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画家费尽心力创作了一幅画在即将完成时「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画家费尽心力创作了一幅画在即将完成时「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名副其实的“国家策展”,对于画家们来说,则是“命题作业”。本文仅根据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的情况进行评述,如何在总体上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弘扬社会主旋律的前提下,在绘画材料选择、展览形式、作品尺幅空间都有一定限制的情况下,实现选题与艺术手法的协调统一。最大限度地争取艺术突破,最终在多重选拔竞争中入选或获奖,实非易事。

发掘生活日常 做有温度表达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金奖获得者李玉旺的《使命》,描绘了普通消防员的群像,造型在写实的基础上略作夸张,消防器材的准确描绘和服装上的装饰图案在比较概括的大形体中穿插了小的造型分割,揉纸、堆粉、脱落等技法也增加了色彩材料上的厚重感,中正敦厚是这件作品的整体气质。

金奖 李玉旺 《使命》 195cm×178cm

王珂画子弟兵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在山石边就地休息的场景,陈三石表现的是修筑沪通大桥的过程中从事高空作业的工人,侯媛媛、韩正法合作的《护航归来》选择的是海军战士护航归来……在这些作品中画家所塑造的人物都不是有着真名实姓的人,而是千千万万在工作一线默默付出的劳动者的缩影,正是他们的坚守岗位和牢记使命,才使得人民有了安全的保障和生活的便利。

社会近年的许多热点事件都在这次美展的作品里有所体现,这反映了画家对社会文化变化的敏锐关注和快速的反应。周乐的《啾啾》画的是一个无人陪伴的退休老人在打盹儿的坐像,车敏表现的是近年一次文化热点事件:观众排长队参观《千里江山图》真迹与历代青绿山水画,赵峰、马丽描画的是共享单车,范奕彬描绘的是VR、动漫等数字时代年轻人所关注的话题。

而表现宇航员飞天、高铁、高峡水坝等科技建设方面成就的作品也不在少数。王顾宇、王艺的《匠心筑梦——建设中的天眼》、倪巍的《高城百尺楼》等描绘的是“天眼”;李连志的《阳光洒满大地·奔跑》、陈思瑜和于淼的《烈火淬钢》等是军旅题材。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仍然占有相当比重,如孙震生、王关棣、王万成的作品等。陈永金、杨可和张琳、姜永安、陈川等画家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百姓安定的生活。

获得铜奖的陈治、武欣合作的《尖峰时刻》则体现了画家挖掘新题材的本领,作者精细地勾线平染,色彩也归纳为墨、白、灰、绿,用最为传统的绢本工笔形式和美感过滤了现实场景中的嘈杂沉闷、热火朝天,是对现实的提炼。

铜奖 陈治、武欣 《尖峰食刻》 230cm×160cm

清新雅正 为时代造像

相对人物画庞大的入选数量,花鸟画则显得较为单薄,银奖作品李恩成的《芳华》较为突出。《芳华》表现了一组野生的杂样花卉,繁密的花草都用没骨法一次画成,杂草随意勾写显得率性。罗喜东、刘洋初、李凤龙等都获得进京参展的资格,总体上都以清新雅正的色彩让观众领略到具有传统没骨、工笔意味的花鸟画的美感。

银奖 李恩成 《芳华》 180cm×180cm

在当前全国美展的语境下,“山水”这一画科的内涵、外延与传统山水画业已稳定的图式差距是非常大的。进入2000年之后,全国美展的山水画和之前也有不同,尽管仍然是山水树石的景物构置,其透视法也多少还保留有“三远”的影子,但是更多地是以形体密集、减少留白、追求更丰富的色彩效果和平面构成感为特点。本届的欧阳波、王保安、马明耀等人作品即是。

邱佳铭的《八君子图》、李弘林的《绝壁有路》等虽然保留了较多的传统勾皴点染和水墨氤氲效果,但在整体图式上也体现了上述整体特点。而像表现高铁的张静的《中国速度》、沈小虞的表现都市高楼大厦的《晨曦》、谢文霞表现老屋民居的《十里红妆》等作品的内容类型恐怕就不能用“山水”一词限定。

总体说来,全国美展的山水类作品已经扩展为与生产建设、人民生活相关或相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画法已经远不止勾皴点染的笔墨程式,也不限于工笔写意。

新写实传统 美展投稿主流

表现题材对传统人物、花鸟、山水的拓展体现的是画家在主旋律创作的大框架下表现视角的多元、立意构思的多元,相应地艺术语言也会随之多元。而一直以来,探讨中国画多元发展问题一直离不开两方面讨论:一是对于外来艺术(主要是西方艺术)的借鉴问题,即处理好“中”与“西”的关系问题;另一是写意画与工笔画彼此消长问题,即中国画内部结构的调整互动。

展览现场

本届全国美展中国画所表现的状态其实也是现阶段这两个方面讨论的实践呈现。时至今日,全国美展的作品中已不见了早先“中西合璧”的谨小慎微抑或剑拔弩张,因为现在的画家所受的美术教育早已经是中西融合而成的学院教育,他们所继承的传统,笔者将之称为“新写实传统”,而非古代中国画传统。而关于工笔画在全国美展上的数量远超过写意画的现象,正如尚辉所说:“并不是全国美展参评作品以及评审标准的问题,而是以写实美术教育为主导的现代中国美术教育的必然”。

当然,笔者认为这也和全国美展这种展览机制的要求有关,参评作品往往被要求在2.4米高、2米宽的规定尺幅内,体现画家较大的工作量和较强的把控画面众多元素的能力,所以制作性强、密集、满、重、厚、兼工带写的画作难免形成投稿的主流,这与“逸笔草草”的大写意自然有较大差别。

展览现场

纵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的中国画作品,其中还仍然存在一些关于中国画发展的值得反思的问题:比如在宏大的场面和精致的刻画下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唤起同理心的作品还是太少;能对形象作深刻表现的作品还太少,部分画中人物仍显单薄而缺乏足够精神高度;艺术语言缺乏深入的锤炼;在多元的视觉样式中能让人产生回味的真正属于中国画的意蕴太少。而这些问题实际上在往届的全国美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本文节选自《中国美术》杂志

作者:王鹏

《用变革的中国画讲好中国故事——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