「心情心境心态」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杨绛曾说过:“人生实苦需修炼。”修炼身心,就是在生活的磨砺中,修得为人处世的境界。

在做事的过程中修炼,可事半功倍;在做人的过程中修炼,可心明澄澈。

清亮明洁、从容不迫、宽厚仁爱,都是在世事波折中洗练而成。

身处繁忙浮躁的喧嚣之中,我们步履匆忙,积攒焦虑。

唯有不断修好一颗心,才能在心灵身处闹中取静,安顿好灵魂。

修炼心态,可以坦然面对过往

林清玄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人生是一场修炼,且行且成长。

因命运无常而无奈,因柴米油盐而焦虑。所以人生在世,苦和累,要看轻;悲伤和痛苦,要看淡。

陶渊明29岁出仕,13年间,经历了5次为官到弃官的过程。这其中的悲苦交加,都没能让他失去为官的品格与底线。

在任职期间,他做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官职,为人清廉,做事清爽。

在担任彭泽县令时,陶渊明碰到浔阳郡派督邮刘云到他任职的地方视察。

刘云是个方圆百里远近闻名的贪婪之人,他打着检察公务的幌子,实际上是来贿赂贪污的。

陶渊明绝不济济于富贵,督邮刘云尚未开始巡查,他就守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定信念,毅然决然地离去。

刘云恨得咬牙切齿,公报私仇,蓄意栽赃陷害陶渊明,陶渊明因此被贬。

弃官之后,陶渊明潇洒肆意,坦然接受人生抱负化为梦幻泡影的事实。他归园田居,寄情于山水之间,乐得逍遥快活。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这样写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得意之时要懂得看淡,失意之时要懂得随缘。

人生遭遇不可控,心态却可修。过往的悲欢离合、阴影圆缺都已经过去。无论快乐或痛苦,都不要太较真、太执着。

人生的高度不是看到想到多少事,而是看透了想开了多少事。


修炼心境,是一种独处的智慧

《庄子》中曰:“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万物的根本是寂寞,内心空虚的人会因为寂寞而孤苦伶仃,浅薄无知的人会因为寂寞而浮躁,而守得住耐得了的人反而在寂寞中修炼出睿智来。

人只有置身于万物寂静的环境中,才能自知、自洽,修一份丰盈充实的内心世界,练一份淡看得失的精神境界。

尼采说过:“更高的哲人之所以独处,不是因为他本身想要孤独,而是因为他的周围没有他的同类。”

三国时期,诸葛亮便是一个胸藏万壑之人。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深“藏”自己的大智慧,心甘情愿地当一个老百姓。

即便刘备亲临,他也不急不躁,才有了后来“三顾茅庐”的故事。

后来,诸葛亮既为其出策,也会立于阵前。即便置身于千军万马之间,他依然能开口就成“千古绝骂”,对司徒王朗一通羞辱竟使其命归九泉。

诸葛亮的智慧,从茅庐静坐的忘我思考而来,从不遇明主不出山的笃定信念而来。

孤独是认识自我的最好机会,在热闹嘈杂中失去的,都将在孤独清静中找回来。

把独处的平淡无趣变为充实丰盈的心灵奇幻旅程。

在时光中沉淀,在岁月中和自己和解,学会和自己相处,找到自己内心真正的热爱。

修一份心境,才能在走好那些需要一个人走的路。


修炼心性,舍弃不必要的欲望

《论语》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是你的,从不苛求,是你的,坦然接受。

随波逐流、接受诱惑易,保持清醒、拒绝诱惑难。

坚持自我的勇气,是心性赋予的。

被誉为“武圣”的关羽,曾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甘愿投靠曹操营下。

曹操十分欣赏关羽,一心想把关羽拉拢到自己的阵营。

面对曹操的赏识,关羽也并非铁板一块,他在与袁绍的对战中斩杀颜良和文丑,为曹军立下大功,报答了曹操的恩情后,过五关斩六将,携刘备家眷与刘备重聚。

关羽和曹操曾“约法三章”:一不负汉室,二不负和刘备“桃园三结义”之情,三保得嫂子周全。

曹操送他财物,关羽便转送给嫂子收贮;曹操送他美女,关羽便送给嫂子当丫鬟;曹操送他华服,关羽便穿在里面。

曹操问他为何如此节俭,关羽解释说:“这不是节俭,而是这件锦袍是我大哥刘备送给我的,我穿着他就像见到我大哥一样。

而丞相赐的衣服我也不敢怠慢,所以就把兄长送的衣服穿在外面,丞相送的衣服穿在里面。”

关羽立得正行得直,曹操虽屡次笼络他都不得,但心中对他甚是佩服,在关羽死后,曹操竟然抱着关羽的尸首放声大哭。

人活一辈子,就像走路,背负的东西越多,就越累。

欲望,是一种负累。

只有立得正行得直,才能坦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自己的欲望和渴求,面对自己的缺陷和失败,这便是一种修炼之后才能习得的勇气与定力。

修炼好心性,才能拥有行走世间的底气。

不是拥有多少傲人的财力,而是能有勇气拒绝诱惑,以良心为根,人品为本,做一个内心澄明的人。

梁漱溟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人这一辈子一定要解决三层关系,

解决完人和物、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终要面对自己的内心。

就如同从普通斗鸡变成出色的斗鸡那般,想要修炼成功,一定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

修炼过的人生,在岁月的沉淀下,逐渐磨砺出内心的气质。

以温柔驱遣粗鄙,让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

《道德经》中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懂得修炼自己的人,能够和光同尘,外圆内方,顺利通过困难的隘口;

能够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将过往的一切,融入经历和阅历。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走在修行的路上。

这短短的几十年光阴,富养自己,就是最好的修行。

所谓富养,绝非欲望的餍足,物质的奢侈。

而是养成好的习惯,使自己身心丰盈,生活美好。

你想要的生活,不在别人的身边,而在自己的脚下。


行善养福

人为什么一定要善良?

我听过最好的答案是:“人心里都有一把火炬,而善良就是那颗火种。”

细想一下:

善良,从来都无关利益得失,而是每一个好人发自内心的选择。

你释放的善意,不一定得到对方的感恩戴德,更不一定消除世间的所有恶行。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份善念足以滋养你的心灵,让你的灵魂从本质上优于旁人。

行善,是在渡人,更是在渡己。

当年,范仲淹在苏州看中了一处住宅。

经风水先生一算,发现这间屋子风水俱佳,住在这的后代必能成为公卿贵族。

若是旁人,肯定把家里人都叫来享福。

然而范仲淹却坚持把住宅改成学堂,让苏州的孩子们全都因此受益。

后来,范仲淹所到之处,必有百姓带着瓜果欢迎。

四个儿子长大后,全都德才兼备,官至高位。

请相信,善念永远伴随好运,祸事往往远离善人。

心宽养寿

林清玄曾和禅师有一段经典对话。

那时林清玄感情受挫,满脑子都是寻死觅活的事。

禅师规劝他:“你啊,需要修炼。”

林清玄不解:“怎么修炼呢?”

禅师说:“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

林清玄苦笑一声:“说得简单,谁又能保证别无他念呢?”

禅师答道:“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心。心宽了,日日是好日,夜夜是清宵。”

命运无法操控,心态却可以把握。

生活中的事,越是计较,就越是纠结,越是纠结,就越是痛苦。

遇到烦心事,不能硬碰硬,一定要智取。

书中常说:“心宽无处不桃源,何处不是云水间?”

看得开放得下,在坎坷中也能笑看风云,在平淡处也能寻到繁华。

心宽者,长寿,常乐。

人勤养财

古训有言:“春若不种,秋则无收;少若不勤,老则无依。”

这个社会很现实,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一夜暴富和坐享其成。

我们所向往的美好未来,都是由踏实肯干的当下所组成的。

每一个拥有大成就的人,无一不曾经历过一段默默耕耘的时光。

反观那些单靠小聪明的人,赢了一时风光,却根本走不长远。

要知道,勤劳的双手,永远比空想的大脑,更能使人受益。

此刻努力付出,将来才会有更多的选择权。

想要的房子,想买的衣服,这些单靠宅在家里坐以待毙是不能实现的。

唯有行动,才能缓解焦虑,也唯有奋斗,才有资格日后享受。

人勤,穷不久;人懒,富不长。


阅读养心

曾有人问作家梁晓声:“读书对人最大的好处是什么?”

梁晓声回答:“读书,能让人拥有长期对抗孤独的能力。”

诚然,阅读不仅能填补时间的空缺,更能填补内心的匮乏。

还记得疫情刚爆发时,记者在方舱医院拍下的那张照片吗?

那时病毒肆虐,整个医院的人都陷入极大的恐慌当中。

然而这个年轻人,却和周遭的混乱格格不入,他手捧着书籍,神情专注心态平和。

所有书籍里,都藏着一个小的人间。

若你觉得现实太苦,不如拿起一本书为灵魂寻找片刻的欢愉;

若你觉得困难无解,不如走进书中的人生,寻找一些对抗是非的动力。

当你读的书越多,就越不会被俗世所累,哪怕日后历尽沧桑,内心也能安然无恙。

热爱阅读的人,灵魂不会无趣,生活不会乏味。

读书,的确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自律养身

自律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自救。

我身边总有人觉得,自律太苦,早起锻炼哪有赖床睡觉舒服。

然而事实上,自律和不自律,都要吃苦。

不同的是,自律吃的苦只是暂时的,不自律造成的苦却是长久的。

如果你问一个人,自律给他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他的回答可能是:

我吃上了一顿热乎的早餐,享受到了温暖的春光,做事情不再慌张忙乱。

但如果你问一个人,熬夜给他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他的回答可能只有:多付了一份医院的账单。

很喜欢一句话:“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律的顶端是享受。”

自律伴随痛苦,但必将带来新生,任何时候都别忘了能成就你的,只有自己。

人生变好,从自律开始。

亦舒曾说过:“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自己。”

勤能养财,善能养福,阅读能养心,自律亦可养身。

我们所经历的每一件事,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在无形中影响着一生的命运。

愿你能富养自己,不忘来时路,繁花开满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