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王维带有禅意的诗「王维诗歌的禅趣」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王维带有禅意的诗「王维诗歌的禅趣」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最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


“别想太多,好好生活。也许日子过着过着就会有答案,努力走着走着就会有温柔的着落。”


对时常深陷焦虑、迷茫旋涡的当代人来说,“别想太多,好好生活”有时就是一味最好的良药。


它让我想到了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两者表达的,其实是同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人生走到无路可走的境况时,便索性就地坐下来,看流水淙淙,观行云变幻。


不着急,也不焦虑,顺其自然,随遇而安。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大约是公元758年,王维57岁。


日月不居,盛年难再。


对王维来说,人生终是走到了薄暮时分。


此时此刻,他回头去望,茫茫的50余载光阴,历历分明,却又何以恍惚地竟如大梦一场?


他想起了15岁时初到长安的自己,“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何等意气风发;


他想起了玉真公主饮宴上,凭一曲行云流水的《郁轮袍》,赢得满堂喝彩的自己,官场的大门被他以才华轻轻叩响;


他想起了21岁即高中状元,被所有人视为天纵英才的自己,往后的万里长空,等待着他尽情遨游;


可,当然地,他也想起了步入官场时大失所望的自己,小小的一个太乐丞,小小的一个黄狮子,竟差点要了他的命;


也许是前半段的人生太顺遂,以至于人生的后半段,灾难接踵而来。


深爱的妻子难产离世;仕途受挫,迟迟不得重用;安史之乱如平地飓风般涌来;被迫在安禄山处担任伪职,以至于饱受骂名......



浮沉生死,一一历尽。


当他以为留得住那些荣光与显耀时,那荣光与显耀如细沙般,自他手缝悄悄流逝、不见;


当他以为灾难与痛苦终将无穷无尽时,那灾难已然随历史慢慢平息,而痛苦则在时光的淘洗下,变得宁静淡然。


人生走至薄暮时分,他终于彻悟:


繁华落尽,万千悲喜,原来终归一梦。


心灵的寂静澄澈,原来才是真正的“常”,真正的“不变”,真正的“永恒”。


于是,有了这一首字字禅意、澄澈空灵的《终南别业》。


诗人说,中年以后,我便存有了较浓的好道之心,然而直到晚年,才得以安家在终南山边陲。


每当兴致到来的时候,我便常常独来独往地到处游玩。


有了赏心乐事,不再希求旁人知晓理解,而只求自己味得其趣。


时常漫无目的地走,走着走着,便走到了水的尽头。


既无路可走了,便索性盘腿坐下,看天上云雾万千变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乡村老翁,便随意与之闲话家常,每每忘了归家。



全诗共40字,字字写的却都是“自然”。


是外界大自然的那个“自然”,也是内心全然无拘无束、随意自在、悠闲从容的那个“自然”。


兴致来了,想走便走;兴致尽了,想归便归。


没有固定的目的地,信步游走。


走到哪里便是哪里,走到哪里便喜爱哪里。


无路可走了,便把这无路可走处当作难得的风光;


无处可行了,便把这无处可行处当作修行的高台。


心灵足够宽广深远,便无一处是绝境,便处处都有柳暗花明。


这便是王维了,半生入世,换来的是一遭彻悟。


而这一遭彻悟,从此影响了千千万万世人。


或许有人要说了,作为普通人的你我他,个个都身受七情之苦,个个都免不了六欲之磨,个个都有无数的羁绊与不舍。


能够做到全然出世、全然彻悟的,终究少之又少。


但,那又如何呢?


这并不妨碍我们,从诗中得来的那一点点领悟、那片刻心灵的宁静,好去把那个叫“生命”的东西,继续热火朝天、兴高采烈地过下去。



想起曾在网上看过的一段话:


“我现在的人生态度就是:能抓住的东西就好好珍惜,实在抓不住就干脆拉倒。


很多事情真的没办法强求,与其让自己在得与失之间活得那么拧巴,倒不如试着放松下来,告诉自己一切没什么大不了。”


一时得不到,一时做不成,一时忘不了,都没关系,真的。


大不了耐下心来,往后退一步;大不了放大胆子来,往前进一步。


实在走不动了,就停下来歇一歇,顺道看看沿路风光。


歇够了,便打起精神重头再来。


世道不薄赤忱人。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总有一日,桥会坚固,隧道会光明。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原创发布。作者: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