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课程 远志人生 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实
最近很多人关心厚朴课程 远志人生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实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厚朴课程 远志人生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实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千里之江千里诗,半城书声半城潮。浙江省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坐落于杭州东部、钱塘江北岸,位于医药港小镇,雅名“北沙书院”,是一所有着70年历史的学校,现有教学班29个,师生1200余名。学校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以“厚朴·清明·含笑·远志”为校训,师生在徽派风格的书院里感受中华文化,在孔子像前、晨钟声里、道古亭旁、八段锦中潜移默化地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走向文雅、博学。
学校将经典与现代相融合,开发“厚朴课程”,构建了以非遗、国学、寓言、农耕为主题的课程体系。作为浙江省首批种植养殖劳动实践基地,学校积极构建“课堂教学、耕读体验、课外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围绕“嘟噜噜农耕园”、药用植物博览基地开展劳动教育,以二十四节气为抓手,开展有特色的农耕劳动,让学生知五谷、勤四肢、分四季。
作为区非遗传承基地,近年来,学校致力于将非遗文化渗透在学校的各门课程之中。学校从非遗元素中挖掘了钱塘流域传统游戏“廿四锦”作为阳光体育的切入点,通过体育课、大课间活动和课外锻炼的趣味形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持久性,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北沙新样态”阳光体育活动体系。
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作为“浙江省绿色学校”“杭州市美丽学校”“杭州市文明单位”,已然成为师生工作、读书的乐园。
史轮辐辏不歇,薪火绵瓞无止。未来的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将继续发挥办学优势,在创新教师成长项目、完善课程资源样态、拓展智能学习时空、整合家校育人资源等方面深入探索。
踏进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校门,便被一棵棵苍翠茂盛的树深深吸引,香樟、海棠、银杏、山茶、五针松等林立在校园内,散发出杭州春天特有的气息。吸一口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骥足新开道路初,龙文旧识斗牛墟。”1952年,杭州城东边,钱塘江三门之北门,围垦沙涂的院落中首次飘荡出琅琅读书声,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初建于此,雅名“北沙书院”。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载春华秋实,原先的小树苗已茁壮成长,根深叶茂;风吹起,树叶在微风中摇曳,散发阵阵芬芳,唤醒一段沉睡的时光……
深耕历史,弘扬传统
钱塘北沙,经世传奇。随着杭州最东边——钱塘江两岸激荡之声响起,一次又一次的围垦拓荒行动开拓出钱塘区78.8%的土地。沙涂淤涨,有人逐群而居,遂现“北沙村”,虽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但办起了服务盐渔子弟的民间书塾书舍,民间称之为“北沙书院”。1952年,杭县新元乡中心小学建立;1998年下沙乡改镇,学校改名“杭州市下沙第二中心小学”,办学走入转型升级、重塑阶段;2004年,杭州市下沙第二中心小学和东方小学合并,组建杭州市下沙第二小学,迁址至杭州市钱塘区福城路199号。建校以来,围垦拓荒、奋发图强的北沙精神,深深印刻在历届师生心中,被一代代学子传承。
钱塘江流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学校将此作为校园建筑的基调,古香古色,别有韵味。一入校门,便可见一座承载厚重历史的石牌坊。牌坊前是一尊孔子像,像前有棵百年银杏树,头仰着才能看到银杏果,学校教师说这是“有信(杏)仰”,要牢记“有教无类,教必有方”。牌坊后是一扇青砖黑瓦小门,门上方挂着“雁栖斋”牌匾。
校园内建筑彰显徽风浙韵,记载着历史古韵的宋元窗瓦、明清门楼、华表影壁、诗路碑林,都在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故事,蕴藏着这片滩涂中江南文化和钱塘风情的印迹。置身校园,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延续、血脉的承传、生命的焕发。行走校园中,品味那一块块匾额、一条条碑文、一副副对联、一句句诗词,仿佛能看到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比肩继踵地向我们走来。你可能在不经意间就与王国维文中的一片瓦、徐志摩笔下的一棵树相遇;站在“诗碑”前,读着“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的诗句,欣赏那隽秀的书法,仿佛看到了李太白游历祖国壮美山河的踪迹;面对牌坊上“非遗种德”几个大字时,会觉得这偏处在城市一隅的书院,正是几千年中华文化传递的驿站,处处散发着古意江南的芬芳。学子们在耳濡目染中深刻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精髓,并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校重视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师生努力过好每个传统节日:端午节,师生欢乐包粽子;中秋节,师生一同做月饼;腊八节,师生共煮腊八粥;春节期间,举办文化庙会,开展写对联、写福字、做平安扣等活动。这些活动寓意深刻,妙趣横生。
厚朴课程,精彩纷呈
学校把“水墨书院、诗意学堂、智慧庭院、教育公园”作为发展目标,打造“厚朴课程、清明课堂、含笑课业、远志人生”特色文化,开设“寓言北沙”“农耕北沙”“非遗北沙”“国学北沙”四大校本课程群落。
寓言北沙明理。有故事,才会有精彩。学校鼓励孩子们写寓言故事,讲自己写的故事,让孩子们在写作和交流中不断寻梦、圆梦。校园内移步换景,每一座碑、每一寸土、每一棵树都是孩子们写故事的灵感源泉,故而他们笔下的故事颇有趣味。学校集师生智慧编写并出版专著《北沙遇上寓言》,用教育叙事的方式将学生的寓言故事、教师备课过程、师生成长趣事等一一记录下来,成了全校师生共同回味校园生活的好素材。
在这里,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一张长5.6米、宽1.2米的原木大桌子周边围着一群孩子,他们正在聆听一个孩子讲自己写的故事——这就是“北沙大桌子故事会”的场景。你听,故事开始了“:在北沙有个稀罕的宝贝,名叫北沙问学钟,有个小偷觊觎良久想要将它偷走,但无奈钟太重,他便想出将钟敲碎的点子。
可是刚碰一下,问学钟就响了起来,小偷想着掩住耳朵就听不见了,于是‘掩耳盗钟’的故事上演了。”晨曦里,“武林小名嘴”——吴雯萱站在大桌子前讲述她编写的寓言故事,40多名孩子围坐一圈认真地听着,时而激动鼓掌,时而低头沉思。就这样,一个个人生道理潜移默化浸润心田。多美好的画面!
农耕北沙育真。学校开辟12亩土地,建立“嘟噜噜农耕园”,种有青枣、石榴、火柿、樱桃、苹果、金桔、葡萄、杨梅等水果,通过农耕课程带领孩子们探究自然世界的精彩。学校融合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元素,构建“课堂教学 耕读体验 课外实践”三位一体育人平台,将孩子的艺体发展、德行培养、知识拓展融入日常的农耕劳作,借助耕读育人,致力打造“以劳促育、体脑结合”新型劳动教育特色品牌,把课堂搬到大地上,搬进阳光里。
孩子们对自然具有天然的亲切感,对挖泥土、播种、浇水、收割这样的农事活动情有独钟,他们会在葡萄、葫芦架下以及草莓大棚里欢呼雀跃、欣喜不已。在这片农耕园里,孩子们走进田间,参与瓜果蔬菜的耕种、打理以及采摘全过程,既收获了纯天然无公害的果蔬,亦收获到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以及独一无二的体验。每当油菜花盛开的时候,赏花诵诗大会也来了,孩子们自编自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油菜花”等剧目艳惊四座,让人念念不忘。这就是真课堂、真生活。非遗北沙传趣。非遗浸染书香校园,学校将优秀的非遗项目融入学生课堂,如整理“北沙廿四锦”等传统游戏项目,并申报市级非遗项目,让传统的踢毽子、滚铁环、斗鸡等儿童游戏重回校园,释放儿童天性,为他们落脚乡土、邂逅美好创造条件。
学校深挖“钱塘江”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嘟噜噜农耕园”不仅是孩子们的学习基地,更是教师的教研场所。这里栽种着源自钱塘畔的厚朴、杜仲、木瓜、茱萸、元胡等数十种药木,教师俞小珍为此开发了杭州市中医药精品课程“北沙百草”,带着孩子们种植、采摘、探究中药百草,传承中药知识和文化。在这里,孩子可以感受不一样的童年趣味。
国学北沙启智。每年开学第一天,一年级新生在东方慧园接受校长的点痣启智后,双手前伸、与胸同高、两掌叠放、掌心朝内,向孔子雕像三鞠躬,行入学礼。从此,正式开启小学生涯。
“人之初,性本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清晨,在校园里,你会听到这样的声音,那是孩子们在吟诵国学经典。
“两小儿辩日,与其说是辩论,不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你听,那是“新荷杯教师比武之国学专场”的辩课。在这里,国学是课程,语文教师可大展身手。“太阳的远近,和它一天中的位置有关。不妨看看《两小儿辩日》。”这是科学教师的声音,他们告诉你:别以为国学就是语文学科的事哦。
除了学科教学外,学校注重以国学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为积淀的爱国主义教育,把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贯穿课堂内外,让孩子们在庄严肃穆的升降国旗仪式中把爱国主义铭刻心底。学校将国学渗透各类活动,如光盘行动会这样倡议:“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文明就餐,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从我做起!”在这里,国学打开了孩子们的智慧大门。
减负提质,人文关怀
吴风越雨浸润下的下沙第二小学,构建了以“健康成长孕育地、诗意生活栖息地、智慧生长启蒙地、创意学习体验地、梦想飞翔启航地”的“北沙五地”育人空间,承载着“身心健康、人文情趣、哲学思辨、创造能力、远大志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着以“北沙五地”为载体的北沙儿童特色教育理念。
“我们书院就是要办真的教育。”校长陶惠芬如是说,“唯有真实地办教育,才能够体现教育情怀,践行陶行知倡导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切为了孩子”是学校教书育人的核心理念。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各个教研组积极探讨课堂如何转型、作业如何优化,真正做到减负提质。同时,教师们积极开展项目化学习,将学习建立在熟悉的生活实践上,建立在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你看,教师程俊杰的“校园洗手间改造”课程,管忠健、吴开拓的“微生物培养”“小学生居家防疫‘小处方’”课程等在学校遍地开花。学习为生活服务,让实践贯穿课程,让体验伴随人生,这是北沙课程的独到之处。
此外,下沙第二小学还有条不紊地探索与实践课外活动,推出课后服务,开设艺术类、体育类、棋类等兴趣活动40多项,实现减负不减质。推出“阳光100”课程,培养孩子们每日运动的习惯,家长感慨:“在北沙,孩子们每天玩开心了、玩健康了、玩充实了、玩进步了,学习风气、学习劲头更足了。”
副校长余骏介绍,为减轻课业压力,学校把每月第二周的周三定为“无作业日”,按照“三不一有”(不带作业、不带书包、不带任务回家,过有意义的无作业日)要求扎实开展。浙江在线、新浪网、凤凰网、中国教育在线等媒体先后就“无作业日”活动进行报道。
总之,“双减”后学校的课程转型以及课后服务推出的兴趣活动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压力,为他们搭建了健康向上的成长空间。
智慧引领,行稳致远
下沙第二小学除了在传统文化建设上下功夫,在数字校园建设上也不遗余力。学校借力智慧校园的创建,实现了校园管理扁平化、数字化;疫情期间,实行了全方位在线课堂直播;推出人脸识别系统以及智能借阅模式,创建了智慧图书馆;打造了“星火空间”科学馆、恒温恒湿的5D农耕园等。数字赋能在学校体现得淋漓尽致。
下沙第二小学校园里有一块大石头,镌刻着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邵华泽题写的“北沙问学”四个大字,那是在告诉人们:这是一座适宜学习的院落。陶惠芬对学校发展胸有成竹:“学校行稳致远,将继续探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努力做好智慧校园建设,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有滋有味度过六年,最终形成宜学北沙品牌。”
是的,新一代北沙人将怀揣梦想与情怀,接过接力棒,传承精神,担当使命,爱岗敬业,辛勤耕耘,甘为人梯,以教育人的自觉耕耘在教育沃土上,以守望者的执着坚守教育初心,秉持五育并举的理念,践行知行合一的态度,换得桃李满天下。
(作者:李骏)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