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摄政王还没驾崩结局「多尔衮做了几年皇父」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摄政王还没驾崩结局「多尔衮做了几年皇父」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细数清代的多位摄政王或摄政大臣,虽然都很强势霸气,但能达到像多尔衮那样的,几乎没有。多尔衮摄政后期,其架势与礼仪规格已与皇帝难分主次,而权势已经凌驾于皇帝之上。如果不是他围猎时意外坠马受伤而早死,真很难说顺治帝的皇位能否保住。

从根源上回顾,从小随父亲在征战中长大的多尔衮本应是努尔哈赤的汗位继承人,但命运阴差阳错,却让他的同父异母哥哥皇太极接了班。


(多尔衮画像)


史料记载,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大军征杀孤城宁远时,宁远守将袁崇焕用西洋大炮轰击努尔哈赤的军帐,一炮正中。努尔哈赤虽没被炸死在帐子里,但被从军帐中被救了出来不久身亡。

努尔哈赤一死,选谁做接班人成了当务之急。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他最宠爱的大妃子阿巴亥生的3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三兄弟都是他的最爱。。照道理讲,第8子皇太极是所有候选人最不可能继承汗位的。因为皇太极的母亲来自努尔哈赤的敌对部落,皇太极的叔叔又始终在和努尔哈赤对着干,两个部落针锋相对。据说,努尔哈赤留下遗言是让多尔衮继位。

那么皇太极是怎样在这样的劣势中杀出一条称王之路的呢?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曾经想让次子代善做自己的接班人。没成想,代善与多尔衮的妈妈年龄相仿,一来二去两人走得太近并传出了乱伦“绯闻”。而且这“绯闻”越传越邪,逼得努尔哈赤没法收场,只好剥夺了代善的继承资格。

真正把皇太极送上汗位的其实是代善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理由很简单:拥立谁都不能拥立多尔衮。如果没有多尔衮的母亲和代善传了那段不明不白的“绯闻”,代善早已经是大汗了。所以他们从心里讨厌多尔衮。再则,皇太极虽也算不上自己人,但权势最弱,最容易成为大家的傀儡。于是父子三人合力助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天聪九年(1635年),多尔衮为皇太极和大清朝立下了一个特殊的功劳。这一年九月,多尔衮率军征伐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残部。他武威智取,导致林丹汗余部不战而降,并献出了中华帝国失踪二百多年的“传国玉玺”。据说,这颗传国玉玺从秦始皇之后一直传到了元朝,具有天命所归的极其重要的象征意义。多尔衮得到这颗传国玉玺并献给皇太极,皇太极受大家的拥戴,正式登上了大清帝国的皇帝宝座。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多尔衮才在皇太极死后被推到了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清朝入关后,顺治帝福临年幼,多尔衮总摄朝政,权势达到顶点。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朝廷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等,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待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

(影视剧中的多尔衮)


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提出,顺治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铃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从是年起,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20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辅政王的仪仗则只有15种,明显逊于多尔衮,多尔衮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

这以后,如果官员奏书中将“皇叔父摄政王”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罚。而且多尔衮还胁迫小皇帝规定“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使他再不用向顺治帝行礼了。

顺治五年(1648年)末,多尔衮的地位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就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与皇帝等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俨然如同皇帝一般。

不仅如此,而且多尔衮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顺治七年(1650年)八月,已经忘乎所以的多尔衮追尊生母太祖妃乌喇纳拉氏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祔享太庙。他还命令编写本朝历史的史官,从《实录》中删除不利于其母的记载。

哪知,天有不测风云。身尊已经基本等同皇帝的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十一月出猎古北口外行猎时,不慎坠马跌伤,而且伤得不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也就在十二月初九这天,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喀喇城,时年三十九岁。

十三岁的少年福临(顺治帝)闻之震悼。率王大臣缟服东直门外五里,迎多尔衮遗体。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尊为成宗义皇帝,丧礼依帝礼。

多尔衮死后,顺治开始摆脱傀儡地位,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福临开始亲政,时年十四岁。

可以猜想,多尔衮摄政时的强势无礼,少年福临不可能毫无感觉,只是耐于诸多原因,敢怒不敢言而已。许多史料说,顺治皇帝对“威福己出,生杀任情”的“皇父摄政王”素怀不满。

多尔衮生前的多行不义,很快有了回报。他死后仅两个月,就突然从荣誉的顶峰轰然跌落。此时,其政敌便纷纷出来翻案,揭发他的大逆之罪。心中早已满怀怨恨的顺治帝顺水推舟,下旨对多尔衮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毁墓掘尸。

同时,顺治下令处死谄附多尔衮而握有实权的大学士刚林、祁充格;斩首固山额真、吏部尚书谭泰;之后下令多尔衮的胞兄阿济格亲王自尽。这一系列的措施沉重打击并消除了多尔衮派的势力。少年福临这才大权集于一身,当上了名副其实的大清皇帝。

(影视剧中的少年顺治帝)


多尔衮身死名裂了,但他对于满清王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是政治对手们一时难以从历史中抹杀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正月,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分别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说的几乎句句在理,但被辅政的叔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还被流放宁古塔充军。

多尔衮的正名之日是在一百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为维护满清是正统皇家之尊,而多尔衮则是清王朝的主要奠基人,更不能不尊。所以发布诏令,正式为祖宗辈的多尔衮翻案,下令为他修复坟茔,复其封号,“追谥曰忠,补入玉牒”。

如此铁案又再度被翻了过来。清王朝对多尔衮的评价总算有了定论。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栏目右上角的提示“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