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怎么样才能被国外大学录取「普通高中如何考国外大学」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怎么样才能被国外大学录取「普通高中如何考国外大学」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截至12月20日,美国名校提前录取ED(Early Decision,指具有约束力的提前录取)和EA(Early Action,不具约束力的提前录取)结果陆续放榜。如何才能够被国外名校录取?本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广州几名获得早录取资格的学生,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经验。

陈博远:

实验室论证“面汤洗碗”科学性

在陈博远小时候,他发现奶奶经常用煮面条的面汤来清洗饭后的油碗碟,效果可与化学洗洁精相媲美,但又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他到实验室,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论证解释这一现象。近日,他在第18届 “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中,凭借研究课题《天然马铃薯淀粉颗粒的乳化行为研究》从超过两千名参赛选手中突围,获得一等奖。而课题的灵感,就是来自于“面汤洗碗”。近日,华附国际的陈博远被哥伦比亚大学化工系录取。

从小对化学感兴趣

“父母的影响肯定是有一些,但最主要我觉得还是自己的兴趣使然。”陈博远今年被哥伦比亚化工专业录取,他父母在大学实验室进行高分子方面的研究,而自己从小就对实验室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说,在求学的路上,自己最早也是印象最深刻的,是小学的一次化学实验,当他看到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变化时,感觉原来化学这么神奇。加之他小时候的暑假也总是在父亲的办公室看父亲做实验,耳濡目染之下,对化学很感兴趣。

“初三时,进行化学实验,我觉得那是我对化学真正感兴趣的开始。”他告诉记者,初三时学习化学课,当自己在书本上看到的化学公式通过实验的方式真正呈现在面前时,那种感觉是非常兴奋的。因此,几乎每天他都会跑到实验室去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我觉得那段时间,对我兴趣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

当到了高中之后,在自己学习大学的课本后,进一步深入到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进一步坚定了自己走上科研这条道路的期望和信心。“在实验中,化学已经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公式和计算,而是变成了一个非常生动的学科。”

他说,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自己也会通过学术的方式去印证生活中看似很普通的事情,然后还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其中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看到奶奶用面汤洗碗,他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去论证面汤洗碗的“科学性”。

实验室考证“面汤洗碗”

“由于父亲是山西人,老家流传着一个洗碗方法,就是用面汤洗碗,可以将碗洗得很干净。”陈博远说,但是这始终都是“土法子”,似乎每个用过的人都非常认可,但是却似乎没有人能说出来为什么?

陈博远说,自己除了对化学方面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外,也很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书,在初中、高中都会选历史、地理等文科方面的课程。

因此,他觉得作为老一辈人,他们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没有能力用科学的方法去解释“为什么用面汤洗碗”的原因,那既然如此,他就代替这些老人去回答这个问题,“老一辈人同样有发声的权利,有话语权。”

于是,他就带着“面汤洗碗”的疑问走进了实验室,然后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去印证“为什么用面汤洗碗会洗得更干净”。

当这篇文章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后,他说,科学的研究印证了一个“古老的方法”,也同样给予了老一辈人的话语权。

对于选择哥伦比亚大学,他觉得正是由于哥大追求的“为了人类的工程”,与自己所期望不谋而合,让自己成为一个坚定的科研工作者。“我们的观点很匹配。”

有选择参加“竞赛”

针对高中生应该参加什么样的竞赛获奖,才有可能为自己的申请“加分”,陈博远给出了自己的观点,首先,竞赛举办的届数要举办过许多次了,不能是一届两届的那种,以前在国内的竞赛就只有几个,但是近年来竞赛的数量都翻番了;其次,准备出国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国外有举办的各种各样的竞赛,竞赛的数量越来越多,不见得哪个都参加,这就要看是谁举办的。

有些尽管是国外机构组织的比赛,但比赛地点还是在国内,这种参与者就会多许多,竞争也更加激烈,竞赛获得的奖项“含金量”也就更高;最后,这些竞赛实际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一路走下去”,从市一级到省一级,再到国家一级甚至世界级,能够一路走下去的竞赛往往是“含金量”很高的竞赛。

近日,在第18届 “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中,陈博远凭借研究课题《天然马铃薯淀粉颗粒的乳化行为研究》从超过两千名参赛选手中突围,获得一等奖。

“尽管这个‘明天小小科学家’奖项听起来似乎很一般,但实际上它是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而且也已经进行了18届。”

所以,在选择竞赛的过程中,选择那些“含金量”高的竞赛去准备,才能够“好钢用在刀刃上”,节省精力的同时,也能够在申请时有一定“加分”。否则,就是白浪费功夫。

邓同祥:

合唱团里的“数学迷”

邓同祥说起话来,语调缓慢温柔,吐字清晰,如同一个个数字形成的语调一样准确。今年,邓同祥被康奈尔大学数学专业录取。与数学的“理性思维”相对的,他还是阿卡贝拉合唱团里的一员,用音乐的“感性思维”调剂着自己的学习。

在哭闹的弟弟唱了一首“摇篮曲”之后,弟弟安静下来并笑了。“那个时候我觉得,音乐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联系着人与人。”初见邓同祥,从外表看,他似乎完全具备了一个“数学天才”的几种特质:唇边和下巴上几缕略显凌乱的胡子,最普通不过的平头,还有一身运动服。

邓同祥同样来自华附国际。在提到自己的成绩时,他则表现得很淡然,如“全球前10%”,或团队“全球第十”,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难度还行”。

体现自己的“特质”

邓同祥从小就体现出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天赋,初中获得过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广东赛区)一等奖,高中连续两年参加世界三大顶尖数学训练营之一的罗斯数学夏令营。

“高一暑假,我以学生的身份参加罗斯数学夏令营,高二那一年,我则以青年辅导员的身份参加。”邓同祥说,参加这个活动颠覆了他的数学观。

之前在进行数学竞赛时,他一直以为数学就是解题,但是在夏令营中,“教授教我们去用一些基本的公理一步步像垒砖一样严谨地证明、引导出更高深的定理。第二年,作为青年辅导员再次加入罗斯数学夏令营,我把夏令营的座右铭‘简单问题深入思考’的思想传授给我组里面的学生”。同样,作为青年辅导员,也会参加一些高级课程。

他介绍说,罗斯夏令营是滚动录取的,所以越早申请越好,当时他申请得比较晚,3月份才开始申请的,而最终获得录取也令他既意外又兴奋。

他说,自己还参加过诸多体现数学特质以外的活动。“我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中国化学新星挑战赛中获得金奖,个人觉得挺重要的,体现我在理科方面的学习是比较全面的。”

给弟弟唱一首“摇篮曲”

“在夏令营的经历,和在国内准备奥赛的感觉完全不一样。”邓同祥说,奥赛讲究做题的速度与准确度,而夏令营学习的内容重在透彻理解与严谨推导。

他说,小时候参加奥数课,比较早对数学产生了“灵感”,用现在的话说,是“数感挺好的”。

在平时没事的时候,他也喜欢做一些数学相关的事情,比如在无聊的时候会填“数独”,当作打发时间的游戏。

“我的申请文书是与音乐有关的。”邓同祥介绍说,在小学时钢琴考了英皇八级,到了高中,加入了学校的合唱团。他说,音乐和数学其实有很大关系,音乐产生的振动波,都可以用正弦余弦函数表示出来。

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当做数学累了,就会去听一听音乐放松调节心情。

“音乐是连接人际关系的最强纽带。”他回忆说,他的弟弟现在才一岁半,在弟弟还只有几个月大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弟弟哭得很厉害,父母怎么劝都劝不住,他给弟弟唱了一首“摇篮曲”,弟弟瞬间安静了下来,并笑得很开心。“那个时候我就觉得,音乐有一股强大的力量。”

参加奥赛要“适合为好”

“我觉得康奈尔大学的气质与我挺相符的。”邓同祥说,尽管康奈尔大学是一所精英藤校,但是不显山露水,这点也与他沉稳的性格相同。

在高二时,他与几个同学一起创立了学校的数学社,而他则是主要负责竞赛方面的讲解。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他高二时专门选修了大学二年级才会学到的“高级微积分”等课程,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他介绍说,奥数的训练实际上对逻辑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即使今后不是专门做数学研究,竞赛带来的逻辑思维训练也可以为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其他职业化的学科学习助力。

“现在很多人不太支持学习竞赛,是因为竞赛本身就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的。”邓同祥说,由于学习竞赛经常带有功利色彩,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蜂拥学习竞赛。“我觉得学习竞赛还是要兴趣适合为好。”他说。

邓同祥说,有了弟弟之后,人生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平时压力比较大的时候,看到弟弟的各种趣事和他的笑脸,自己也变得更加乐观起来。他让我有了新的动力。”

王泽宇:

从不将功课带回宿舍

因为怕眼镜反光,拍照时王泽宇专门把眼镜取了下来,站得笔直,面部表情一丝不苟。直到坐下来之后,他才逐渐放松下来,习惯性地用手托着下巴,谈话中带着爽朗的笑声。

华附国际的王泽宇被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材料工程专业录取,之后还获得了2018丘成桐中学科学奖(化学)铜奖,不过公布的时间较晚,他当时已经被录取了。

“结果是好的就可以了。”他颇为“佛系”地说,人要控制好自己,学习时要心无旁骛,玩游戏时也要心无旁骛,都要高效率。而他也坚持自己的“原则”:从来不把功课带回宿舍。

王泽宇这个月中旬,在朋友圈公布了自己的offer。随后,似乎一个录取通知书的图片无法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在下面又加了三个叹号地评论道“我录了!!!”“我居然等到了凌晨4点!!!”

家庭因素选择材料工程

“我觉得会选择材料工程专业,很大原因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王泽宇开门见山地说,他的父亲是生物医学领域的科研人员,而母亲又是一个“贤内助”的角色,所以,自己从小就接触到实验室。

他说,父母对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干什么就去干”,但对于还是少年的他来讲,似乎除了父亲所在的实验室,也找不到更好的去处。

在他的印象中,父亲总是在忙工作,“就连吃饭的时候,大部分时间也是在聊工作”,而母亲则是在帮助父亲专心忙工作。于是,他就对“细胞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对于材料工程专业的选择,他有着更加“理性”的思考,近年来,AI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与之交叉相关的生物化学、材料学等领域亟需发展突破,而自己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选择了该专业。

他说,自己从小就有一个习惯,那就是“心无旁骛”。“这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过程,如果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今后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王泽宇说,其实游戏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看能不能控制住在不该玩游戏时不去想、不去做。所以,他从来不将功课带回宿舍,回宿舍后就进入休息状态。“不喜欢也不赞同”在该休息的时候学习。

“只有生活有规划,才能更高效率地完成工作和学习。”他说。

为同学免费送“外卖早餐”

由于近几日气温升高,在接受采访时,王泽宇比较起了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北方城市,“广州是个挺好的城市,无论气候和饮食都很棒,遗憾的是,这里冬天不下雪。”

他刚刚上高中时,是从北方的城市跟随父母来到广州的,发现有不少同学居然不吃早餐。于是,他自主研究了一个小程序叫“摩根早餐”,摩根正是王泽宇的英文名。“我在前一天晚上接订单,主要是把学校周围的小食店列出来,有中式的,有美式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订单。”给同学们送外卖早餐是他自愿的,当然也是完全免费的,坚持了高一高二两年。

找到和自己“匹配”的大学

“在申请的过程中,经历的几件事情都让我成长了许多。”王泽宇说,首先,就是自己申请牛津大学被“直接拒绝”了。“当时心里还是挺失落的。”

之后,他在收拾好心情之后,抱着“申请到哪里都可以”的心态,重新审视合适自己的大学。正如父母安慰他的“大学不是人生的终点,只不过是途中的另一个起点。”

他最开始想到的就是哥伦比亚大学,但通过分析比较才发现,自己与哥伦比亚大学的“匹配度”并不高,反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更适合。

王泽宇ED申请的时间与丘成桐中学科学奖的半决赛时间很接近,本来还计划再修改两遍作文的他,在提交之后的当晚就赶到了上海去参赛,时间很仓促,“还好结果是好的。”王泽宇说。

金硕:

意外“闯入”名校建筑系

“一些建筑是为了让人们想看到什么,而作为建筑大师,很可能更多的是让人们去发现什么。”金硕说。

在她的眼中,每个建筑大师都有着他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但是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建筑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有可能是建筑师要表达的,但是也有可能是自己内心建立起来的,然后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表现出来。如今被卡耐基梅隆大学建筑系录取,金硕仍然觉得,这也不见得将来自己一定要做建筑师,要在大学再探索一下自己。

“我读的是卡耐基梅隆大学建筑系,它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属于艺术学院,但是它又是艺术学院一个比较特别的科目,因为本身建筑学就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所以,它要比纯艺术的多一些技能。”金硕说。

在短短的一句话中,她用了三个“比较”,既解释了自己专业的“特别”,又没有突出专业的“特别”,平和但不突出,似乎与她的性格不谋而合。

金硕在别人讲话时,总是睁着大眼睛真诚地看着提问者,然后微笑着温和地回答提出的问题。

妈妈的“愿望”

对于自己选择建筑系专业,金硕觉得还是和妈妈的愿望有关。她解释说,她的妈妈是做土木工程的。这种好感在不知不觉中,好像也影响到了年少的金硕,从小就喜欢看建筑学方面的书籍。

“我素描学了六年,物理和数学还可以。”金硕说。金硕的妈妈建议她:“如果你要做一个跨学科人才的话,建筑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此,金硕并没有坚定自己当建筑师的愿望,而是和她的性格一样,喜欢边走边看。

在学习之余,她偶然间看到美国的一个建筑师,把一个电影情节搬到了现实中。“原来小说也可以做成空间啊!”之后,金硕就通过 “空间表现”,将自己看过的一个小说的情节,通过六个空间模型的方式表达出来。当小说中的情节和思想,通过立体的方式呈现在眼前的时候,金硕感受到了建筑带来的魅力,原来建筑是有思想和灵魂的。

当提到自己申请剑桥大学被拒绝时,金硕并没有灰心。“剑桥把我拒了,爱丁堡把我录了,另外两个还没有回复。”面对拒绝和录取,她波澜不惊。

从殡仪馆建筑受到启发

大概从初三开始,金硕就跟着妈妈介绍的建筑师到国内外的著名建筑去观察。“有时也不是为了看建筑,而只是给你提供了一个另外的视角去观察。”金硕说。

她回忆说,当时她跟着一名建筑师去韩国首尔的第一个地点,是一座殡仪馆。“拉着我们的出租车司机都十分惊讶,问你们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那个建筑师说,“去了就知道。”

“当时我们就到了殡仪馆旁边的一座小山坡,连路都没有,我们非常艰难地爬了上去,然后那个建筑师就说,你从这里拍。”金硕继续说,当她看到那时的场景特别震惊,因为正常的游客可能是不会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去看殡仪馆的,她看到了殡仪馆的屋顶和其中的装饰,以及纵深看到的楼梯不同切面,心里就会有一种感觉,是不是建筑师在设计殡仪馆时也有着“向死而生”的这种思想。

她说,当时她就特别崇拜身边的建筑师,能够发现别人看不到或不会去关注的视角。

“后来,在我一个人的时候,我也会想着用不同的视角去观察那些建筑。”金硕说,建筑师是在做一些别人想不到或做不到的“联系”,他会在内心先建立一定的“联系”,这些“联系”是通过他自己发现和建立的,然后通过自己发现的视角表现出来。

不给自己设限

“我不是很确定会不会做建筑师,但是我对一些技术非常感兴趣。”金硕回忆说,之前,她曾经在广州参加了一个夏令营,就是讲述利用AI、VR技术建模,“我看到之后就说,卡耐基梅隆大学不错,我要是能够学到一些信息的技术,加入到建筑当中肯定会比较好。”

她告诉记者,其实她觉得“交互”非常有意思,但是没有这方面相关专业的本科。“我就想建筑学是一个特别包容的学科,我就都学一学,然后看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可能之后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她解释说,尽管她选择的是建筑学,但是她还是希望能够通过综合性大学的环境,去多学一点其他的东西,“比较综合性的技术,或者比较广阔的视野也会对我有帮助。”

“我认识的一些设计师,他们都做交互设计,其实有点像是建筑学 现在时兴的一些计算技术。”金硕说,她不会给自己的未来设限,必须要做建筑师,准备在大学再探索一下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