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关心我们看到,在当下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这样的美食很中国」这个话题,卢子百科整理了我们看到,在当下传统文化中的餐桌礼仪是很受重视的「这样的美食很中国」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用。

“对吃的执着,中国人在世界上罕有对手!”而美食背后,是悠长历史、山川湖海、四季物候、仪式人情,更是对生活朴素又真挚的热爱。

9月24日,“王恺×史航×张宇凌:此刻,我们如何读食物书”在京举行。作家王恺,著名编剧、策划人、影评人史航以及艺术史学者、写作者张宇凌共同分享王恺新书《中国人超会吃》的写作历程,梳理食物书的脉络,畅谈中国人蕴藏在一蔬一饭中细腻情感。

活动现场 王恺、张宇凌、史航

王恺:这30年中国食物的基本面貌

《中国人超会吃》由作家王恺、资深媒体人戴小蛮三年采风,遍访百年名店、人气餐厅与街头小馆,精心打磨而成。该书从 “菜、肉、鱼、禽、豆、米、面”等七大食物类别出发,选取有代表性和烟火气的55道灵魂美食,配合以14篇饭桌观察 、6地(北京/上海/南京/扬州/苏州/成都)市集采风以及800余幅现场摄影作品,呈现嘈杂声色与平民智慧,绘制出一幅烟火气扑面的当代中国平民饮食图卷。

书中还有苏德兴(上海索菲特大酒店)、陈春松(扬州迎宾馆)、吴松德(扬州狮子楼)等多位名厨亲自讲述独家做法与烹饪技巧。

著名美食作家陈晓卿评论道:“关于食物出产的历史与地理,藏在‘吃’背后的独特价值观,最好要知道的烹饪学原理……在这本书里你都能找到。”

在新书分享会上,王恺坦言写作《中国人超会吃》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杨步伟《中国食谱》的启发。“那本书写得非常好,有大量的民国习俗,比如说中国人怎么吃饭,怎么请客,怎么吃鱼,怎么吃肉,有大量的民国时中国人怎么吃东西的观察。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是一种有效的刺激。”

王恺透露,《中国人超会吃》里的文章写得非常慢,每篇1000字的文章往往要写一个星期,因为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食物的硬核材料。“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有点像吃食考古,它不断有各种信息的累积,有来自民间的信息,有书本的信息,也有大量文化的信息,也有当下的一些观察。”

《中国人超会吃》里的55道菜,都是家常的、当下的,是每个人都接触过、听说过、理解过的。“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是给我们这30 年的食物画了一幅肖像,它里面有大量的材料、图片以及大量食物的本来面貌,尤其是里面的图就是今天中国食物的样子。”

史航:没有人生衬底,一切美食都是虚谈

在史航眼里,美食关联着人生与记忆。他回忆,在中戏上大学的时候,住在男女混住的宿舍。他的爸爸会做苏式、杭式的带点甜味的烧肉。知道史航不会做饭,便拿一个玻璃瓶装满满的夯实了一罐子肉给他在宿舍放着。很馋的女同学们则循着肉香来敲男生宿舍的门。“我一看到就知道怎么回事,回到我的柜子里打开柜门,把肉酱拿出来舀一整勺伸到门外,我一拽,她就含着那一口肉点点头蹦走了。我们的美食就是这样相濡以沫之情。”

“肌者易为食,劳者易为歌。饥饿的人什么都好吃,累的人就想唱歌解乏。美食需要艰难的生活作为衬底,当没有艰难的生活,周一综合症、离婚、分手,或者悲剧复合……如果没有这些衬底的话,你不会特别想去含那一勺的红烧肉。”史航说。

郑板桥曾言,稀粥咸菜最是暖老温贫。在史航眼里,美食书的主旨不是味蕾的放纵,而是求得人生慰藉。没有艰难的人生做衬底,一切美食都是虚谈。

“这本书叫《中国人超会吃》,其实骨子里写的是中国人超想活、中国人超苦,超苦、超想活才超会吃,一星半点的食物就像一个微弱的光源,它是光芒,是静夜里的一点光泽,会唤起你的驱光性,你像一个谨慎的飞蛾不是飞过去而是爬过去接近它,而且记住它,用那一碗粥那一点咸菜来温暖现在的你。”

张宇凌:住在有厨房的地方才会有安全感

张宇凌从小跟在外婆身边长大,对厨房与美食有很深的感情。她说:“我的外婆有个大厨房,每天要去菜市场,带回来新鲜的菜做饭,告诉我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所以厨房就成了我最基本的安全感来源。直到今天我还是一定要有厨房,一定要有书房。我出门如果包里没装本书就会觉得不踏实,如果我住到没有厨房的地方,两三天没有自己做点吃的,我就会觉得心里没有安全感。”

张宇凌在重庆长大,在北京生活过很长时间,随后又去法国。她喜欢烹饪,花很多时间在挑食材上。”食材好了怎么做都好吃,食材新鲜或者自然,做饭会忽然变得特别简单。”

她提到中国人饮食中的“不食不时”的习惯。当年去国美教艺术史的课,西湖边一家餐厅有一道菜傍林鲜是南宋就有的,春天的各种笋配起来,加上豆腐结,特别好吃。“春秋两季我都去上过课,后来特别傻,秋天下着大雨,我着绕着西湖从南山的国美校园自己走到餐馆,坐在那儿说要点一个傍林鲜,服务员特别惊讶,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完全不可能有傍林鲜,我那天特别失落,但我也深深记得这个不食不时的道理。”

而王恺表示,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导致了中国的饮食也异常丰富。同时中国人很会吃,很爱吃,很珍惜食物。

“我喜欢的是农业时代的那种丰饶的、细致的、很讲究的、很挑剔的食物,”王恺说。“我自己在形成一个观念,你对食物要有基本的尊重和爱。如果我们真的喜欢食物尊重食物,一定就很容易做好吃了。比如在苏州的春天吃一块竹笋肉,吃一个青菜,就拿来拌饭,一红一绿衬着白米饭,我觉得也是很美很好吃的食物。”