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尊贵的格格救了一个太监「清朝最后一个格格显荣」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尊贵的格格救了一个太监「清朝最后一个格格显荣」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韫龢,又名金欣如,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妹妹,也是和他关系最好的一位。

韫龢的父亲醇亲王载沣,在家里排行老五,又不是嫡生子,之所以能够继承醇亲王的爵位,中间还有段比较凄惨离奇的历史。

载沣

载沣的父亲奕譞,娶了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两人一共生养了5个孩子。第一个女儿只活到六岁,第一个儿子还不到两周岁,就在同治五年的冬天,相隔不过20天全死了。

二儿子就是光绪,4岁便被慈禧强行抱进宫当皇帝。倍感孤单的嫡福晋,将希望全寄托在三儿子身上,岂料这个孩子只活了1天半。

到了第四个儿子载洸出世,饱尝丧子之痛的夫妻不知道如何疼爱才好,穿少了怕冻着,吃多了怕撑着。

常言道朱门酒肉臭,这些贵族们的通病就是吃得多不运动,因此常犯消化不良的毛病。《红楼梦》里的贾府,治病的方法常是“净饿一天”,醇亲王福晋也信奉此项原则,不肯给这个四儿子吃饱,生怕把他撑坏。

醇亲王与福晋

问题是她没啥文化,压根不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连一只虾米都得分成三段给孩子吃,结果这个小载洸,因为营养不良毫无抵抗力,在不到5岁的时候连饿带病死翘翘了。

就因为前面4个哥哥,一位当了皇帝,3位早早夭折,由侧福晋生的载沣才得以继承爵位,这也算躺赢了。

载沣虽然人有些木讷且口吃,但他善于总结经验,对待自己的孩子很慈爱,绝不从饮食上过于严苛。孩子们倒是没挨饿受罪,却依然个个闹胃病。

先谈谈溥仪。溥仪身为长子,从幼年时就被宠爱得极为挑食,遇到爱吃的使劲吃,不爱吃的根本不动筷子。

载沣与溥仪(右一)

被抱进宫当皇帝后,他挂在隆裕太后的名下。隆裕膝下无子,对于育儿知识一窍不通,由着溥仪吃喝玩乐,结果溥仪在6岁时吃栗子太多被撑着了。

隆裕吓坏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只允许溥仪吃糊米粥,小皇帝天天喊饿。有次喂金鱼,他把喂鱼的干馒头塞进嘴里,看到人家进贡的酱肘子,更是扑上去就啃。

这种时饱时饥的状态交替进行,导致溥仪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韫龢比大哥强多了,毕竟是女儿,关注度还是要低一些,想吃什么吃什么,没受过什么约束。

右一韫龢

和其他王爷比起来,载沣算是生活比较简朴的,喜欢吃炸酱面、木须肉、火锅等简单的菜肴。可是人家的身份摆在那,即便不在乎吃喝,生活水平也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太多。

韫龢出生于这种显赫的家庭,几乎顿顿大鱼大肉。她特别喜欢吃烧羊肉拌面和烤乳猪,肉吃多了又不怎么运动,最后也患上了胃病。

醇亲王府先后出了光绪和溥仪两位皇帝,地位尊贵无比,按理说规矩应该很多才是。不过在韫龢的记忆里,因为父亲比较开明,所以很多规矩都废除了。这也导致她初次进宫时,莫名地犯了大忌。

庄和太妃是同治皇帝的妃子,一直孤零零地在紫禁城生活着。眼见韫龢与母亲、祖母等人进宫,为了表示亲热,特意邀请韫龢全家来自己宫里做客。

闲谈中,庄和太妃问兄妹4人喜欢吃什么水果。二哥溥杰和大姐的回答分别是苹果和香蕉,苹果是平安的意思,庄和太妃听了很高兴,结果问到韫龢时,她随口答道:“梨。”庄和太妃立刻就变了脸色不再理踩她。

后排右三韫龢

韫龢事后被祖母训斥了一通后才明白,梨与分离的“离”同音。宫内住着的4位老太妃都是寡妇,特别忌讳听到“分离”这种字眼,庄和太妃尤甚。她吃梨都要切成一块一块地来吃,免得不吉利。

除了言语上的忌讳外,贵族们还有一样在现代人看来特别“装”的毛病:打死都不能谈钱。

韫龢年幼时,看到二哥有次被母亲狠狠挖苦了一顿,起因就是溥杰随口询问一件新奇物品的价格,母亲很是鄙夷地告诫他:“你应当有远大志向,根本不应当打听钱的事儿。”

没多久,载沣买了辆汽车,溥杰又按捺不住好奇,结果被父亲狠狠奚落了一顿:“怎么又提钱?真没出息。”

从此,兄妹二人都认为钱不是好东西,韫龢直到结婚当了妈,手里也没拿过一块钱,想要什么东西,吩咐保姆去买便好。

34岁以前的韫龢,从来没为生活犯过愁。溥仪对弟弟妹妹很关心,每月都给他们发钱。特别是对韫龢,因为兄妹两人关系很亲密,所以有好东西会第一个送给她。

韫龢(正中)与溥仪(右一)关系密切

到了1945年日本投降之际,韫龢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高高在上的皇妹坠落成了乞丐。

她和丈夫郑广元等人跟随溥仪逃到大栗子沟后,溥仪挑选了几名心腹先行乘飞机离开,并许诺等自己到日本后再将他们接过去。

不料溥仪等人在机场被苏军俘获押回苏联,剩下的这群人也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韫龢连惊呆吓,在大栗子沟和3个孩子缠绵病榻,好不容易恢复了健康,又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

这时,她从宫里带出来的珍贵珠宝都已经被抄走。丈夫郑广元也是衣来伸手的贵公子哥,夫妻二人自理能力为零,再加上3个孩子和1个未出生的宝宝,生活陷入了空前无助的状态。

在临江县城暂住期间,韫龢偶遇旧日的邻居安东医生。安东参加了八路军,在临江驻扎,了解到一家人的境遇后极为同情,可是却无能为力。只能建议韫龢尽快返回北京,并且给她开了几剂常用药方,还给了她很多助消化的药,叮嘱韫龢如果在路途中遇到困难,可以配药卖换点钱。

这时的韫龢压根没有想到,正是这几剂药方,和曾经花300元钱买来的一箱药品,救了全家人的命。

郑广元与韫龢

在从临江辗转到通化的途中,孩子大力刚刚出生,韫龢又饿得没奶,只能想办法跟当地人换点玉米碴子熬粥。

她和郑广元身无分文,能够用来与老百姓交换的,就是那几剂药方和眼药水。也算赶巧,当地正在闹眼病,那一箱药品里有几瓶德国生产的黄色粉末状眼药“雷福诺尔”,兑成眼药水仅微乎其微的药末就行。

许多闹眼病的老乡,滴药后效果奇好,眼疾顿消。韫龢总算混上口吃的,没至于把小儿子饿死。

靠眼药水只能一时维持生计,饥饿感依然像死神般紧紧追着这一家人不放。实在没粮食吃了,这位尊贵的皇妹只能带着全家人去挖野菜充饥。因为琢磨不出来任何活路,韫龢天天唉声叹气,有次甚至径直奔到了院门前的水井旁边,真想一跳了事。

可是想想4个未成年的孩子和文弱书生的丈夫,她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昔日光鲜亮丽的韫龢

贫苦的生活中也有欢乐的时候。韫龢在租来的房子中意外发现一口大缸,里面装着自制的东北黄酱,再一瞧发现不对劲,里面躺着一只硕大的死耗子。

夫妻俩大眼瞪小眼,郑广元咬牙将耗子扔了出去,她用大锅把黄豆酱烩熟后全家用换来的饼子蘸着大酱,美美地吃了一顿。

换成以前,这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倒别说,贫穷还医治好了韫龢的多年老胃病。

她年轻时因为遇到美味便海吃不止,结果撑坏了胃,一点肥肉都不敢吃,还动辄闹胃痛。在流浪的日子里时常忍饥挨饿,却意外用“饥饿疗法”治好了老胃病。

东北的夏天还好过点,可以挖点野菜之类的糊口。到了冬天北风肆虐,全家人经常吃了上顿没下蹲,夫妇俩身无一技之长,却总得养家糊口,思来想去,韫龢决定蒸白薯拿到集市上卖。

白薯蒸好了,谁去街上叫卖成了难题。二格格脸皮薄,实在张不开嘴。老郑更是怯阵,连站在街口都浑身冒汗。无奈,她向街坊借来一杆小秤,催促两个女儿弥弥和三秀去街上卖。

后来长大成人的三个儿女与父亲郑广元(左一)

总在东北耗着终究不是个办法,于是郑广元毅然卖掉一只旧皮箱,凑钱买来一辆小木轮车,一家人朝着沈阳进发,预备从沈阳坐火车回北京,好歹韫龢的父亲载沣和公公婆婆都在北京,总归能收留他们一阵。

初春的清晨,郑广元拉起那辆简陋的木轮车,上边装着锅碗飘盆等日常用品,孩子们和跟随他们的老保姆轮流在后头拉车。大家都穿得破破烂烂,谁能料到这支队伍里有尊贵的皇妹和额驸呢?

行至半路时断了粮,韫龢只得硬着头皮带孩子们挨家挨户讨饭,彻头彻尾成了乞丐。

依然靠着那瓶药效奇佳的眼药,郑广元打通了从抚顺到沈阳的全部关节,一家人坐着闷罐车来到沈阳,得到了郑广元表弟的接应,顺顺利利回到了北京。

到了北京,公公已经过世,韫龢每天陪伴着婆婆聊天,还亲自下厨张罗一日三餐。

要知道,这位王府格格早年间连厨房都没进过,在东北漂泊期间,学会了熬玉米渣粥等简单菜肴。返京之后,她开始四处学艺,先是简单的家常饭菜,随后是烙饼,还学会了做糖醋鲤鱼。

失去了头顶上的光环后,韫龢努力让自己融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不甘心呆在家里做一名家庭主妇,她创办起了一所幼儿园,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一天,韫龢正走在大街上,突然有人冲她作了个揖:“二格格。”

韫龢定睛一瞧,高兴地喊了起来:“冯伴儿。”

冯伴儿叫冯乐亭,长着一副四方脸,是韫龢祖母的专职伺候太监,在醇亲王府的奴仆中地位很高。他在外面置办了房产,有两名小太监负责照顾他,还曾在一家“同兴堂”百货店入了股,所以手里颇有些闲钱,经常会给韫龢买回一些新奇的小玩具逗她开心。

更有缘分的是,两人生日竟然是同一天。冯乐亭尽管是位太监,却秉性忠厚,对韫龢祖母忠心耿耿。韫龢一向敬重他的人品,在伪满时期每次从长春返回北京时,也不忘给冯乐亭带来珍贵礼品。

就连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也不止一次提起,两人的关系就跟父女差不多。

冯乐亭性格沉稳,对韫龢的赠送从不多说感激之类的话,只是默默记在了心里。这次他带着韫龢来到自己在后海购置的一幢四合院里做客,韫龢还意外见到了他那年轻漂亮的媳妇与丈母娘。

后海四合院

是的,太监虽然丧失了男性功能,却不妨碍他们娶妻。冯乐亭手里有钱,自然会有年轻的女子主动朝上凑。

冯乐亭的家摆设相当豪华,那一水的黄花梨雕花家具、珍贵的古董钟表、名贵的元青花瓷瓶,就连见多识广的二格格也忍不住啧啧赞叹。

在韫龢吃过午饭准备离去时,冯乐亭邀请她来到一间密室,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珠宝盒,里面盛着珍奇的古玩和罕见的珊瑚及金银首饰,请她随意挑选。

这个老太监的举动很实在,但韫龢没有接受他的好意。自己已经习惯了平民的生活,再也不想被这些珍宝扰乱了心境。

没过多久,冯乐亭拎着两斤羊肉片来到韫龢家,后来又多次买来点心等食物给孩子们解馋。他从不多待,放下东西就走。

韫龢深有感触地说:“到多咱,咱全家人也忘不了他呀!”

回首韫龢的人生路,前半生顺风顺水,后半生虽然经历了一段形似乞丐的艰辛日子,却因为处处得到贵人帮助而逢凶化吉。

究其原因,并不是她的运气格外好,而是得益于善良和待人以诚的性格。

固然她出身尊贵,可是从没依仗权势欺辱过别人,用真心交换诚意,所以安东医生才会给她药方和紧缺药品、老太监冯乐亭甘心将宝物送她。

随着溥仪、溥杰的先后去世,韫龢成为了末代王朝和王府衰落最年长的见证人。在91岁病逝前,她亲笔为《末代皇妹韫龢》这本书做了序,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个心愿后安详辞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