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七月好书推荐「2021年出版的小说」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七月好书推荐「2021年出版的小说」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刚过去的7月可谓是相当“难”:全国多地最高温突破40度,热射病病例不断;新冠病毒仍在蔓延,不确定性横亘在每个人面前。

但是幸好还有书籍,可以在炎炎夏日里用思想和治愈为我们带来一丝宁静。今天,小北将为你介绍14本盛夏新书。这个夏天,若有一本好书相伴,倒也不会难么难熬。

在这份书单中,既有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图书,《沈周诗画中的江南》《驼庵诗话》《诸仙纪》;也有关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法制政治、中国人性格底色的图书《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的习惯》;《乡争》一书则聚焦于当下中国乡村,为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于企业运营、自我认知的实用类书籍也小有可观,例如《长期主义生存法则: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此外,还有不少硬核学术类著作。《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由曹寅教授带你揭秘基建的秘密;《科学革命的结构》重新定义人类科学史;《中国:世界园林之母》是一本外国学者关于中国园林的趣味观察游记;《奥斯曼—土耳其的发现——历史与叙事》呈现了一个不同的奥斯曼—土耳其。

接下来,就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这些图书,和小北一起一探究竟吧。

01 《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

——儒家的社会学研究》

作者:翟学伟 著

“挖掘儒家之人伦日用,解密中国人的生活世界。”

儒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话题,近代以来又成为哲学、思想史、伦理学、文化研究等领域的重要内容。本书的所有研究均基于对社会学本土化之思考,即坚持儒家的社会学研究既不走回国学,也不套用西方学术话语进行言说,亦不囿于思想史或历史领域,而是以社会学的视角,对儒家内含之社会理论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进行了多方位的探讨。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原创性地提出了“对偶生成理论”和“关系向度理论”,并对“孝道”“人情”“面子”“自我”“情爱”“日常计谋”及宏观社会秩序的运行与维系等做了专题性讨论,以期形成一种对中国人之生活世界的研究视角与解释框架。

02

《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

——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

作者:曹寅 著

“一本精美小书,带你揭秘亚洲城市的现代化历程。”

基建作为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已然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在近代,西方殖民帝国和亚洲传统帝国,都在通过各种基建进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强化对国家的治理。本书以奥斯曼帝国、英属印度、英属锡兰、荷属东印度、湄公河三角洲以及菲律宾等地区为个案,用生动的细节剖析了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西方基建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作者在本书中将基建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技术领域,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设备都置于同一视域之内,呈现了基建以及现代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还阐明了基建不是单向地在改变亚洲,它们也被亚洲进行在地化的重新诠释、改造和利用,从而展现了亚洲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主动性。

03 《爱简》

作者:谢冕 著

“现当代文学界领军人洪子诚编选,中国新诗界谢冕写给青春的爱情诗。”

谢冕是新诗批评家、新诗史家、散文家,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也是诗人。自1948年到1976年,他写的诗有四百余首,本书选取从1968年到1972年间的作品47首。

从《小纸片》到《爱简》体现了作者人生轨迹的变化。洪子诚老师说:这些诗坦率、真诚,有浓烈的“真诗”的素质,显示了作者捕捉和熔铸山川、草木、民俗、历史文化以构造意象的想象力和抒情能力。

这些诗有并非预设的主题:在时代和个人遭受“惊涛骇浪”时,爱情的“拯救”的力量。这里的爱情既是儿女之情,也拓展并联结着关于时代、历史的承诺和责任的思考。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情诗,说的是一个欲说还休的年代……

04 《驼庵诗话》(彩图精装本)

作者:顾随 著 叶嘉莹 笔记

“《人间词话》以后,迄今没有一部诗话,能够与之相提并论。”

叶嘉莹先生20世纪40年代听顾随先生讲中国古典诗词,笔记的主体整理为这部“诗话”式的著作。本书以彩色插图本的形式问世,也是最终定稿版本。它采用中国古代诗话的体例,不以系统严密的理论分析见长,而代之以言简意赅的片段,对中国古典诗词做直接性的感发,寻觅作为基因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诗心,找回诗意栖居的灵魂。

全书分为总论和分论两部分,每部分又分若干小节。总论中涉及内容与欣赏、作诗与为人等方面;分论从《诗经》《离骚》开始,着重解读唐诗、宋词等经典。一段段文字妙语连珠,感受独具一格,发现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启发现代人找到理想的人生。它被誉为自《人间词话》以后,十分重要的一部诗话。

05 《沈周诗画中的江南》

作者:王瑀 著 吴中博物馆 编

“一场明代文豪沈周的艺术视觉经验之旅,提供理解美术史的别样视角与理解方式。”

本书是关于明代苏州文人沈周的诗画艺术与交游往事的著作。作为中国美术史上声名显著的艺术家之一,沈周在书画方面的成就当其在世之时,便已蜚声吴门乃至两京。事实上,沈周在文学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惜为画名所掩”。他自小便追随当时吴门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陈宽学习诗文创作,更重要的是,他的这些诗文不仅构成了今天我们了解他当年交游的重要材料,亦能使后人感受到他的才情,并有助于更为深刻地理解他的书画作品。

本书选取江南作为主题,以苏州为核心,围绕名胜、风物等具体内容,展开叙述。本书不是传统的美术史专业写作,并不仅仅以讨论具体作品为主,还更为重视人物关系、创作情境以及知识来源的叙述,是一部沈周的交游史与视觉经验史,为理解相关艺术作品,包括书画与诗文的创作,提供新的视角与理解方式。

06 《诸仙纪》

作者:严优 著

“比小说还好看的 ‘国潮神仙’ 知识大全。”

古人为何热衷修仙?他们是如何修仙的?仙话“以记叙神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追求长生不死和自由为中心主题”;与神话主要反映不同民族在远古童年期的观念相比,仙话更多反映了中国漫长历史时期中不同阶层不断发展变化的某些“共识”,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模式。

本书所涉仙话上起《左传》《山海经》,下至清人笔记与世情小说、神魔小说。本书对仙话的基本内容和类型进行了梳理,对带有原型意味的神仙故事及人物形象进行了生动的讲述、深入的考辨和解析,对其历史形象的嬗递及其社会文化意涵进行了透彻的阐释,是一本可读性与学术性、新奇性与严肃性兼具的作品。

07 《中国人的习惯》

作者:邱泽奇 著

“中国人通常如何思考?如何行动?本书沿着知—信—行的顺序,试图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解答思路。”

中国人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中国人的习惯》从习惯养成视角入手,沿着知—信—行的顺序,以思维和行动的底层文化逻辑为抓手,指出中国人养成的习惯是内省。以内省为基底,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推己及人的,社会习惯是和而不同的,生活习惯是择善而从的,工作习惯是勤勉好学的,休闲习惯是张弛有度的。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与其他文化交流的加深,这些习惯在当下已经面临挑战,未来的中国人将会养成怎样的习惯取决于每一个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自觉和对外来文化的理解。这本小书试图为中国人理解自己的习惯提供参考,更为世界理解中国人的习惯提供建议。

08 《乡争》

作者:杨华 著

“竞争会如何改变农民与农村的未来。”

竞争,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没有竞争也就没有今天中国乡村社会的繁荣与富裕。《乡争》一书聚焦于当下乡村社会内部和外部的社会竞争,探究21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面对的是怎样的竞争情势,竞争又会给农民个体、家庭、乡村、城市,甚至整个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

本书通过几年来与华中乡村研究团队的集体调研,按照“农村婚姻”“家庭关系”“南北社会”“村庄竞争”“收入结构”等五个维度,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研究,鲜活地呈现了乡村社会变迁的内在的机制与逻辑,为我国的三农问题的决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

09 《科学革命的结构(新译精装版)》

作者:[美]托马斯·库恩 著

伊恩·哈金 导读 张卜天 译

“科学改变了世界,而这本书改变了科学。”

这部被视为科学史分水岭的名著,是20世纪学术史上具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它引发了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掀起了世界性的阅读热潮,至今不衰。其影响不限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学、宗教学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首倡的“范式转换”,如今已成为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

本书初版于1962年,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该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增加了加拿大哲学家伊恩·哈金(Ian Hacking)教授所写的导读。青年翻译家张卜天教授精心翻译了新的中译本。

10

《自增长:让每个用户都成为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

作者:程志良 著

“打造用户自驱型增长的 IP、产品、品牌、社群、App。”

什么是自增长呢?自增长是由程志良提出的依托于脑模式驱动的增长理念,又称“脑增长”。自增长就是“用户自驱型增长”。它是在用户自驱力的驱动下自觉自发增长的模式。自增长模式让用户不再依赖外在刺激,而是自觉自发地传,欲罢不能地买,心甘情愿地追。自增长是让每个用户成为价值、用户、利润、黏性增长的深度参与者和积极驱动者,从而打造用户自驱型增长的 IP、产品、品牌、社群、App。自增长是以价值增长驱动黏性增长,以黏性增长驱动用户增长,以用户增长驱动利润增长的模式,是价值、黏性、用户、利润这四者连带增长的模式。其实,这四者抛开其一谈增长都是空谈。自增长是实现高效和科学增长的目标和高境界。

本书通过用户自驱力的 8 张画像——自我画像,将用户的自我深层动力模式和盘托出,并且围绕自驱力的 8 张画像,分享了8个实现自增长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触发和驱动用户行为的5 种互动模式。让你在掌握用户自驱力机制的同时,掌握驾驭这种强大动力的工具,从而帮助你轻松实现自增长。

11 《长期主义生存法则:

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德]赫尔穆特·科尔曼(Hermut Komann)

[德]苏明月( Birgit Suberg) 著

《家族企业》杂志 主编

“探寻德国百年家族企业的长寿秘诀,弄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义和逻辑,助力中国企业打造专精特新‘隐形冠军’。”

2021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时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这与这些概念与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的 “隐形冠军”概念异曲同工。

基于这个前提,作者提出的思考和探讨包括:企业为什么要提倡长期导向?什么是企业的长期导向的定位?德国那些隐形冠军家族企业有什么特点?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本书充分研究了多家德国家族企业的发展历程和业务模式,论证方法丰富,更有其他书少见的数据和图表分析。它重现作者与多位德国家族企业掌门人的访谈过程,从生动的采访语录中体味德国百年家族企业在管理经营、业务选择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12

《中国:世界园林之母(一位博物学家在华西的旅行笔记)》

作者:[英] 威尔逊(E.H. Wilson) 著

胡启明 译

“畅销百年,文学与科学的融合典范。”

本书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威尔逊来中国考察的所见所闻。他不仅为用大量笔墨描述了沿途所见植物、作物等,同时也记录了当时中国的地理地貌、社会文化、民俗历史等风貌。威尔逊以博物学家的视野深入观察和记录他的数次中国之行,开宗明义提出了“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观点,强调中国植物对世界园林的贡献,也回顾了前人在中国采集植物的工作。

本书堪称“名作名译,名家导读”。特别增加了由译者胡启明撰写的《导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威尔逊数次来华的目的和行程,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各章节的主要内容。

13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中译本第二版)》

作者:[美] 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 著

冯钢 译

“社会学、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必读经典。”

本书是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一本佳作,它对微观的社会互动做了详尽的论述,探讨了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特别是我们如何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作者没有对社会互动做面面俱到的系统性分析,也没有试图总结互动类型、区分互动性质,他的兴趣在于研究人与人面对面交往的具体互动细节。

在对许多地区社会习俗的观察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个体比作演员,用诸如印象管理、前台、后台、剧班、角色扮演等一系列戏剧表演的概念,来分析种种舞台表演行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每个人都向他人展示自己和自己的行动,试图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并采用某些技巧来维持自己的表演,就像演员向观众展示一个角色一样,这不失为一种表演的艺术。

14 《奥斯曼—土耳其的发现

——历史与叙事》

作者:昝涛 著

“摈弃西方传统视角,展示亚洲主体立场,聚焦重大历史主题,呈现一个不同的奥斯曼—土耳其。”

称霸世界的奥斯曼帝国如何起源?对当代土耳其又有何影响?土耳其国父如何探索现代化之路?土耳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本国激起了怎样的社会辩论?未来,土耳其将走向何方?中国和土耳其如何看待彼此?

本书对土耳其的历史与当下进行了深度探讨,通过历史回溯以及历史叙事的形成,分析当代土耳其问题的根源和走向。

今天的书单你对哪本书最感兴趣?

在留言区分享你的心头好

2位幸运读者将获得赠书

-End-

编辑:欣悦、黄泓

转载及合作请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北大教授聊艺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启迪

文艺复兴的神话——彼得·伯克社会文化史研究

终身奉献给历史,世上再无祝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