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喧嚣与静谧作文「()的静谧」
最近很多人关心故乡的喧嚣与静谧作文「()的静谧」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故乡的喧嚣与静谧作文「()的静谧」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明通
文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那里国泰民安,人杰地灵,有着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勤劳朴实的父老乡亲,还有祖祖辈辈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盼。记不清从什么年代开始,“安定”这个地名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庇佑着一代代白族儿女繁衍生息。
那 站
改革开放初期的安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喧嚣之地。国道213线穿村而过,天时地利给勤劳的安定人民指出了一条生财之道。国道两旁,一家家小餐馆拔地而起。餐饮业的兴起,既解决了农民自产的果蔬销售难的问题,又给过往的旅客提供了绝佳的休憩场所。那时还没有高速公路,安定作为通往昆明和西双版纳的必经之地,国道213线上过往的车辆络绎不绝。
村里有两个大型停车场,一个叫安定国营饭店,另一个叫镍矿大礼堂。每个停车场至少可以容纳10多辆班车。那时没有昼夜班车,很多单层班车驾驶员都会把安定作为奔波一天后,傍晚洗去尘埃和疲倦的最佳休息站,两个休息站都为各路过往的旅客提供食宿。每天下午,当班车进站后,守门的大爷就把停车场的大门紧锁以防旅客外流影响生意。大门虽然阻隔了绝大部分旅客的步伐,但总还是有一些旅客不愿在休息站食宿,他们更愿意去场外的农家客栈感受当地的民族特色。
当有旅客执意出来时,休息站外总是站满了招揽生意的农家人,他们蜂拥而上围住旅客滔滔不绝的介绍着自家客栈的美食和舒适。旅客们总是会茫然得无所适从,最后只能凭感觉跟随其中一位大婶到达客栈。其他没有抢到生意的大婶又继续目不转睛的盯着从休息站出来的旅客,接着又是对逃窜出来的“猎物”进行轮番轰炸。休息站外,偶尔还能见到几个黄头发蓝眼睛或者是卷头发黑皮肤的外国人出没,真是一道奇异的风景线,不时引来很多村民和小孩驻足围观。外国人一点也不拘束,还不时扮个鬼脸大方地逗逗几个调皮的小孩,小孩既惊又喜地一路欢奔回家。
镍矿大礼堂里有个宽敞的电影院,每天晚上都会放映两场电影供过往旅客和当地百姓消遣娱乐。听村里人讲,当时村里有一位土生土长的漂亮白族外语女教师在安定中学任教。有一天,美女老师在镍矿大礼堂邂逅了一位澳大利亚帅小伙后,一见钟情喜结连理,远赴重洋一去就是30多年。后来,他们曾经带着可爱的混血儿女回来探望过亲朋。再后来就杳无传闻了,至少我没有再听说过类似新闻。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昼夜班车的出现,过往休息的旅客越来越少,两个休息站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相继关门。如今的安定国营饭店已不见曾经的热闹喧嚣,取而代之的则是残垣断壁,一副破败的景象。但是,当你站立在废墟中看着那些雄伟的住宿楼时,依稀还能感受到昔日的门庭若市。镍矿大礼堂的电影院和住宿大楼是建国初期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发展的历史见证。其欧式建筑风格在安定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2004年,元江镍矿重新投入生产,昔日的电影院已被拆除,在原址上建起了职工大楼。当年的大礼堂住宿大楼总体建筑没有改变,只是进行了重新装修披上了崭新而华丽的外衣,依旧雄伟的矗立着。当年的停车场如今变成了篮球场,四周种满了小花小草。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几个年青人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物是人非面前,住宿大楼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白族儿女茁壮成长。
那 山
安定著名景点~霍山森林公园。清晨,漫步在古柏参天、郁郁葱葱的霍山公园的台阶上,阳光穿过树枝洒落下来,忽明忽暗小径通幽。欣赏着两旁的百年柏树拾级而上犹如沐浴在天然氧吧里,驻足张口深深呼吸沁人心脾。
望着一棵棵耸入云霄的百年古柏大树,小时候奶奶讲过的一个关于此山来源的神话故事浮现脑海。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神仙背着一座大山想把距离安定不远处的丫口堵住,使安定村整片区域变成一个堰塞湖。途径安定时,背山的绳子不知什么原因断裂,于是堵山成湖的愿望没能实现。神仙望着安定百姓世代勤劳,突发善心,丢山于此,无功而返,故成此山。
山中的柏树不知是谁栽下的,也许是背山的神仙,也许是携眷到此定居的老祖宗,无人知晓。一棵棵柏树在肥沃土壤的滋养下,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的洗礼,傲然挺立,最终长成了参天大树。
霍山公园被周围的山坡环绕,山坡上的茶树在松树林和灌木丛中整齐排开浑然天成。春天来临,各种树木吐出嫩芽,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山上的茶农们忙得不亦乐乎,她们头戴草帽、身挎背篓,长满老荆的手指轻快而娴熟的划过茶树枝头,所过之处的嫩芽无一幸免,温驯而乖巧的被“俘虏”到背篓中。豆大的汗珠不时从茶农的脸庞流到脖子甚至浸湿整件衣裳,茶农撸起袖子迎风擦拭着,不时看着堆积如山的“战利品”,满脸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清明时节的山坡被前来扫墓祭拜祖先的人们装点得五颜六色。安定的白族人家通常会邀约本家亲戚一起上坟。扫墓那天,各家各户都会一大早起来为祭祀忙碌,杀鸡、煮鸡并烹制各色佳肴。大约早上10点左右,所有亲戚携带家眷组团到祖坟上进行祭拜。来到坟前,男青壮年负责锄去坟头上的杂草,其他人员则负责打扫坟前的卫生并摆上整只土鸡和菜肴糖果进行祭拜。坟头上插满坟标后,在一位年长老者的祭语声中,儿孙们开始焚烧纸钱并磕头跪拜。大家心中默念着祈福语,向老祖宗们展示着如今的美好生活并祈盼全家人安康幸福。祭拜完毕,大家围坐一团,品尝起各家带来的美味佳肴。大块朵颐的同时,各种怀旧和各种奇闻异事伴随着欢笑声充斥着整个野炊。酒足饭饱后,大家认真检查可疑的燃烧物。确认安全后,大人小孩在长满了蕨菜的山坡上大显身手,东跑西窜后总会收获满满地朝着家的方向一路欢歌、一路狂奔。
站在山顶俯瞰霍山公园,它呈伞状,犹如一颗碧绿的翡翠镶嵌于村子中央,格外引人入目。山上粗壮的柏树大都有百年以上的树龄,与周围山上的松树、灌木林形成鲜明对比。
霍山公园脚下的元生艺术馆是根雕艺术家的乐园,馆内奇花异草点缀,上百种根雕作品琳琅满目应接不暇,很多作品曾获大奖。游览在精美的根雕艺术长廊之中,不禁让人啧啧称赞大山的馈赠和艺术家的鬼斧神工。馆内的根雕艺术家都是土生土长的白族儿女,他们无师自通、自学成才,怀着对大山的热爱情怀和对根雕艺术的执着追求,不断奋进、不断创新,用刻刀孜孜不倦的谱写着新时代新农村的崭新乐章。
除了元生艺术馆外,据我所知村里还有4位根雕艺术家。其中一位是浙江人,每次回老家经过其简易的根雕室时,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那里是艺术家的天堂,20年前他们不远万里扎根于此,并用勤劳的双手造就了财富的神话。让我钦佩的根雕艺术家中还有一位是残疾人,他身残志坚,毛笔字挥洒自如,根雕作品美轮美奂。凭着对艺术的无限热爱,在大山的庇佑下,用残躯的肢体握紧刀和笔,谱写着不懈奋斗、永不言弃的另一个境界的完美人生。
当我气喘吁吁地爬到霍山公园山顶,一座雄伟的宝殿映入眼前。这座宝殿是前些年村里筹资建盖的,设殿在此主要是祈求神灵保佑一方百姓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进入宝殿,只见殿内一张方桌上摆着一把把香。一旁附言:“3元一把,自备零钱”。宝殿香火还算旺盛,虔诚的祭拜者烧香拜佛之后,总忍不住爬上二楼的小阁楼敲响大钟,宏大的钟声顿时在霍山公园上空回荡着,飘向远方。
从霍山公园下来,可以另辟蹊径来到环山路。步履轻盈地走在铺满砖块的环山路上,不远处炼厂大烟囱雄伟而孤立的屹立着,它是建国初期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发展的又一历史见证。当年的炼厂已经被夷为平地杂草丛生,只剩下了高达30多米的大烟囱高傲而沧桑的矗立着,它就像大海中的灯塔,指引着离开家乡四海漂泊闯荡的白族儿女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物是人非面前不禁感叹: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那 水
改革开放初期,村里还没接上自来水,担水劈柴在农村是家常便饭。安定白族村子总共有五口老井,老井建于猴年马月已无人知晓。这些老井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有的较深、有的较浅。分别坐落于村头、村中和村脚。老井的清泉日夜流淌从未停歇,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白族游子,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白族精英。
老井的甘泉还成就了安定豆腐和水涨鸡的盛名。高速公路还未建成通车之前,繁忙的国道213线两旁的农家客栈,大车、小车的驾驶员都会慕名而来。水涨鸡、麻辣豆腐、青菜煮鸡血是必点的三道菜。过往游客总是对麻辣豆腐的丝滑,水涨鸡的鲜嫩,青菜煮鸡血的清爽赞不绝口。一传十、十传百,安定美食小村的名声远扬。有些食客流连忘返,依依不舍,食毕后还会买些豆腐、青菜和土鸡并找来大水壶装满清泉。说是要亲自带回老家去,让家里的亲戚朋友也品尝一下这人间美味。
村子中间环绕着一条宽约80公分的窄窄的小水沟,儿时的我们总会叠上一张张小纸船,在同一起跑水面上并排开来。随着小伙伴一声令下,小船随波逐流,我们一路沿沟打闹追逐,直至所有小船“触礁”翻倒分出胜负后,新一轮比赛又重新上演。村中的小水沟承载了我们儿时的多少欢声笑语,现在想来往事如昨。如今的小水沟铺上了盖板,村中之路虽然变宽了,但再也找不见儿时欢愉的踪影。
村旁有一条小河日夜流淌,看着河水滚滚向前川流不息,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孩提时期。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每天下午放学后,一群小伙伴最喜爱的活动就是到这小河里嬉戏打闹。这条小河不但滋养了沿岸的多少庄稼,还给我的童年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站在河堤上,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光着屁股的小孩,有的在水中展示各种泳姿,有的在田野里追逐打闹。耳畔似乎传来了儿时的爽朗笑声,响彻云霄。
如今的小河,水流变小,水质也大不如前,再也不见当年的清澈小溪,再也不见河边嬉闹的人儿。暗自思量,难道如今的农家小孩真的比那时的我们开心快乐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村里,家家户户都接通了自来水。挑水吃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发展生产,谋求更多幸福,村中的老井见证着一切。如今的老井,有的已经闲置,有的仍在使用。她们确实功不可没,相信她们一直都会在心底默默庇佑白族游子们世世代代幸福安康!
白族游子们喝过的每滴清凉甘泉已经融入到了他(她)们的血液和肌肤里,长成了坚韧不拔的血肉之躯,激励着他(她)们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那屋
如今的安定村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真的是不能同日而语。具有白族特色的迎宾门展开双臂迎接八方宾客,街道更加宽敞整洁,一座座崭新的钢筋水泥房拔地而起四处开花。沿着西门步入村中,老宅与新房交错屹立。刚刚竣工的钢筋水泥楼房还不到一年的房龄,而古老的砖瓦宅院有的已经坐落百年。老宅房檐的精美雕饰,仿佛在述说着大地主家曾经的辉煌。传统的白族砖瓦房中不断涌现的新楼房,就像是一位刚出生的婴儿依偎在年迈的老祖母旁,舞着小手、呀呀学语,正聚精会神似懂非懂地聆听老祖母讲那过去的故事。
穿过西门径直往村头走去,经过和谐门和平安门后可到达东门,东门再往上就是安定有名的背阴山。东门是这几年才新建的。西门、和谐门以及平安门虽经过翻新,但依旧保留原有的建筑风貌。听祖辈们讲,安定白族祖先是三百年前从大理剑川搬迁至此,主要有“李、杨、刘”三大姓氏,三大家族通过联姻等方式繁衍至今日益昌盛。如今的安定白族人,大多都是调侃高手,他们能言善辩、吹起牛来滔滔不绝。于是,村中对姓李的白族人送予绰号“李大嘴”,姓杨的则称“杨阔子”,姓刘的则叫“刘牛逼”,大家相互打趣,不存在相互歧视之嫌。
在和谐门和平安门之间有两座祠堂,一座为李氏祠堂。祠堂中有一块功德碑,记载着当年建祠于此的目的和参与捐款的人名。我的老祖慷慨捐款800两银子非常醒目,想必他当时也是富甲一方。如今的李氏祠堂年久失修,就像一位垂暮的老者拄着拐杖在微风中步履蹒跚。另一座祠堂经过翻新如今成为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块块牌匾、一句句对联,无不透露出白族祖先历来对儒家传统思想和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
李氏祠堂往下走100多米,就是安定中心小学校址。上世纪80、90年代,安定中学(初中部)和安定小学共同在一个校园,小学和中学各在一栋两层楼的教学楼里上课。如今的安定中心小学只有小学部,中学已经搬迁至因远二中。昔日土木结构的小学教学楼早已变成了宽敞明亮的钢筋水泥房,旧式的初中教学楼已经被新建的教师宿舍楼取代。
校园风景如画,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朗朗的读书声不时从窗外飘出,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小平头、小辫子们端坐在教室里,认真聆听着老师的教诲。
那 路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种树。上世纪中期建成的国道213线,为安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安定得益于国道213线穿村而过,通往元江县城和墨江县城都十分便利。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元江直达墨江的班线每天穿梭于老国道上,架起了两县百姓友好往来的桥梁。
如今,国道213线提升改造主体工程已经完工,道路更加宽阔,人们出行更加安全。南安国防战备路正在快速推进,南安公路建成通车后,安定到达最近的高速公路收费站也才有19公里。正在施工的玉磨铁路最近的站点离村子也才有20公里左右。玉磨铁路建成通车后,安定到达昆明、版纳,甚至是到达泰国也将十分便捷,安定作为内通外达的交通小镇的区位优势将会越来越明显。
小时候的安定街全是土路,赶集日遇到阴雨天气,路面泥泞寸步难行。若遇到阳光明媚的赶集日,尘土漫天飞扬弄得人们灰头土脸。如今的安定街道路宽阔,超市、酒店、KTV、集贸市场应有尽有,退休后回来这座美丽的小山村中静养天年,是很多在外游子的心声和愿望。
小时候村中道路由石块铺就而成,小孩子最喜欢从这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走起路来好似跳舞,就像是一位杰出的钢琴表演艺术家的手指不断在键盘上来回挥舞,演奏出优美欢快的音符。如今的村中道路已经全部实现路面硬化,更加平整洁净。三轮摩托车拉着货物时而呼啸而过,引来几只敏感的大黄狗焦躁不安、狂吠不止。
编辑:s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