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南湖晚报丨笏板 书夹板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南湖晚报丨笏板 书夹板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盛世典藏


◎赏析


左 清紫檀笏板


中 古书中的书夹板图例


右 黄花梨书夹板


N刘德成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或朝板,是古代臣下上殿面君时的用具。《红楼梦》中就有“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之句。笏板的主要功能有三,一是身份的象征,二是奏事应对和记录君主言行,三是起到遮挡作用,以显示恭敬。据《礼记》记载,笏板早在商周时期就已使用。各朝代对笏的使用都有不同的规定,明朝时规定四品官以上执象笏,五品官以下执木笏,如《正字通》上载:“明制,笏,四品以上用象牙,五品以下用木。”笏的长度也有规定,《礼记·玉藻》载:“笏度入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杀六分而去一。”商代一尺合今16.95厘米,周代一尺合今23.1厘米,因而,按照《礼记》规定的形制,那时笏板的长度在45厘米到60厘米,中间宽5厘米到7厘米,然后按照诸侯、大夫、士的层级,依次减少六分之一。

《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故事: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九龄体羸,常使人持之,因设笏囊。”按唐朝规定,官员都是把笏板插在腰带上,然后骑马上朝。但大文学家张九龄因年老体衰,笏板插在腰带后再上马跨骑很困难,于是找人缝制一个放笏的袋子,称为笏囊,让随从拿着,跟他上朝。没想到一时竟成时尚,官员纷纷仿效,以显示公务繁忙。而帮他背笏囊的随从,就有些像现在的秘书了。

笔者于2020年在拍场上拍得一笏板,此笏板紫檀一木制成, 清早期,长40厘米,上宽6.4厘米,下宽5厘米,厚0.5厘米,呈上窄下宽,两端均为方形,整体弯曲,紫檀质地缜密,形制古雅。清朝,因习俗及礼节不同,笏板废弃不再使用,失去了其真正的功能,然而缙绅士大夫却流传了下来,成为文房中的摆设和身份的象征,此笏板属此类范畴。

中国古代的书籍装帧种类繁多,有线装、卷轴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等,装帧形式不同,存放保护方式也就不同,特别是线装书的存放保护极为不易。古代纸张本原本软,线装书的封面用纸差不多跟内页一样柔软,时间久了,书很容易变形破损,整本书可能成了波浪形。所以古人发明了书夹板。书夹板上下二片,选用上好的木材制作,大多面板刻有书名,四角打眼,置书中间,上下系紧线带就可以,这样便于存放和搬运,不会损坏书籍。

由于时代的发展,当下已进入电子书时期,那些古籍善本已基本匿迹,书夹板不为人知。笔者有幸在2017年于嘉兴月河早市觅得书夹板一片。此夹板为黄花梨一木整制,明末清初,长15.5厘米,宽11.8厘米,厚0.5厘米。面板四周起边线,正面镌刻钟鼎文书铭,款识“南轩”,四角钻洞用以捆扎书籍,惜底板遗失。此板应是明末清初江南私家翻刻藏书时所作。

(《入木三分》之二十三·待续)

来源:南湖晚报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